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士刘松龄与清宫仪器制造
2013-08-15冯军
冯 军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刘松龄生平
刘松龄(1703-1774年,Augustin Ferdinand von Hallerstein),神甫,字乔年,现斯洛文尼亚人。1703年8月2日出生于卢布尔雅那的一个贵族家庭。1721年,在奥地利教区加入耶稣会,开始学习数学和宗教神学,并在中学任职三年。1727年,申请担任传教士。1735年得到批准,同年刘松龄从奥匈帝国海港特列斯特前往葡萄牙,在这期间他还学习了天文学和测绘学。1736年,被派往中国传教,但这时的中国是雍正皇帝在位,厉行禁教措施,并驱逐传教士。不得已刘松龄只好先到印度果阿。1738年,了解到一些关于中国的情况,据说雍正驾崩,乾隆继位,对于中国的传教士事业刘松龄又充满了信心。8月刘松龄到达中国澳门,开始学习中文,还应邀参加了澳门及周围地区地图的测绘,并与当时在钦天监任职的戴进贤、徐懋德、沙如玉、郎世宁等传教士取得了联系。1738年,徐懋德等传教士上奏乾隆:
切臣等从前曾寄信,要选数人能效力者前来。今接澳门来信,知今年六月尽,波尔都噶尔船上到来刘松龄、鲍友管,能知天文历法,魏继晋能知律吕之学,又拂郎济亚国船上到来王之臣,系画喜容人物者,杨自新系能于钟表者。以上五人求皇上将姓名按旧例交与广东督抚,令其派人伴送进京,为此具折奏文。[1]
9月14日,乾隆谕旨:着海望行文该地方官,令其来京。钦此钦尊。为此合咨前去,烦为查照旨内事理,钦尊可也。须至咨者。
可见,最迟1739年刘松龄到达北京。1743年,钦天监监副徐懋德去世,刘松龄补授钦天监监副,开始协助戴进贤修订南怀仁在康熙十三年编纂的《灵台仪象志》。1746年,监正戴进贤病逝,刘松龄奉旨补授钦天监监正。乾隆十一年闰三月十六日内阁奉上谕:
钦天监监正戴进贤病故,员缺著监副刘松龄升补。其所遗监副员缺,著钦天监拣选西洋人,咨送吏部带领引见。[2]
从此刘松龄住进南堂,成为清政府第八任洋人监正,直到1774年去世,再未离开中国。1749年,刘松龄和郎世宁等遵旨照旧画纸木兰图和旧画绢木兰图绘制新木兰图一幅。1752年,刘松龄开始主持设计和制造天球仪,同年九月,有波尔都噶尔国使臣巴哲格来北京朝贡,刘松龄和内务府郎中官柱负责接迎工作,得到乾隆的赏识。1753年(乾隆十八年)内阁奉上谕:
此次西洋贡使来京,刘松龄前往接引,沿途办理一切,甚属黾勉,著加恩赏给三品职衔食俸。再,伊等照料贡使,不无需费之处,著加恩赏给银二千两。钦此。[3]
1754年,赤道浑仪制成,由乾隆皇帝命名为“玑衡抚辰仪”。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平定准噶尔和回部之后,经庄亲王允禄奏请,刘松龄会同中国官员何国宗、明安图等人共同研究和修订,并且重新制作了地球仪和天球仪。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刘松龄奉旨照例安顿西洋人赵进修、金济时,并将进贡土物交养心殿预备进呈。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刘松龄上旨乞休,但乾隆谕旨:刘松龄不必乞休,听其酌量精力行走。若自度步履维艰,即不随班,亦从其便。[4]1774年9月,刘松龄病逝于北京,葬在北京阜城门外的外国传教士墓地。
二、天文仪器制造
1752年(乾隆十七年),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礼部侍郎何国宗进呈《新增修仪象志恒星经纬度表》,受到皇帝的赞赏,决定照乾清宫陈设天球仪样式再制造两件。2011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布的耶稣会士刘松龄档案史料中有内务府堂抄为奉旨照式成造天球仪事奏稿,对此事做了详尽的记载:
初九日,笔帖式六十三持来内务府堂抄一件。内开:本月初七日和硕庄亲王臣允禄、侍郎臣何国宗谨奏为请旨事。本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臣等恭进增修仪象志恒星图表一折,面奉谕旨:新测恒星并增星图象,着照乾清宫陈设天球式样制造二分进呈。钦此。该臣等会同造办处派员查得西华门内器皿库有空闲房六间,设局成造,庶事有专司,而工可计日而竣。至需用铜铁木料等物,于各该处领取应用,匠人于造办处食粮匠内选用,星度令钦天监官点画,或有应用外雇匠人之处,所需工价,即于造办处动用,派出造办处催总胡常保、原任库掌刘山久并通晓仪器之钦天监博士刘裕锡专司监造,臣等暨西洋人监正刘松龄、监副鲍友管并派内务府司员不时前往查看。所有乾清宫陈设天球式样,臣等知会敬事房敬谨请出,率同监造工匠人等细加量看,照式成造,看毕即行送进,照旧陈设。至制造新仪动用工料银两,统于工竣之日交造办处核实报销。再,天球式样嗣后如有量看之处,臣等知会敬事房带领量看。合并陈明。等因具奏。奉旨:知道了。钦此。等因。启怡亲王准行。遵此。回明内大臣海、承恩公德、乾清门四等侍卫永、员外郎西宁、达子白世秀准行。记此。
