增强学术科研含量的主要路径和境界
2013-08-15封毅
封 毅
(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贵州六盘水553000)
为提升“资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党校应有的功能,展示党校应有的形象,党校必须高度重视学术科研,增强学术科研含量。近几年来,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大学术科研含量,要求“党校应该是领风气之先的地方……教师无论是讲课还是写讲稿、写文章,都应该避免空话、套话,要加大科研的学术含量和讲课的科研含量,要加强社会调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和避免泛泛而谈、人云亦云”。这就从增强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角度,提出了加大学术科研含量的任务。确实,增强课题学术科研含量,不但对提升党校“资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是提升党校教学科研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党校一专多能、多种造诣的教研人员,培养党校相应的“大师、大学问、大担当”素质和能力,自觉承担起党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责任、历史责任,把科学研究、资政育人与解决发展中的重大课题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区域内社科学术科研中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弄清几个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
根据学术科研的工作实践,需要探讨、把握相互关联的四个概念:科研、学术、学术研究、学术创新。
(一)关于什么是科研。科研,即科学研究。是以科学知识为武器,以继承发扬前人优秀成果为基础,以学科领域、实践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以探索客观事物本质、特点、规律为重点,分析研究新情况,探索解决新问题,推进新发展、新超越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的科研具有战略性、长远性、根本性、方向性,微观方面的科研具有策略性、战术性、操作性、方法性。实践表明,科研的本质在求真、实质在创新、关键在勤奋、要害在方法。
(二)关于什么是学术。从一般意义上看,学,即传承与发扬;术,即方法与门径。马克思谆谆告诫人们:不学无术,在任何时侯,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学术,是有方法地研究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实践过程,以求真论道为根本、以优秀成果为载体、以提升学术成果质量为目标。学术的关键一环是:学以致用、用以促研、研用并举。要针对新实践和新发展主动学习、钻研、吸收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新做法、新经验,使学习与研究、思想与学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学术思想创新。学术前辈王元化上个世纪90年代就说过,我们需要“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当今著名学者李文海也说,创新是学术发展的本质要求。
(三)关于什么是学术研究。从研究的层面看,“学”是指学问、学理、学说、理论,是务虚层面的东西;“术”是指策略、对策、措施、手段、办法,是务实层面的东西。学术研究,就是“研究应用”理论、学说、知识、方法、经验或实验、试验等学科领域的问题,或交叉学科领域的问题,或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探索继承基础上的未知领域,揭示出符合客观事实、客观规律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认识、新途径、新措施、新办法,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学术研究,既应有宏大视野、整体关怀,又应细致入微、精细研究。因为,学术研究是一种“致广大而又尽精微”的工作,宏观的、总体的、大视野的研究固然重要,而微观的、局部的、小角度的研究也不可或缺。也就是说,学术研究既需要“栋梁大部件”,也需要“砖瓦小部件”,既需要从大处着眼,也需要从小处着手,关键是有创新、有独到见解、新意凸显。
学术研究,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侧重于对实践有重要意义的基本理论(包括理论知识)或原理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基本理论或原理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应用,将其转化为实践新指导和操作新技术。学术研究的基本技术主要体现在:研究积累与研究表达结合、实证案例分析与问题对策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分析与实践事实分析结合、历史进程分析与现实发展分析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比较分析与特质分析结合等方面。学术成果的言语表达技术主要体现在:用真理和道理分析说话、用事实和典型分析说话、用数据和对比分析说话、用准确鲜明和通俗易懂的言语说话。为提升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重点在于:根据工作实践需要和学科专业,研究、积累、应用、创新和发展我们所需要的知识,了解把握学术研究的核心是探索未知领域,本质是创新,目的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四)关于什么是学术创新。从现代的观点看,“学与术”的关系,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理论与运用的关系、机理与机制的关系。学术创新,就是用科学和科学的方法,以新视角、新发现、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描述、新成果为特征的创新过程,是认识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学科和实践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学术创新一般体现在:开新域——从头说,有发展——接着说,分取舍——扬弃说,改旧论——重新说,以新的课题、新的创意、新的方法、新的义理支撑新成果。为此要求:研用并举、累积递进、厚积薄发、涟漪拓展(形成连锁创新成果和扩展学术研究领域)、整合深化(将某个领域研究的零散成果有机组合深化成为系统的价值凸显的整体成果)、综合升华(针对某一课题,把相关要素有机联合、升华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成果)。学术著作,不在长短,创新则成。
