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的发展对奥运战略的影响①
2013-08-15朱少雄
朱少雄
(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虽然夺得了38枚金牌、27枚银牌、23枚铜牌的境外奥运会比赛中的最优成绩,但除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外,其它球类项目(男女足球没有进入奥运会,男篮历史最差成绩,女篮、女排、女水、女曲等项目均没有进入四强,男子的这些项目更差)集体溃败的现状,田径大项中也是除竞走外,其它项目也不景气,普及程度不高的项目更是如此,如果深层次分析就会发现,项目普及程度不够,后备人才的缺乏是制约这些项目朝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1 我国当今校园体育的现状及与其它国家在校生相比的身体素质情况
1.1 素质全面下降
在2000年完成的一次监测中,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均全面下降。其中,反映耐力素质的长跑下降更为明显。13~18岁中学男生女生的1000m、800m跑的平均水平下降9.6s、12.6s,大学男女生分别下降20s和15.1s。几年后公布的一组最新的国民体质报告显示,较之2000年,我国青少年的国民体质再次下降,其中,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青少年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
1.2 中国虚高
在2007年公布的一项世界国民体质排名中,荷兰、丹麦和德国排在世界前三,韩国排在第24位,亚洲第一。日本排在第29位,亚洲第二。中国排在第32位,亚洲第三。看上去还算不错,但是中国国民体质的地域差异性却非常明显,大多数地方青少年体质长期处于下降趋势。日本中小学生的运动量普遍多于中国学生,每天锻炼2h的日本学生有21.3%,中国学生仅为6.3%;每天锻炼3h的日本学生有21.3%,而中国学生仅为1.3%。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经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这也解释了美国为什么国民体育远远强过中国的原因。一份刊登在国家体育总局网站上的“中日韩三国青少年体质对比”报告称,近20年来,虽然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却持续下降。中国学生就连在“身材”上的优势也逐渐丧失了:2000年,中国学生身高、体重和日本同龄学生相比,除17岁女高中生高于日本外,其余都低于日本;2005年,仅14岁、17岁两个年龄段的女生身高高于日本学生,其余依然低于日本水平。到了2010年,不论男女,中国各个阶段的青少年的身高已经完全输给日本。
中国青少年缺乏锻炼,日本学生却勤于锻炼。当这两国的孩子在一起运动时,将发生什么状况,一项调查报告描述了去年我国一所学校中外学生的体质差异。以一次登山活动为例,以日本学生为主的国际部全体学生都顺利到达山顶,中国学生中却有20多人因体力不支中途返回。除了耐力和精力不如日韩学生,中国学生在耐寒能力上也差距明显。进入冬季,中国学生在室内穿着厚厚的毛衣裤,而多数日本学生只内着一身秋衣裤。在体现协调能力的急停急转的测试上,中国学生时常会摔跤,还有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奔跑。
2 产生的原因分析
美国的教育体制是体育、教育相结合,学生学习与运动在时间上的冲突,因两者在目标上的统一而得到缓解,加上学校各种灵活相关机制及一流的学习与运动设备,学生和运动员可以灵活与合理地安排好学习与训练。因此,美国的人才培养体制并不是由国家来培养运动人才,但美国大部分运动项目后备力量的规模都极其庞大:大学生运动员就有35万余人,中学生运动员650万余人。不完全统计,美国的体育人口比例高达60%以上。在美国,体育锻炼成为人们最热衷的休闲方式。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美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程度较高,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利用率很高。场馆和设施主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捐赠。
中国的官方统计结果,不论是1996年的31.4%,还是2002年的33.9%,还是2008年的37.1%,均显空洞。统计中体育人口最为集中的各大城区晨练者,由于缺乏学校体育教学基础和社会体育宣教引导,其绝大多数不仅不知道体育锻炼与传统保健两类活动有何区别,而且更无从得知自我判定是否体育人口的标准。实际上,我国的体育人口,如果不算在校学生,那就连10%都达不到。还有就是我国的法律制度有些滞后,在校生上室外体育课不论是否是体育教师的问题,教师都要负责,既要赔付医疗费,还要承担学校、学生家长的处分责难,使得教师上课时不敢按计划安排较为激烈的运动项目,身体对抗的项目更是小心翼翼,以致有些学校有些教师上体育课只安排学生下下棋、玩玩牌等“美其名曰”的有益智力的、不容易受伤的内容,这对于处在身体发,育期的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一对比便知道中国和美国的体育人口比率相差巨大,且两国的基础体育设施也有很大差距,这也解释了中国人口远多于美国,但是群众体育以及学生体育远逊于美国。[1]
3 校园体育良性发展的优势
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劣势,打好奥运后备人才的塔基,校园体育的良性发展是其解决这一情形的有力举措。这是因为其有以下优势。
3.1 符合人体身体、心理发展规律
校园教育是从幼儿园到大学,也就是从3~18岁年龄段,人体身体、心理的发展基本上可以说都是校园内进行,如果在此阶段能让每位在校生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既可以发现发展有运动天赋的运动人才,可以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它在数量上有优势,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可以惠及更多的在校学生,它远远比体校、体工队这一系列要大得多,即使绝大部分学生最终不能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甚至不能达到像三级运动员那样的水平,但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在校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品质的发展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据凤凰网体育讯在2012年9月2日晚间的报道:国家体育总局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做客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栏目,畅谈她对举国体制、中国网球发展道路以及职业运动发展的看法。对于李娜在比赛中起伏不定,如“过山车”一般的状态,孙晋芳有她自己的看法。“我感觉到李娜很多时候会突然性的崩溃,波动性特别大,究其原因,她们从小没有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李娜从小就选择了网球,她在教育这一块是缺失的。然后,她的心理发展不够全面,很多事情她自己想解决但是解决不了。她自己也知道她的崩溃边缘当中,有很多东西不是她想要的,但她自己就是解脱不了。”对于李娜状态起伏不定的境遇,孙晋芳显得很宽容,她说:“李娜不像我们,我们自己知道在关键时刻出现什么问题,我们自己能够调节,但李娜调节不了。”孙晋芳认为,李娜从小就没有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和教育,存在着很多弊端。“就好比我们买了很好的电脑,但是软件跟不上的话,电脑就发挥不了作用。”李娜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读书时已是她第一次退役后,这是中国运动员大多的路子,练不下去了才想起来读书。而在最需要读书的年纪,却在赛场上度过了。因此,对于中国体育来说,既有体育的弊端,又有教育上存在的弊端。因此,对于中国网球未来的球员培训,孙晋芳说:“我们想(依靠)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然后用西方的理念来做,做一个全面的融汇中西的国家人才。”[1]这可以说中国竞技体育界普遍的现象。
