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辛词中看辛弃疾对陶渊明诗的接受与革新

2013-08-15王弯弯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00

名作欣赏 2013年23期
关键词:词风陶诗辛弃疾

⊙王弯弯[兰州大学文学院, 兰州 730000]

作 者:王弯弯,兰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近代以来对辛词的研究,成就十分突出,出版专著、论文甚多。但是笔者认为关于辛弃疾还有一些空白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研究。如辛词与陶诗对比的研究,辛弃疾对陶诗风格接受与革新的研究。本文将试着从这方面着手对辛词进行更近一步的研究。

一、辛弃疾对陶诗闲适风格的接受

有着“词中之龙”称号的南宋词人辛弃疾以慷慨激昂的豪放词闻名于世。但大凡优秀的作家其作品风格都是多样的,辛弃疾也不例外,除了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他还有一些闲适旷达的词,那么他词中的闲适风格是从哪里接受的呢?通过辛词与陶诗的对比,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②

前首词上片,作者写了乡野之夜深邃的安静,用“明月”与“清风”、“惊鹊”与“鸣蝉”两两相对的词,突出夜归时的闲适。由蛙声喧闹,知道稻田水分充足,感到丰年临近,并且又被稻花散出的浓郁香味所证实,表明了作者的喜悦和闲适。下片用“七八个星”、“两三点雨”表明由安闲到急迫的心情变化。又用“旧时茅店”就在溪头突出了作者的惊喜和欣慰。全词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态以及对大自然的喜欢之情。后首诗对田园景象的勾勒采用的白描手法是诗中最为精绝的地方。诗人从揭示归隐的原因乃“性本爱丘山”写起,回顾了官场中不堪回首的日子,描写了归隐后愉快的生活,表达了由樊笼返自然,重获自由的闲适生活,更收获了愉快的心情。

通过辛词与陶诗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陶诗中呈现出闲适的风格,辛词也是如此。难道这两者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再通过一首辛词与一首陶诗的对比来证实它们之间的联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

前首词上片写的是带湖农家生活环境,接着他忽然听到从茅檐传出悦耳动听的软媚吴音。作者忍不住望去,这才发现原来相互逗乐的不是年轻夫妻,而是一对白发老公公、老婆婆,颇有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下片写他们家三个男孩的活动,在叙写小儿的活动时,作者用了“最喜”、“无赖”,表明他作为一个成年人回看这种童年生活时的羡慕和喜爱。全诗透露出一种闲适自得的风格。后首诗突出“披草共来往”、“但道桑麻长”这一主题,说明诗人隐居后真正地融入自然,融入农耕生活,真正感受到了农耕生活的劳苦与喜悦。蕴含着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以及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全诗流露出安闲自适的风格。

再次通过辛词与陶诗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的确接受了陶诗闲适的风格。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宋代文化背景的影响。陶渊明身处流行华丽词藻的晋代,他的闲适风格和朴实的语言是不会被当时的世人所接受的。到了唐代,陶渊明才为人所重视。而真正让世人接受他的应该是宋代。宋代长年处于战争中,许多文人都隐逸起来,因此历来被作为“隐逸诗人”代表的陶渊明自然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宋代大文豪苏轼就非常推崇陶诗,同为宋代人又极力追随苏轼的辛弃疾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在他的词中透露出对陶诗的赞赏。如:《鹧胡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中曾写道“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在词中辛弃疾用“清真”二字表明陶诗清新淡远、淳朴真挚的抒情风格和内容,也显示出他对陶诗的仰慕,词中最后两句将陶诗推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2.辛弃疾与陶渊明退仕后相似的生活经历。除了受宋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两个人退仕后相似的生活经历也是辛弃疾接受陶诗风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退仕以后,隐居在终南山下。几百年后,又有一人从官场中退了出来,效仿陶渊明过上了隐逸的生活,这个人就是辛弃疾。他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朝廷并无此意。终其一生,屡遭贬斥,壮志难酬。他感到前途险恶,便退出了仕途,隐居在上饶城北带湖之畔和铅山期思渡旁的瓢泉。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以示去官务农之志。辛弃疾也像陶渊明一样把情寄予乡村生活,从中体味快乐,愉悦自己的心情。十分推崇陶渊明的辛弃疾在隐居期间,不仅学陶渊明作了很多诗歌,还接受了陶诗的闲适风格。如:《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上片“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下两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本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词表现出词人自己已融入古朴淳厚的农村生活。

二、辛弃疾在接受陶诗闲适后的革新

穿越时空的辛弃疾与陶渊明在闲适这点上达到了心灵的契合,但作为时代弄潮儿的辛弃疾又怎能只被动地接受陶渊明的闲适风格呢。于是他把稼轩词中的雄豪激烈的情怀,雄奇飞动的意象,雄伟壮阔的境界以及雄健刚劲的语言与闲适风格融合在一起,把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步。如: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③

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年轻时深入敌营杀贼的事,是辛弃疾豪放雄健词风的典型体现。下片辛弃疾笔锋一转,写的是年老之后再也不过问政治了,用平戎策换邻居家的种树书,做一个农夫,种种田、种种树,过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

从上词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将豪放与闲适的词风融合在一起,这是词人的晚年作品,由此可知,晚年的辛弃疾在词风上进行了革新。辛弃疾为何敢于革新呢?原因如下:

1.辛弃疾从小所受的爱国教育以及生活经历。在他很小的时候,祖父辛赞就有意培养他的爱国意识。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辛弃疾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二十二岁时,他率众起义,在战斗中勇猛无畏,战功卓绝。英雄豪迈的辛弃疾性格热情奔放,这就决定了他的词风中一定不会缺少豪放的风格。进入中年后,虽然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沉浮的风波,但他依然不失豪放之气。退隐之后,暮年晚景的辛弃疾仍然执著地坚持着豪放词风。

2.辛弃疾的个性与气质。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一部《稼轩长短句》记录了他慷慨磊落,献身社稷的一生。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辛词最突出的个性是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民族意识。辛词中的这种特色来源于他的个性与气质。辛弃疾以英雄的个性出现在文学舞台上,闪烁在词史中。作为英雄他必定会在词中注入豪放的词风。

3.宋代的文化潮流。宋代的诗词是唐代诗词的延续、再发展和突破的阶段。“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这句话表明了苏轼在宋词中的地位,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高旷、开朗的风格,但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辛弃疾为了拓展词的境界,把词的内容扩大了,写政治、哲理、朋友之情、田园风光等等。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了各种变化,他接受了陶诗闲适的风格,为了拓展词的天地,他在接受的同时做出了革新。

总之,辛弃疾接受陶诗的闲适风格是受到时代文化以及他们相似经历的影响。在接受的同时,辛弃疾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革新,辛弃疾革新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不管是接受还是革新,我们都能从辛词中找到答案。

① 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中国书店2006年版,第769页。

② 张少康:《古诗名家诵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③ 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下),中国书店2006年版,第1264页。

猜你喜欢

词风陶诗辛弃疾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陶诗之桑意象管窥
探索姜夔词的幽冷词风
张鎡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