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聊斋志异》当前爱情婚姻类作品研究的不足或疏漏

2013-08-15张圣梁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210023

名作欣赏 2013年24期
关键词:礼教情欲蒲松龄

⊙张圣梁[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南京 210023]

作 者:张圣梁,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中文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对于《聊斋志异》的情爱类小说的评价,当前主要存在两类观点。一类力赞其“反封建,反礼教”而争取自由婚姻的先进性,谈到“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①。有些论文甚至强调了《聊斋志异》对女性的格外关注。与此同时,认为《聊斋志异》是“男权话语创造出的爱情乌托邦”,这类论断也汗牛充栋——在中国知网上,以“聊斋”并且“男权”为主题,可查阅到53条结果(截止于2013年5月9日),几乎无例外地关注于《聊斋志异》的男权视角或性别偏见。但整体看来,当前研究存在对所谓男权视野的产生原因研究不足,批驳过量;部分当归因为情欲宣泄的问题错纳入男权问题或反封建、反礼教维度;以及对于描写脱掉了社会枷锁、回归于自然真挚爱情的文本的研究还略显重视不够这三方面不足。

一、根源的忽视——浅析男权话语的社会历史根源

如果完全无视甚至美化《聊斋志异》诸多爱情婚姻文本中男权话语的潜在存在,确有掩耳盗铃之味。但更多研究倘若无视特定社会历史的语境,完全以今人的文化和道德尺度与视角对于《聊斋志异》男权问题批驳得几乎一无是处,则略显矫枉过正。此种观念,无异于让一个原始人突然忘却族人的思想和习惯,而要求他瞬间拥有现代人的思想道德一般。具体原因在于:

(一)固有文化基因的影响《遗传与变异:儒家文化基因传承传播维度试析》中提到了儒家文化基因对普通人价值观等的影响。对《聊斋志异》男权问题的审视,也有必要放在汉族的儒家文化基因群落中进行审视。因为作家身为一个生在清朝的儒生,这种文化基因的伴随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某些传统价值观与传统理念(如“妻而又妾”)似乎如“天理”般天经地义。从这一层面上讲,《聊斋志异》中难以避免地带有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于《聊斋志异》我们可以指出不足,但过分苛责则并不非常适宜。那就如同苛责生于淮北的枳为何没有生于淮南的橘一样甘甜一般。所谓“不要以今人思想来审视古人思想”,即是观照到作家挥之不去的那个社会和时代文化基因所固有的文化观念。

(二)后天社会文化影响与刻板成见如果说上面是从先天遗传角度探讨这个问题,那么后天的环境对观念影响也当予以在意。“贤妻、佳妾、子嗣至上、恋爱的双重标准”是《〈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一文中对《聊斋志异》婚姻恋爱类小说在思想观念上做的精辟总结。但回顾这四个特点,无一不是当时封建爱情、婚姻观的缩影。四点无不在“妻妾双美一夫、传宗接代、妻有七出之条”等封建爱情婚姻观念中能找到鲜明的文化背景。

那么,作为一个从小浸泡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都不免认为这类行为多数是理所应当的“天理”,一种不需要反思和驳斥的应有之义。这种刻板成见显然将在其文学创作中成为某种似乎不需要解释的内隐的认知模式。而这四种模式显然便是《聊斋志异》中作者所含的刻板成见——这表现为作者一般情况下不像昆曲《五伦全备记》那样,刻意做封建道德礼教的传声筒,但一些封建道德礼教观念就像渗进了衣料里的污垢一样挥之难去,并且作为某种貌似是不需解释的必然正确的“大前提”而存在。而对于这个问题,固然可以提出并加以研究。但对此是否应该过多地苛责作者呢?

如果像《无论全备记》那样作者刻意宣扬,自然当揭而讽之。但像《聊斋志异》中这种作者非刻意为之地渗透在文本里的潜在的刻板成见,并非比当时时代还要落后,而只是时代社会思想的部分性沾染。虽然可以揭示作家这种思想痼疾的存在,但对作者思想本身不必过分苛责。否则几乎没有古代作家作品可以逃避这种苛责。好像《西厢记》中书生必要有个状元才可配佳人的思维套路;《红楼梦》里森严的等级制度等等。

因此倘若以今人之眼求全责备,那么中国的古代文学,就几乎无进步之文章、进步之作家了。

二、归因的错位——部分论点更适合归入情欲压抑的维度

(一)所谓“男权话语”情节中情欲宣泄原因的审视此类文章体现的“贤妻、美妾”观念,尤其是苦闷读书人旷野遇狐等行文套路,我们也有价值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聊斋志异〉:男权意识的退却与持守》关于学术界对蒲松龄家庭生活考证中五个主要疑点的论述,谈到蒲松龄的家庭生活,其兄弟反目和蒲松龄最吃亏是可以基本确定的,而夫妻关系也很可能是不理想的。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涉及悍妇形象时,动辄用“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这类愤激之语。这“家家”中难道会没有蒲松龄这一家?虽然作家的作品情节并非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真实生活,但作品本身反复出现的言语或思想则往往是作家主观认知的无意识表达。

