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2013-08-14季萍萍

学理论·上 2013年6期
关键词: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季萍萍

摘 要: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贡献突出表现在八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新定位新阐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成就的新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新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新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倡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建设的新部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的青年的新期待。

关键词: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贡献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13-02

习近平强调,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好、领会好、贯彻好。本文试对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贡献做一探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的新定位和新阐释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种新定位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后将科学发展观拓展到了党的建设领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阐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但此时科学发展观还没有上升到指导思想的高度。十七大之后,全党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并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因此,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新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对内容的新阐述,而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拓展。它说明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在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三个根本成就”的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不同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此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见,这“三个根本成就”来之不易,因此必须倍加珍贵、始终坚持。

实际上,“三个根本成就”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就已经提出。但是,两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因为党的纪念大会的地位无法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提并论,所以尽管同样提出“三个根本成就”,但影响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对“三个根本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基本内涵加之三者的紧密关系,这个完整的表述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层面”的科学内涵。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三个没有变”的新判断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基本社会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十七大的报告中就已经做出了前两个“没有变”的判断,而十八大报告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没有变”的判断。“三个没有变”使得我们对当前的中国实际有了更加丰富、更加完整的认识。它告诫我们,既然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就不会变。在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跻身世界第二位,国内不少人开始沾沾自喜的情况下;在欧美发达国家因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冲击而经济增长乏力,中国有效应对外来危机冲击并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很多国家羡慕不已的情况下;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恶意捧杀的情况下,强调这“三个没有变”尤其是第三个“没有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清醒,决不能沾沾自喜。“三个没有变”的新判断的提出表明,党在巨大的成绩面前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而且需要并持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新布局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建设”在十六大以后提出,并在十七大上得以正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传统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由此变为“四位一体”。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位一体”进一步发展为“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的发展变化是时代提出的新任务,是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尽管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生态环境问题却随之凸现出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很必要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观念的转变,反映了民声,体现了时代趋势,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今后,我们要为“小康生活、诗意栖居、民族复兴、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如果生态文明建设搞不好,就会使社会建设受到影响,使经济建设受到限制,使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受到阻碍。“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及其相互关系的提出,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指引着我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八个必须”的新总结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和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必须”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还涉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这“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来的,是最本质的东西,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到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换言之,这“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积极倡导

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殷切盼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属于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整个社会所期望的共同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属于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作为个体的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部分组成。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因主体区别而划分,是由原来按理论逻辑划分的“四个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而来的,是从核心价值体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精髓。用简明扼要的24个字概括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仅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清晰凝练,更易于被人民掌握,更快速实现大众化,而且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内在统一,体现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律。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建设主线和目标”的新拓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主线,将原来的“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拓展为“牢牢把握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在党面临长期的复杂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下,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的纯洁性和党的先进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先进性必然要求纯洁性,纯洁性实际上就是先进性的体现。提出“纯洁性建设”明显具有针对性,意味着今后党的建设要着力在保持党员和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上下功夫,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党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目标,将原来的“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拓展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际上,学习型政党、创新型政党在之前党的文献中已经分别提出过,但是服务型政党则是第一次提出。它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基本宗旨,人民需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党。

把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三者放在一起提出,确实是党的建设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反映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中,“学习”是前提条件和基础,“服务”是根本途径和要求,“创新”是“学习”和“服务”的必然结果。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的“有志青年”的新期待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青年提出的新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青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成功,不仅需要我们成年人去努力奋斗,更需要青年人去接续奋斗。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江泽民说得好:“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既然如此,我们应当怎样对待青年呢?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青年自己又该如何做才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呢?十八大报告也指明了方向:“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会工作现状探析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发展探讨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