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症临床治疗体会
2013-08-15王彦凤张丽君
冯 琦 王彦凤 张丽君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1
乳腺囊性增生病为女性最常见的乳腺疾病,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乳房胀痛和乳房肿块。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乳腺囊性增生70例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乳腺囊性增生70例,年龄30~58岁,平均43岁;已婚者64例,未婚者6例;经产妇64例, 未产妇6例;左侧39例,右侧33例,其中双侧8例。全单侧发病18例, 双侧发病52例。部病例均有乳痛症状,有小量乳头溢液者3例。
1.2 方法
用乳罩托起乳房口服中成药逍遥散3~9 g,3次/d;或服用5%碘化钾5 mL,3次/d;或维生素E50 mg,3次/d,有缓解疼痛的作用。疼痛严重者用法为在月经前1周内口服甲基睾丸素,每次5 mg,3次/d,或肌内注射丙酸睾丸酮,每天25 mg,共3~4 d。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肿块直径在3 cm以内,可行肿块切除;根据病理结果,行乳房大区段切除。有高度上皮增生,病变广泛,肿块过大,以上应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2 结果
月经周期而出现的乳房一侧或双侧疼痛性肿块类,若长期药物治疗无效,可在肿块明显部位作切除组织病理检查,经治疗治愈4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
3 讨论
乳腺囊性增生病癌变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必须临床、组织学和长期随访三者相结合才能明确有无癌变。然而,可以肯定的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病与乳腺癌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乳腺囊性增生病上皮增生发展为间变,最后癌变。导管或腺泡上皮增生扩张成大小不等的囊或有上皮化生。本期可见肿瘤切面为边界不清或不整的硬结区。硬结区质硬韧,稍固定,切面呈灰白色伴不规则条索状区。突出的特点是囊肿形成。囊肿小者直径在2 mm以下,大者1~4 cm不等,有光滑而薄的囊壁,囊内充满透明液体或暗蓝色、棕色黏稠的液体。后者称为蓝顶囊肿,镜下可见囊肿由中小导管扩张而来。上皮增生发生于扩张的小囊内,也可发生于一般的导管内。为实体性增生(乳头状增生),导管或扩张的小囊上皮细胞可化生。乳腺一侧或两侧有弥漫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以分散于整个乳腺,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乳头可有溢液。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局限性乳腺增生病肿块明显时注意与乳腺癌相鉴别。后者肿块更明显,质地偏硬,与周围乳腺组织有较明显的区别,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囊性增生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如逍遥散。患者应每隔2~3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或指导患者定期自查乳房,以观察乳房肿块的变化。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减少脂肪摄入,保持健康的身心状况,均有利于减少或预防本病的发生。对于未排除乳癌可能的病人,应作好随访工作,必要时应进行活组织检查。维生素类药物治疗,大剂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B6等治疗后有一定的效果。碘化钾可以改善乳房疼痛,经前期使用效果明显[1]。在疼痛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时方可考虑应用,近来应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也比较明显。增生病变仅局限乳房一处,经长时间药物治疗而症状不缓解,局部表现无改善或肿块明显增大、变硬和有血性分泌物外溢时,应包括肿块周围正常组织在内的肿块切除病检。如发现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而年龄>45岁,又有其他乳腺癌高危因素者,则以单纯乳房切除为妥。在做乳房肿块区段切除时,应做乳房皮肤的梭形(或弧形)切除,但不要损及乳晕,以便在缝合后保持乳房的正常外形。乳房小且增生病变遍及一侧全乳,在非手术治疗后症状不缓解,肿块继续增大,乳头溢血性分泌物,病理诊断为不典型增生,年龄在40岁以上者,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患侧乳房原有慢性病变存在,可行单纯乳房切除,并做病理学检查。如为恶性,可行根治[2]。年龄<30岁一侧乳房内多发增生者,可行细胞学检查,也可进行活检(应在肿块最硬的部位取组织)。如为高度增生,也行乳房区段切除。术后可以药物治疗和严密观察。如肿块最明显处做大区段乳房切除,并送病理学检查,发现癌细胞者,均应尽快在短时间内补加根治手术[3]。乳腺囊性增生70例,经治疗治愈4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
对乳腺增生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注重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观察研究疾病复发和病情进展的原因。制定实用有效的方法监测病情变化,警惕乳腺癌发生。
[1] 王莉,徐本华.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分析57例良恶性乳腺肿块[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1):129-130.
[2] 蒋国勤,吴浩荣.乳腺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2):33-34,50.
[3] 伍家发.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75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139-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