以上四个概念,虽然各有侧重,但却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统一于学术成果创新的实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术成果的创新,应把新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把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出来,把新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知识融合进来,把新的方式和方法运用起来。
二、学术科研创新的路径
学术科研创新的路径主要体现在相互渗透、交融、并进的五个方面:
其一,基于新知识、新思想、新实践、新发展的学术研究。由于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因此,学术研究要瞄准时代实践的新发展、新趋势、新问题,探究出新成果。探究出新的发展理念来,体现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探究出新的发展大趋势来,体现规律性、科学性、前瞻性;探究出新的发展思路来,体现创新性、策略性、操作性;探究出全球化条件下新的发展眼光来,体现开放性、战略性、长远性。新成果,关键是“新”。一是立意新。立意要瞄准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和时代发展的前沿阵地,凸显出党和国家发展、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二是角度新。要善于勇于从新的角度,以新的视角探究问题;三是材料新。要选材、取材于鲜活的新实践、新典型、新做法、新经验等新材料;四是观点新。要敢于善于说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的新话;五是表达新。要考量成果研究表达的方式、格式、标题、导言、分题、段落、句式、结论的新意,尽可能让人们喜闻乐见,入耳、入脑、入心。
其二,基于科研工具创新的学术研究。当代,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宝库,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展开了美好前景。如果把知识和信息比作汪洋大海,那么,这些新技术就是诺亚方舟,没有这个方舟,我们将无法在知识的海洋中立足。我们要学会熟练应用现代信息及其传播技术进行钻研,积累、应用、创新和发展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因为,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不同,决定着获取知识信息量的大小、多少、质量和钻研模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术效率、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实践表明,计算机快速书写的速度,互联网高效便利的搜索引擎,为我们节省了许多时间;现代化的信息数据库、资料库的建立,成为学术研究手段创新的新基础。古人治学看重版本目录,今人科研关注文献计量。在科技革命和学术革新的新形势下,科研工具创新和资料库的建立,应着眼于这样几点:一是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技术;二是了解网络和图书馆资源及其分类与查找方法,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和检索工具;三是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现状、基本文献、数据材料和相关目录索引;四是分类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资料库;五是掌握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实践发展。
其三,基于发现利用新材料,对旧材料进行科学的新诠释,从而提出新观点或新学说的研究。新观点或新学说的提出要经过学术积累、研究、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发掘掌握和研究整理第一手材料,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解读、总结升华以往的实践成果、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科研课题并经过严密论证提出新观点、新学说。一是从对旧材料进行科学的新诠释看,就是对现成的材料从新发展、新角度或用新方法、新思路作出新的研究诠释,提出新观点、新看法。二是从发现利用新材料看,能带来学术的发展或重大发展,通常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深化已有的论点或结论,一种是改变已有的论点或结论。无论是深化还是改变,都需要提出新观点或新学说,都需要经过学术积累、研究创新提出新的科研课题。所谓新的科研课题,是指前人未作的、或涉猎不多的、或研究薄弱的。提出新的科研课题,源于科研实践发展中质疑原命题、原论点,提出新论题、新论点。对原命题、原论点的质疑和提出新论题、新论点,就是经过科学分析,质疑研究原命题、原论点,提出新论题、新论点,得出新的看法、新的结论。质疑性新论题新论点创作,标志着科研课题研究进入新阶段、取得新进展。
其四,基于对研究内容进行新拓展或新综合的研究。当代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各个学科既高度分化、越来越细,又高度综合、互相渗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新概念、新学科、新技术层出不穷,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日新月异、越来越广泛。以此相适应,学术创新趋势呈现出:既愈来愈精细、深化,又愈来愈拓展、综合,跨学科、跨领域与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与拓展性的学术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研究发现,高水平高质量高产研究者,大多具有广博而又交叉的跨学科知识组合,多学科知识组合使研究者能不断用新的思路、方式去理解、研究问题,不断产生新的思考、观点,取得新的成果;甚至有时直接移植或借用其它学科方法,取得了另辟蹊径、曲径通幽的收获。因为,多学科的学术基础,不仅决定着思维的向度、维度、深度,而且能培育出多种思维方式、思维角度,能融会多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于一体并相互启迪、促进研究而实现创造。
