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1例

2013-08-15闫圣涛张国虹孙洪涛张国强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哌啶本例精神病

闫圣涛,张国虹,孙洪涛,张国强*

(1.中日友好医院 急诊科;2.国际医疗部,北京 100029)

患者男性,30岁。主因“发现精神异常2年,加重6d,发热4d”来院就诊。2年前始出现疑心被害、被监视、被跟踪,于外院诊断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先后予以口服利培酮、盐酸舍曲林、帕利哌酮治疗,期间因病情反复先后住院3次。入院前6d出现胡言乱语、易激惹,再次在外院住院治疗,予帕利哌酮缓释片3mg/d、氟哌啶醇注射液2.5mg im Bid,2d后意识有所恢复,幻觉缓解,表现木僵状态,并出现持续高热,体温最高39.7℃,全身肌肉紧张,对症处理后体温有所下降,波动在38.5℃左右,伴粉红色皮疹,无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

入 院 查 体:T 39.2℃,P 130次/min,R 32次/min,Bp 150/90mmHg;神志模糊,睁眼状态,呼之无反应,查体不合作;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5mm,光反射存在,压眶无动作;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及肺部查体(-);心律13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颈部、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ⅴ级,腱反射减低,双侧病理征(-)。

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1)感染及神经系统方面:血常规、ESR、PCT、血细菌培养、胸片及头颅CT、MRI均正常;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正常。予罗氏芬抗感染治疗无效;(2)甲状腺及免疫方面:甲状腺功能:FT3 2.03pg/ml,余正常,TPO-Ab、TG-Ab均阴性;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正常;(3)横纹肌溶解方面:血生化:K 3.4mmol/L,Na 148mmol/L,LDH 875U/L,CK 21384U/L,CK-MB 162U/L,ALT 122U/L,AST 365U/L,CR83.2μmol/L。入院后即刻停用抗精神病药,予积极补液、碱化尿液及保肝治疗;血毒物分析:检测到9-羟基利培酮(浓度为0.3μg/ml),异丙嗪、氟哌啶醇(浓度为39ng/ml);血清铁:9.1μmol/L(11~30);加用溴隐亭2.5mg Qid、劳拉西泮0.5mg qn,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神志逐渐清楚,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复查血生化正常后出院。

讨论 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NMS)是一种少见却可能致命的并发症,它通常由服用抗精神病药诱发,临床表现以高热、肌强直、意识障碍、锥体外系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是血肌酸激酶升高和白细胞增多。1960年Delay等研究氟哌啶醇时发现并首先报道此综合征,在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中的总体发病率为0.01%~0.02%[1],以年轻男性患者居多;其死亡率从上世纪60年代的76%降至目前的10%~20%[2]。

NMS的确切发病机制未明,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一系列神经生化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其可能的机制包括:阻滞中枢黑质纹状体途径的多巴胺受体、多巴胺P5-羟色胺(DAP5-HT)平衡失调假说、骨骼肌障碍假说、GABA假说、基因改变等。最近提出的神经免疫假说[3]发现在急性期反应中一些细胞因子、症状相关蛋白质和该综合征的生化改变参与发病。

NMS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有影响的标准有:(1)Delay标准;(2)Levenson诊断标准;(3)Adityanjee(1988)诊断标准;(4)DSM-Ⅳ研究用NMS诊断标准;(5)应用特尔斐法的恶性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国际共识研究[4]。在临床实践中,上述标准都较为严格,精神科使用的这个标准较为实用[5]。①发病1周内使用了抗精神病药物;②高热,体温>38℃;③肌肉强直;④具有下述症状中的3项或3项以上:(a)意识改变;(b)心动过速;(c)血压不稳;(d)呼吸急促或缺氧感;(e)CPK增高或肌红蛋白尿;(f)白细胞增高;(g)代谢性酸中毒。⑤以上症状不是由全身性疾病或者神经科疾病所致。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意识改变、肌肉强直、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升高、CPK升高,结合患者有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史,诊断考虑为NMS。在鉴别诊断方面,应除外中枢系统感染,本例患者行头颅CT、MRI及脑脊液检查均不支持。其他需进行鉴别的疾病包括5-羟色胺综合征、恶性高热、致命性紧张症、热射病等。

治疗方面,本例的经验在于早期诊断,及时停用抗精神病药,积极的支持治疗以及应用特效药物溴隐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 Stubner S,Rustenbeck E,Grohmann R,et al.Severe and uncommon involuntary movement disorders due to psychotropic drugs[J].Pharmacopsychiatry,2004,37(Suppl 1):S54-S64.

[2] Shalev A,Hermesh H,Munitz H.Mortality from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J].J Clin Psychiatry,1989,50(1):18.

[3] Anglin RE,Rosebush PI,Mazurek MF.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a neuro-immunologic hypothesis[J].CMAJ,2010,14(18):E834-838.

[4] Gurrera RJ,Caroff SN,Cohen A,et al.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udy of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diagnostic criteria using the delphi method[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11,72:1222-1228.

[5] 孟凡强,张彤珍,甘一方.精神科主治医师336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2000.341-352.

猜你喜欢

哌啶本例精神病
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对照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氟哌啶醇对血清剥夺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西门子S7-1500 PLC串行通信的应用
精神病
窗外
基于新型多孔二氧化铅电极处理哌啶
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比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