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治水史研究资料的收集
2013-08-15高峻
高 峻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350007,福州)
水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业。新中国成立63年来,水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成就卓著。研究新中国的治水史,探索治水事业起伏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是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史学研究工作。然而,由于新中国治水史是近10年刚刚兴起的一个水利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交叉型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史学界从事这一分支学科研究的力量还相当薄弱,学术性研究成果亦鲜见。同史学研究的其他分支学科相同的是,新中国治水史研究遇到的首要问题仍是史料的收集与获取,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根据近10年的经历和体会,拟从六个方面略述新中国治水史研究的资料收集问题,旨在抛砖引玉,为致力于新中国治水史研究的有识之士提供参考。
一、档案资料
档案资料是最原始、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各门类学科的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原始档案资料,史学研究尤其如此。史学研究中的所谓“论从史出”,即是指历史的诠释必须源于翔实的史料。档案资料则属最原始、翔实史料之列。新中国治水史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占有丰富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研究者应善于运用现存的档案资料。获取档案资料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各级档案馆的原始档案。除了中央档案馆外,各省、市、自治区,各副省级、地级和县级市(包括县)均设有档案馆。这些不同层级的档案馆保留了同级水利部门移交的治水文书文件,档案馆大多单独设有水利档案卷宗,便于档案的长期保存和使用。水利部办公厅设有专门保存全国性水利档案文献的档案处。黄河水利委员会专门设有黄河档案馆,保存有较完整的新中国治黄档案资料。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研究院档案馆则保存有较完整的新中国治江档案资料。
②档案管理机构或相关机构编纂刊行的档案汇编、选编等。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档案管理机构或相关机构有计划地逐步公布了一些原始档案资料,常采用编纂专题性的档案资料汇编、选编的形式刊行。如20世纪90年代初陆续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其中有关水利事业方面的档案资料,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是一套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料的大型资料性、学术性系列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档案馆合编,我国著名经济史学者刘国光、董志凯、武力等参与了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分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和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年)等三个部分。其中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共12卷,千余万字。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共 9卷,每卷约100万字。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年)共 10卷,每卷约150万字。这套丛书的正文内容全部采用中央档案馆等保存的原始档案资料,其中大量档案资料是首次公开的。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的治水档案资料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政务院)、全国人大、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建设委员会、水利部、电力部、农业部、财政部等涉水涉农主管部门的文书文件。这些档案资料当时绝大部分属于绝密、机密文件。它们对于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和大跃进与调整时期的经济决策、治水决策,以及治水事业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及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历史资料。研究中国当代治水史,可重点参阅本套丛书中的农业卷,特别是该卷中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及管理部分有关章节。
③通过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搜寻各级档案馆未归档的治水档案资料。新中国成立63年来,开展了对大江大河、水旱灾害的大规模治理,先后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多达8.5万余座,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一般来说,每一项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兴建都保留有该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资料,然而政府的各级档案馆无法全部给予归档收存,必须靠水利工程的管理部门自行保存。鉴于这种情况,研究者欲获得某个水利工程的原始档案资料,就必须借助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了,可寻访水利工程的管理部门或机构。如1958年7月福建省晋江地区在“大跃进”感召下动工兴建惠女水库,水库大坝参建民工约15 000名,妇女占85%以上,约13 000多名,均是惠安妇女,故名“惠女水库”。 惠女水库于1960年2月大坝建成蓄水,总库容1.23亿m3,对惠安县的农田灌溉起到重要作用。惠安女在建设水库中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的伟大精神,被人们称为“惠女精神”,代代流传。现今惠女水库大坝旁设有惠女水库纪念馆,完整地保存有50年前水库建设来龙去脉的各种简报、规划图表、摄影图片,包括毛泽东主席接见女模范杨亚赏的摄影图片和陈伯达的题词等等,弥足珍贵。
二、新编各种水利史志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全国性的大江大河,如松辽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太湖流域、珠江流域等七大流域,通过设置统管整个流域的水利委员会,并直属于水利部加以领导,开展治水事业。各流域的水利委员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编纂流域的新编江河志,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流域江河志。这些江河志至90年代先后付梓印行,如海河水利委员会编纂的4卷本《海河志》、黄河水利委员会编纂的12卷本《黄河志》、长江水利委员会编纂的22卷本 《长江志》、淮河水利委员会编纂的7卷本 《淮河志》、珠江水利委员会编纂的5卷本《珠江志》等。此外,自1982年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辑的《黄河史志资料》季刊,历经近30年坎坷,至今仍在出刊,发表公布了大量珍贵的治黄史料。各流域水利委员会编纂的流域年鉴,如《长江年鉴》《黄河年鉴》《珠江年鉴》等,也成为治理江河历史的真实记录。