于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掌稿笔帖式六十三于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抄来堂抄一件。内开:和硕庄亲王等率领监造人等,督领工匠,如式造成天球二分,所有动用钱粮,及臣等敬谨斟酌旧式略有更改之处,另缮清折恭呈御览,应否镌刻款式字样,伏候圣训。再,天球制法精细,工匠恐未习熟,臣自备工料,造漆球一分,斟酌做法,务期妥协,一并恭呈御览,伏祈圣鉴。
谨奏。
奉旨:知道了。款用乾隆甲戌年制字样。钦此。[5]
1754年(乾隆十九年)正月,赤道浑仪制成,进呈之后,由皇帝钦命为“玑衡抚辰仪”,陈设于京师古观象台上。《四库全书总目》卷106记载:
“康熙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命监臣南怀仁新制六仪,赤道、黄道分为二器,皆不用地平圈,而地平、象限、纪限、天体诸仪则地平之经纬与黄、赤之错综皆已毕具。又命监臣纪利安制地平经纬仪,合地平、象限二仪而为一,其用尤便。皇上亲莅灵台,遍观仪象,以浑天制最近古,而时度信宜从今,改制新仪,锡名曰玑衡抚辰。诚酌古准今,损益尽善,仪制凡三重。其在外者即古之六合仪,而不用地平圈。其正立双环为子午圈,斜倚单环为天常赤道圈。其南北二极皆设圆轴,轴本贯於子午双环,中空而轴内向,以贯内二重之环。又依京师北极高度而上五十度五分为天顶,於天顶拖垂线以代地平圈故不用地平圈也。其内即古之三辰仪,而不用黄道圈。其贯於二极之双环为赤极经圈。”[6]
由此看见,刘松龄等人制造的玑横抚辰仪,工艺十分精细,制作精巧,还结合了南怀仁和纪理安等制造六仪的方法,仍然采取了中国的传统风格。这对于清初天文仪器的制造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之后天文仪器的制造奠定了科学基础。
1755年到1759年(乾隆二十年到二十四年),乾隆帝两次派兵平定准噶尔部,讨平回部结束了西北地区长久的混乱局面。1755年(乾隆二十年)六月,清兵直抵伊犁,准噶尔部归入中国版图。关于该地区节气时刻、星辰分野、日出入昼夜都应归入实宪书。经过五官正明安图、傅作霖和高慎思的实地测量于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六月完成准噶尔部和回部地图的绘制。回部地图绘制结束后,乾隆帝又命刘松龄、高慎思、傅作霖等详加勘定,并制作相应的地球仪和天球仪。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允瑢和刘松龄奉旨查看明成化年间制造的天球仪。经刘松龄查证,由于明成化年所制仪器距今已有三百余年,按照恒星每年东行一分弱,现在东行五度有余,并且星位度数也不尽相同。再加上,这些仪器膛内所衬铜饰都已脱落,轻重不一,旋转也不稳定,很难改造修理。本日奉旨:
“将大观象台上旧有天体仪一座,与此仪相同,俱交金辉,照圆明园宫门外铜狮子大小尺寸,或狮子,或麒麟,量其铜斤分两能铸造几对,拨样呈览,准时铸造。钦此。”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四月十四日,总管太监桂元传旨允瑢,按照圆明园淳化轩所陈设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内传办,三十六年十一月内呈进的天球仪、地球仪尺寸,再造两件。允瑢仍派原办官员,造办处会同钦天监刘松龄,详慎办理。所用的木架、铜圈等工料以及所需银两,都由造办处核实报销。这或许是刘松龄最后一次主持大型天球仪、地球仪的制造。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刘松龄病逝于北京,清政府赏治丧银两二百两,安葬在北京阜城门外的外国传教士墓地。
注释:
(1)吴旻,韩琦,编校.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58-59。
(2)(3)(4)(5)韩永福,编选.耶稣会士刘松龄档案史料.历史档案,2011(1)。
(6)四库全书总目(上册),卷106:894。
[1]吴伯娅.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12.
[2]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8.
[3]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M].中华书局,1995.
[4]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西初识[M].大象出版社,1999,3.
[5][清]乾隆官修.文献通考2[M].浙江古籍出版社.
[6]江文汉.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M].知识出版社,1987.
[7]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M].中华书局,1988.
[8]高王凌,熊月剑.宗教与科学的双重失败——耶稣会刘松龄研究新论[J].中州学刊,2012,1.
[9]高王凌.刘松龄笔下的乾隆十三年——刘松龄研究之二[J].清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