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山地区的沿革与建置

2013-08-15曲鑫明

黑龙江史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博山莱芜

曲鑫明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一、博山地区的隶属沿革与建置

《颜神镇志》载:

“栗哉!历代来,文献沿革郡邑志中者,固班班可考矣。益都附郭西鄙为孝妇乡,乡有李颜村,以文姜氏女孝感灵泉,殁后屡显征异,里人立祠祀之,故名颜神。又地出石炭土,可甄陶,就居者众,因改村为镇。云,明弘治八年,始于镇建行台,岁则青州备兵使者冬春驻扎。正德十二年,始于镇设专官分属弹压。嘉靖三十六年,兵宪弇州。王公始于镇筑石城,墉屹屹而镇,遂为东省之要区,青郡之附庸。

……山东古青州西颜神镇,以孝妇颜文姜而名,环镇岩居川观平原地少,五代以前辽远不论,考宋元属淄州,明□□属益都。”

在益都的西边有一孝妇乡,有女文姜氏,因孝顺感神灵,产生灵泉,因而称为颜神。之后因陶瓷业兴起,成为市镇。在宋代和元代隶属淄州,明朝隶属益都。明弘治八年建立行台,正德十二年设立专门官员。嘉靖三十六年军队管辖。姓王的士绅开始主持建城,之后颜神逐渐成为要地,隶属青州。镇志中大体讲了宋代以来博山地区的历史沿革。以下,对博山的隶属沿革与建置做进一步的考证。

《读史方舆记要》记载:“弇中峪,在县(益都县)西南。志云:自临淄西南至莱芜,有长峪界两山间,长三百里,中通淄河。”据《左传》记载,弇中为春秋时期地名,属齐国。现今博山位于临淄西南至莱芜之间,有淄水流经。历史记载和现实相符,由此推断,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属齐国弇中。而如今博山的齐长城的遗址进一步证实博山当时为“为齐鲁交境”。

秦朝,始皇灭齐国,于其故地分置齐郡、琅邪郡,博山“统属齐郡”。后又分属于济北郡、临淄郡和琅琊郡,博山大部分位于济北郡嬴县。西汉在秦的基础上重置郡县,博山地区“分属青州部、济南郡、般阳县,兖州部、泰山郡、莱芜县”。《汉书·地理志》又载“原山,甾水所出”,在当时的莱芜境内。也就是说现今博山城内的原山隶属莱芜,所以西汉时博山大部分隶属于莱芜县。

《后汉书·郡国志》载:“齐国秦置。雒阳东千八百里。六城,……般阳”。此时般阳改属齐国,博山的北部改属青州部齐国般阳县,南部仍延续西汉建置。魏晋时期,沿袭汉制,博山分属未变。

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南北朝刘宋时期,莱芜被嬴牟二县代替,博山由此改属于嬴县和牟县。

北朝魏时,齐州与兖州以原山分界,泷水(如今孝妇河)出于原山,后流经东清河郡贝丘,此时博山隶属于齐州的东清河郡。

《北齐书·列传第三十四·校勘记》载:“贝丘县在魏属东清河郡,北齐以东清河、东平原并入广川郡,合为东平原郡,贝丘始属东平原。”也就是说北齐时期,东平原、东清河和广川三郡合为东平原郡,博山隶属东平原郡贝丘县。

《隋书·地理志》:“淄川旧曰贝丘,置东清河郡。后齐郡废。开皇十六年置淄州,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州废。”隋朝开皇年间,贝丘改名并隶属淄川,博山隶属淄川。唐初改制,博山属河南道淄州淄川县。贞观至五代时期,分属基本未变。

宋初,“置京东东西两路,东路淄青隶之,西路兖隶之,属地因唐”,博山隶属京东东路淄州淄川县,此时博山已被称作颜神。

金朝时,博山地区属山东东路淄州淄川县,称作颜神店镇,《金史·地理志》载“金岭、张店、颜神店”为淄川县三大重镇。

据《乾隆博山县志·疆域》载,元世祖至元年间改制,“改益都府为路”,将博山东南和临朐等地划归,益都路西部为般阳路,西南为泰安州莱芜,博山分属三地,主要位于益都路。太宗时,又改回金朝的隶属。

