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方法分析
2013-08-15李和翠
李和翠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系多种原发疾病如休克、创伤、严重感染、误吸等疾病过程中发生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ARDS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重症,多数需经机械通气治疗。对ARDS患者进行加强护理的内容包括呼吸功能监测及临床监护。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5例临床护理和观察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5岁;全部确诊为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1]。呼吸频率(RR)30~43次/min,PaCO222~39 mmHg,PSV为15~20 cmH2O,PEEP为5~15 cmH2O,氧合指数120~240 mmHg。
2 结果
经治疗后45例病人中,32例好转,11例病人病情恶化,最终死亡2例。
3 护理
3.1 临床监护
呼吸观察:若呼吸频率大于28次/min时,常为病情加重的预警信号。呼吸节律和呼吸形态,呼吸肌疲劳表现为呼吸浅速,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或胸腹式交替呼吸。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表现为心率增快。心率减慢见于严重低氧血症,当PaO2≤25 mmHg时,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或猝死。观察血压PaCO2上升10 mmHg,血压亦即上升,脉压差加大。血压下降见于严重低氧血症,重者可发生休克。观察意识状态,急性缺氧表现兴奋、烦躁、头痛。重者意识障碍、惊厥。急性CO2潴留表现头痛、严重者可有瞳孔缩小、嗜睡甚至昏迷。皮肤潮红、多汗,结膜充血等CO2潴留表现。
3.2 机械通气护理
BiPAP呼吸机的参数设置,压力从较低水平开始,吸气压与呼气压之差最好不低手6~8 cmH2O,待患者耐受后再逐渐上调直到达到满意的通气和氧合水平,或调至患者可耐受的最高水平。如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以及人机协调性、呼吸机的工作情况、不良反应等。根据患者需求予以口腔护理,保留胃管、保留尿管等的护理,协助翻身拍背,指导咳嗽咳痰,做好压疮的预防和护理[2]。饮食原则为予以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长时间带机的患者可安排15~30 min暂停时间以进餐,停机期间改为鼻导管给氧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及SPO2的变化。不能停机者遵医嘱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或鼻饲流质饮食。记录通气模式、IPAP及 EPAP值、Fi02,患者的意识,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呼吸困难及发绀情况有无改善,有无人机对抗等。
3.3 对症护理
通畅气道,改善通气,及时清除痰液,鼓励清醒患者多饮水,用力咳痰,咳嗽无力者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对昏迷患者可机械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病情重或昏迷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机械通气。对I型呼衰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应吸入较高浓度的氧,氧浓度>35%[3]。对Ⅱ型呼衰患者应给予低浓度(25%~29%)、低流量(1~2 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以免缺氧纠正过快引起呼吸中枢抑制[3]。如配合使用呼吸器和呼吸中枢兴奋剂可稍提高给氧浓度。给氧方法常用的为鼻导管、鼻塞和面罩给氧。给氧过程中若呼吸困难缓解、心率减慢、发绀减轻,表示氧疗有效;若呼吸过缓或意识障碍加深,须警惕二氧化碳潴留。
3.4 用药护理
按医嘱选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按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呼吸频率、节律、动脉血气及神志),防药物过量;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患者,慎用镇静和呼吸抑制剂,以防引起呼吸抑制[4]。如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象时,呼吸兴奋剂需减慢滴速。若出现肌肉抽搐等严重不良反应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3.5 心理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因呼吸困难、预感病情危重、可危及生命,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士加强巡视,多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针对性地安慰、解释,鼓励患者表达不良心理的因素,指导自我放松的办法,给予心理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 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46.
[2] 金友红,徐雪琴.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4(10):11.
[3] 樊跃忠.ARDS病人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3):487.
[4] 胡瑞慧,王斌.俯卧位改善ARDS患者氧合的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