除了各大流域水利委员会编纂的江河水利志和年鉴外,还可按区域进行水利史料的搜集工作。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水利厅(或水务局),副省级、地级市的水利局 (或水务局),县(或县级市)的水利局(或水务局)是管辖大小层级不等的区域水利事业的综合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起这些机构均根据水利部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意见,编纂刊行了本区域的新编水利志,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如 《湖北水利志》《厦门水利志》《芜湖水利志》《宁化县水利水电志》等。区域性的新编水利志数量繁多,收藏最为齐全的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设立的全国水利史志馆。
三、方志资料
地方志与水利史志记叙对象和涵盖范围不同,它是记载一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发展变迁的综合性资料汇编,可谓包罗万象。现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都设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方志办。依上类推,副省级市、地级市、县(或县级市)亦均设有方志办。这些不同层级的方志办在20世纪80年代末陆续编纂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即新编地方志,数量庞大。每部新编地方志均有较多的篇章涉水涉农,在中国当代治水史研究中有特殊的史料价值,研究者应重视方志资料的运用。
四、文史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从中央至县级的委员会均设有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其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变迁、水利建设、外交、科学文化、教育卫生、民族宗教和华侨事业等诸多方面。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关心下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起来的,是政协的一项具有政治性、统战性的重要工作。文史资料的主要撰写者由各地的政协委员担任,他们大多是各界名流、社会贤达,既有军政界的名人,也有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知名人士。有些人更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们以亲历、亲见、亲闻的大量“三亲”文史资料填补了许多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资料空白,使史料更充实、生动、具体,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也是进行中国当代治水史研究的一个史料来源。如全面记载1958—1959年福建省古田溪水库移民历史的史料汇编《古田库区》一书,就是以《古田文史资料》第20辑(2005年12月)的形式印行的。
五、田野调查资料
田野调查是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史学研究仅靠现存的文献资料来进行,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当代治水史的研究更不能脱离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通过进行实地实物的考察,可直观地了解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与管理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当事人的口述资料和回忆录,往往在历史细节方面能提供一些准确的资料,弥补一般文献资料记载的不足,从而对研究对象和事物产生新的深入的认知,为研究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田野调查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
六、其他资料
除了上述可资利用的五种资料外,其他的诸如报刊资料、治水人物的文集和口述资料、回忆录、研究者的学术论著等,统称其为其他资料。
报刊资料主要有《中国水利报》和中央及各地的日报。《中国水利报》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主办,是水利系统权威的媒介,每周二、四、五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水利报》的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水利的方针、政策,反映深化水利改革和开放的成就,及时、全面地报道全国各地水事活动,为社会各界提供水利水电经济信息,架起沟通产销的桥梁。中央及各地党委办的日报是主流媒介,其内容亦大量涉及水利方面。
报刊资料主要的还有水利部主办的《中国水利》半月刊,长江水利委员会主办的《人民长江》月刊,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人民黄河》月刊等。《中国水利》创刊于1950年8月,62年来,真实地记录和见证了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历程、辉煌成就,在传播党和国家的治水方针方略,探讨水利发展对策,指导、服务水利改革与发展,交流水利科学研究新进展,推广水利新技术,沟通水利与社会方面,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民长江》主要致力于长江治理与开发战略研究与水利科技的宣传与交流,宣传介绍三峡、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科研、设计研究与建设技术。《人民黄河》主要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
新中国治水人物的文集和纪念文集是中国当代治水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水利事业是人类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活动。欲全面准确地再现新中国的治水实践,再现水利前辈的艰辛探索,取得的成果和成就,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就必须积极整理刊行治水人物的治水文集,开展治水人物口述史料的收集工作。这方面的工作近10年来取得一些进展,出版了一批治水人物的文集,如《林一山治水文选》《林一山治水文集之二:葛洲坝工程的决策》《我的治河实践》《王化云治河文集》《钱宁论文集》《钱正英水利文选》《潘家铮院士文选》等,回忆文集如《罗西北纪念文集》等。
由于近10年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承担了国家清史研究工程的重要项目,而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河海大学水利学院未专门开展中国当代治水史的研究,故新中国治水史的学术性专著较为少见。
迄今从事中国当代治水史研究工作的学人甚少,这一学科的研究力量亟待加强。赵诚著《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是一部优秀著作,而刘小湄、吴新华著《严恺传》则是一部文学传记,论不上学术研究。笔者以为现在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以开创和迎接中国当代治水史研究热潮的到来。其一是继续不断发掘和整理各种研究史料;其二是加强中国当代治水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出好人才,多出人才,训练培养一支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1]钱正英主编.中国水利[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2]周魁一.水利的历史阅读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徐海亮.从黄河到珠江——水利与环境的历史回顾文选[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高峻.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5]高峻.中国当代治水史论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