3.2 有些必要的运动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在学校一般会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在校生在运动时可以给予一定的专业辅导,特别是小学阶段基本技术的规范指导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意义;当然从长期的发展情况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练对学生专项技能的发展及今后的奥运战略会有更多的好处。
3.3 培养人才上,可以做到文化与体育的有机结合
因为在学校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培训,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不会掉下太多,可以做到两不误,这样即使在他们的运动水平上不去的前提下,可以凭借他们在文化学习上打下的基础,学习谋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在社会上获得立足之本,也从另一个角度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质,也可以督促国家、学校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这里我们可以学学体育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教育,他们是运动员体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他们拒绝庸才。他们的运动人才培养轨迹是小学——中学——大学(本科学历),在美国奥运军团中80%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大学中选拔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文化课一样重要,文化水平均达到本科学历。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就是通过大学阶段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他们的共识是:竞技体育系统是大教育系统中的子体系,美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健全的。竞技体育作为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去发展和培养,有自主选择权。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宪章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有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运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反观中国由于借鉴前苏联的经验,中国选拔潜在“运动员苗子”从小开始,运动员是体育和教育两条腿走路,体育与教育脱离。走的路线是:少年体校——专业体校——专业队(初中或小学学历),也就是说从选拔有运动天赋的少年开始,走上专业运动训练之路,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重体不重教,追求“金牌政绩”,将竞技体育与教育脱离,甚至在“唯分数论”的教育机制下,将发展绝大多数在校生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都打折扣。因为从少年体校到专业体校再到专业队,到了应该上大学年龄时,收获的只是体育技术高,文化水平也就初中生的程度。整个训练脱离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使运动员文化科学素质很低。“回炉”再学,又造成运动员学生“力不从心”和高校“勉为其难”。因此中国的运动员必须要学文化,不能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必须坚持提高综合素质,这种观念和意识不能改变,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和要求,再说没有文化,将来退役后只是会跑会跳如何生存,即使你是冠军国家也不会白养你。[2]我们始终要明白: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教育一样,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为了夺金牌或拼政绩。当然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及家长的大力配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校也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的各类体育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上运动场。
3.4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我国现在的在校生,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虽然他们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但集体意识、奉献精神、吃苦精神等方面是很缺乏的。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集体项目的发展从学校开始可以说更有意义,学生既可以从集体项目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又可以在运动中体验合作、奉献、吃苦的精神。只有把校园体育真正落实下去,才能有效的提高体育人口,也才是完整的体育人口。反过来,奥运战略的成功实施对在校生也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我们并不反对在高水平竞技场上拿下金牌,当我们的在校学生看到国旗一遍遍升起、国歌一遍遍唱起时,他们心中对祖国的自豪感一定会油然而生;但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尤其是校园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应丢开金牌主义,按人体生理、心理等客观规律办事,按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办事。
4 结语
总之,校园体育的良性发展,无论对在校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对他们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还是对中国竞技体育输送人才都有积极意义,这是与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息息相关的大事,因此这应该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参与和考虑的课题。
[1] 王斯浪.为什么中国还远未达到体育强国的标准[EB/OL].http://2012.ifeng.com/pinglun/detail_2012_08/13/16747495_1.shtml,2012-08-13.
[2] 朱少雄.竞技体育队伍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J].体育函授通讯,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