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观察与护理
2013-08-15丁高峰
丁高峰
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电冲动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心脏跳动次数或节律异常的一大类疾病,可分为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首先应该注意基础心脏病的治疗及病因和诱因的解除。其次要严格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证。维持剂量应保持在较低而又有效的水平上。应注意观察各种副作用及心电图变化,在使用初期更应密切观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护理。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行抗心律失常患者34例药物治疗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17~84岁,平均62岁。发作时心室率120~245次/min。其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8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6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频发室早4例。心功能分级(NYHA),其中Ⅱ级11例,Ⅲ级19例,Ⅳ级4例。
2 结果
34例心律失常患者经治疗,显效1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82%。
3 护理
3.1 病情观察 对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须进行持续心电监护。护士应熟悉监护仪的性能并能正确使用,及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有无可能引起猝死的心律失常:潜在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有频发、多源、成对或Ron 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落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上)的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等;有猝死高危的心律失常有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一旦发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
3.2 用药护理 抗心律失常药物,大部分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其他不良反应。用药时,应掌握用药剂量、时间和方法,药物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浓度太低、速度太慢又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应严密观察,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找出适合个体的最佳治疗方案。
3.2.1 胺碘酮 临床用于治疗及防止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尤其适用于房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室性心律、预激综合征的心动过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体外电除颤无效的室颤相关心脏停搏的心肺复苏等。心动过缓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通常与用药剂量有关。对头晕、黑蒙患者尤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变换体位,防跌倒、防坠床[1]。严密监护注意患者病情有无反复,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安抚患者情绪,对于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床旁备好除颤器及其他抢救器材、药物,随时做好抢救准备。静脉使用胺碘酮后,还应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
3.2.2 盐酸利多卡因 用药期间血压下降时给予吸氧,保持气道通畅,纠正酸中毒及升压治疗。应严格掌握用药方法与剂量,严格控制给药速度,最好采用输液泵匀速滴入,严密监护,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变化,监测心电图、血清电解质,观察药效。及时识别高危心律失常,并备有抢救设备;观察患者皮肤温度、末梢感觉,注意保暖。发现心电图异常、血压、心率下降,及时告知医师,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变换体位,防坠床防跌倒,做好患者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
3.2.3 普罗帕酮 对口服普罗帕酮的患者护士应加强宣传教育指导:鼓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安抚患者不要因为患了心律失常而忧心忡忡,告知患者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情绪急剧激动或过度忧虑,往往会加重病情及心律失常的症状,而积极的心态,早发现、早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心律失常并非不能控制[2]。护士应告知患者,服药期间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自我监测方法,要求患者及时告知医务人员用药后的不适症状;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饮食与活动。
3.2.4 盐酸普萘洛尔 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无以上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症状,保持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等良好的休养环境。对于顽固性头痛患者告知注意避免诱发或加重头痛的因素,如避免情绪紧张、进食巧克力、饮酒等;头痛明显时指导患者选择减轻头痛的方法,如缓慢深呼吸、听轻音乐、理疗、按摩、指压止痛法等;对乏力、震颤、步态异常者应做好安全防护,包括防跌倒、防坠床等。极少数不能耐受患者应提醒医生予以减量或停药,一般于停药后1~3 d内症状即可缓解,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
[1] 林曙光.合理应用胺碘酮.当代心脏病学最新进展,2008,309-311.
[2] 韩爱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护理研究,2007,21(4B):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