其五,基于用新视野创新学术理论、方法和架构的研究。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和对象,用新视野整合、提炼、使用适合的学术理论、方法和范式,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掌握快,理解正确,思路清晰,这是形成学术成果的重要环节。如果说材料是学术科研创新的基础,没有材料的掌握积累和分析研究就没有学术科研的创新,那么,全新的学术视野和架构就是科研学术创新的基本脉络,没有全新的学术视野和架构就没有创新的学术科研成果。创新的科研学术成果,是用全新学术视野将材料与理论观点构建起来的成果架构,讲求逻辑关联性,就像人的血管,没有鲜活血液流动的脉络关联,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思想灵魂。学术创新成果的鲜活血液流动,关键是其内在逻辑自洽,把确实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研究叙述方法,有机纳入一定的体现形式,形成研究报告、论文、著作等最终形态。
三、提升学术科研创新的境界
为提升学术科研的水平和质量,还要大力提升学术科研创新的境界。学术研究创新的境界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精益求精。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等等。当前,我们的学术科研存在视野不宽、开掘不深、创意不够、新意缺乏,存在联系现实不紧、贴近实践不够、时代感不强、咨询水平不高,存在畏难心理、遇难困惑、遇困退缩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求我们着力于“五个需要”:
一是需要克服困难,由难变易。学术科研,既难也易,说它难,难在“三多”——多学习思考、多研究积累、多创作精品。“多”就会感到烦,一感到烦,不肯做,也就难了。说它易,易在“三勤”——勤学习思考、勤研究积累、勤创作精品。“勤”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养成“勤”的良好行为习惯,肯去做,也就容易多了。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肯去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难与易,是相对应的、相统一的,对应统一于“勤奋”二字,用勤奋战胜困难,就能由难变易。
二是需要立足长远、着力现实、着眼全局。学术科研,需要我们把长远与现实结合起来、把全局与重点结合起来、把突破难点与把握关键结合起来,推进学术研究向更高、更新、更深的方向拓展。立足长远、着力现实,就是要把工作目标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着眼全局、突出重点,就是要把实践需求同迫切需要的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突破难点、把握关键,就是要把课题研究中的难点与找准突破口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展示出学术研究应有的力度、深度、厚度。
三是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强化创新意识。学术科研不能没有创新意识,需要从传统的习惯性思维、经验性思维、直线性思维、从众思维向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跃进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转变,使革新意识、差异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实践意识融入学术研究,展示出学术科研成果的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
四是需要贴近时代发展,强化实践意识。这就是要把热点问题的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时代实践发展,思考问题、谋划课题、研究课题、完成课题,从已经把握的问题、现象和本质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和路径,让学术研究围绕时代发展而有新意、有品味、有力度,让学术科研成果体现出时代精神、实践精神、发展精神。
五是需要追寻信念的力量,强化信念意识。用信念的持久动力探测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深度、时代厚度、实践浓度,研究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根脉、起点、趋向、走势,从而使学术思想有深度、课题有力度,获得新的认识,唱响心灵最强音,凸显课题灵魂,促进学术创新。学术成果创新,贴近了实践、贴近了发展、贴近了时代,才能有新亮点、新表达、新气象,才能有新思考、新发现、新价值。好的学术创新成果,无一不是“博采众长而又独辟蹊径、实事求是而又巧于表达、厚积薄发而又千锤百炼、真情实理而又善美兼具”。好的学术精品,无不具有“令人开窍的新、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动的善、令人欣悦的美”。
学术科研,既是一门技术性实践,也是一门艺术性实践。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术科研实践中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则难有创造性的学术、好的精品力作。如果说,学术可以分为善于获取知识、善于运用知识、善于创新知识三个层次,那么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善于创新知识,为着创新知识去研究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以创新成果作为学术研究的本质追求,作为我们的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使学术科研充满创新知识的魅力、充满思想的魅力,这是我们增强课题学术科研含量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