如果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来审视,蒲松龄这部四十岁左右完成的作品中竟到处是失意书生梦遇或遭逢美狐佳人自荐枕席的情节,至少可以反映出作者本人的情感世界上存在较大压抑,因而在潜意识中难免会通过日常梦境来释放这种压抑、填补这种诉求。

若从这一视角来审视,或许就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聊斋志异》中如此多美狐佳人自荐枕席、双美一夫等情节,皆与作者情欲压抑有某种潜在联系,而不是简单以男权视角加以审视。

(二)所谓“反封建、反礼教”情节中情欲宣泄原因的审视如果从斯丹达尔对爱情的分类来定义,那么《聊斋志异》中几乎绝大多数爱情婚姻都属于“激情爱”——往往没有过多的门第、财富等爱情以外的考量,甚至往往男主人公一见钟情;女主人公自荐枕席,部分研究将其认定为“男女主人公追求自由婚姻爱情,具有反封建反礼教性质”。固然,尤其在清朝,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兴起,资本主义中人性张扬、爱情自由等思想不免对蒲松龄有一定的影响。

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蒲松龄更多的是因为个人家庭、夫妻境遇上的挫折而有这种情欲的强烈宣泄。而往往不是某种刻意地与封建婚姻爱情观进行对抗。

这表现为有论著中,以《婴宁》《莲香》《香玉》三部作品说明《聊斋志异》强烈反封建反礼教的精神。②但除了《婴宁》中只有王子服的母亲曾略有表达希望婴宁不要大笑以失了闺秀之礼的意思外,作者都没有预设某种与男女自由爱情形成鲜明对立的封建代表,来阻挠其超越门第等的爱情。这说明作者并不是刻意要反对某种封建观念,而只是因为个人的情欲压抑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对那种激情爱的向往与颂扬,归根结底,这更多的是作者潜意识里的某种宣泄。

三、重点的疏离——自然纯正爱情描写类作品的价值

笔者认为,对回归自然与真挚的爱情的诉求与描写或许是《聊斋志异》在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中最可取之处。《婴宁》《莲香》《香玉》这类作品,突出的风格不在刻意地与封建礼教对立和反叛,而在于对纯净爱情的追求。

三部作品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设置都似乎介于世外桃源和现实社会之间,尤其《婴宁》《莲香》两部作品,都有明显地脱离俗世的世外桃源的场景设置。这种设置本身,就使得门第、财富等社会观念被明显淡化。在此,爱情本身不再过分黏着于金钱、门第和父母之命,而更好地存留了其本来的属性和质地。

因此,读这三部作品,读者的关注点更集中在了男女爱情本身,而少了很多爱情之外的各种社会符号。在其中,读者可以很好地被爱情本身的味道所感化与濡染。这使得其中的爱情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少有的纯正之作,也便有了《诗经》中爱情那种“食色性也”的本质属性的复归。因此,其中的爱情不像《长恨歌》所表达的爱情难免与政治国家之事捆在一起;不像《孔雀东南飞》一般压迫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也不像《西厢记》所表达的爱情有着“不取状元死不休”的创作套路。

在清朝这样一个封建礼法完备的时代,却能有这样一小批将爱情写到至纯的文章,或许是极为难得的,并应予以极大的关注。这或许才是《聊斋志异》部分作品最积极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有必要关注其潜在的男权视角,但应在理解其文化基因与刻板成见的基础上不以今人眼光苛责身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作者。而部分研究所谓“反映了反封建、反礼教的爱情观”或“男权意识”更偏属于情欲压抑及宣泄的维度。此外,对于《婴宁》《莲香》《香玉》这类小说中,大胆刻画和颂扬回归于自然真挚的爱情方面的文学和文学史价值,研究者值得予以更大的关注和肯定。

①②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四)》(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33页,第233页。

[1]何天杰.《聊斋志异》情爱故事与女权意识[J].文学评论,2004(5).

[2]杨厚法.遗传与变异:儒家文化基因传承传播维度试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3]马瑞芳.《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J].文史哲,2000(4).

[4]陈彦廷,李雪芳.《聊斋志异》:男权意识的退却与持守[J].台州学院报,2005(2).

[5]陈志国.论《聊斋志异》的男权色彩[J].蒲松龄研究,2001(4).

[6]唐丽丽.论男权视野中的婚姻爱情观.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3).

猜你喜欢

礼教情欲蒲松龄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蒲松龄
成人警告:情欲与政治登上纽约舞台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
掌握情欲催化剂
《白日焰火》:情欲秘语的性别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