明朝,改益都路为青州府。颜神镇中心地区隶属青州府益都县,西部隶属济南府。《民国续修博山县志》等记载了加派人员管辖和建城过程。明宏志八年,“建立行台一所”;正德五年,“兵科刘琦奏准添设青州道兵备佥事一员”;正德十二年,“巡抚黄瓒疏奏……地势险要、山川环抱、军民杂处,多有以强欺弱以众暴寡,又兼各县挟分土民之私,以致群盗借出此入彼之险,题奉钦依添设青州府捕盗通判一员”。嘉靖年间,盗贼起,无城池守卫,于是当地人要求建立城池。“嘉靖十七年,山寇作乱,专设通判一员驻扎。”嘉靖三十六年,士民王世贞、赵敬简等请建石城。嘉靖三十七年,青州兵备道副使王世贞开始建城。

清初,承袭明制,隶属未变。清雍正十二年,因“颜神镇旧隶益都,离城一百八十里”,地处青州府、济南府、泰安府交界之处,建置归属不清。又因此地工商业兴起,人口增多,于是“分设博山县,并割淄州、莱芜两县地以属之”。隶属青州府,直到清末。到清同治初年,又加筑城墙,建成东、西两圩。东西两圩包括的范围,构成现今博山城区的主要部分。民国初年,废府制,改济南道。后道制又废,博山归山东省政府管辖。现今隶属淄博市。

二、地名沿革

博山之名源自山林众多。宋代到明代都被称为颜神,只是隶属不同,建置有大小而已。博山在宋代之前的地名,正史中均未涉及。颜神一名来自颜文姜,我们可以从颜文姜所处朝代入手,推断博山地区的地名沿革。

有人从颜文姜的名字着手,指出女性以姜为名者,多出于春秋时期。再者,北宋陈琦说其“家于邹邑李颜村”,与“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相呼应,便可推断出颜文姜处于孔子时期。又加之,颜文姜祠位于古齐长城脚下。所以,乾隆县志中便有了“周末”文姜之说。

但是,孝妇之说最早出于晋代郭缘生的《续述征记》,其中写道:“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绢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时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泉遂喷,涌流漂居宇,故名笼水。”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有:晋人记载齐地梁邹城有孝妇,无名无姓,有河名笼水。既然晋人记载,那孝妇定出于晋代或晋代以前。其中又提到梁邹城。《汉书》记载西汉高帝六年封武虎为梁邹侯,元鼎五年改为梁邹县,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北四十里孙镇。《晋书·乐安平王鉴传》载“咸宁初,以齐之梁邹邑封”。西汉到晋都有梁邹,由此可推断,孝妇出于汉晋之间。

南北朝顾野王《舆地志》的记载与郭缘生类似,只多了“孝妇颜文姜”。可见,颜文姜是在郭缘生和顾野王之间被有心人深入调查并记载下来的,或者是杜撰出来的。唐代李沈的《独异记》侧重于写灵泉,“一旦辑笼之下,涌泉清冷可爱,时谓之颜娘泉”。还有一传说流传至今,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天旱无水,有老妪忽来,拿一提水便解大军之困,之后不见,太宗设祠供奉颜神。今天的颜神祠确为唐代建筑。由此推断颜神一词出于唐代。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陇水古袁水也”,又说“陇,又作泷”。《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孝妇河本名龙水,亦名笼水,又名孝感泉。”可见这条叫笼水或袁水的河,在很久以前便有了,后来附会孝妇,便有了孝妇河之称。笼水也是颜神镇的古代地名。一直到了清代,人们也习惯于把博山称为笼水。当地的家谱便称为《笼水赵氏世谱》、《笼水栾氏族谱》等。

综上所述,博山自古便有笼水之名,大概从唐代开始称为颜神,宋代时颜神之名已定。《读史方舆记要》记载,明清时期“其地亦名秋口”,雍正年间正式改名为博山。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2]班固.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范晔.后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陈寿.三国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

[6]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99.

[7]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99.

[8]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

[9]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

[1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11]叶先登.冯文显.颜神镇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2]富申.田士麟.乾隆博山县志.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

[13]王荫桂.张新曾.民国续修博山县志.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

[14]博山区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15]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6]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1984.

[17]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博山莱芜
博山陶瓷文化产业园经营现状与发展策略
山东孙子研究会赴莱芜、泰安等地开展党史参观学习活动
博山“四四席”礼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淄博博山琉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莱芜:40年变迁缩影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第一玻璃公司”的沧桑岁月
莱芜花椒施肥技术规程
还看民国博山陶瓷
莱芜白花丹参施肥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