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2013-08-12申锦莲

行政与法 2013年7期
关键词:十二五社区基层

□ 申锦莲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山东 烟台 26400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目前,山东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公共需求快速增长时期,社会管理领域各种问题激增,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受到强烈的挑战。山东要加快发展,就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改革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为实现“十二五”一系列经济社会目标保驾护航,最终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为此,我们要在山东省社会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基础上, 深入剖析目前制约山东省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提出山东省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社会管理指的是党委和政府及社会组织为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而依法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组织进行的服务、管理、规范、组织和协调的过程和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围绕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新任务,运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和经验,以先进、有效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对传统不适宜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社会管理框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性活动及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矛盾凸显的特殊历史时期,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构建和谐社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最终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来解决。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建立与促进社会公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体制,平衡各方利益以减少利益冲突。建立合理、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向上的社会流动机会,保持社会创造活力与安定有序。发展慈善事业,使困难群体受到社会有效的帮助,增强社会凝聚力,化解社会对立情绪。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发展社会事业、搞好社区建设与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新的体制机制,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管理创新,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相比较而言, 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缺失,导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扩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明显增多。 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还不够高。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失衡,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风险。只有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大对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的投入,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使人民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 社会管理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在需求和重要途径。面对我国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体制转轨、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新形势,只有重视法治权威、维护法律尊严,才能维护正常社会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和谐。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管理创新,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服务民众、改善民生、维护民利、保障民安。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让人民群众通过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从而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牢记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新要求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真正做到社会管理为了群众、 依靠群众,社会管理成果由群众共享。

二、山东省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一)山东省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经验

山东省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领域,探索完善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⒈泰安构建“平安协会”,依靠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在不断探索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 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的泰安市, 为社会管理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整合资源,成立了各级平安协会,走出了一条依靠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泰安市已经建有各级各类 “平安协会”2194个, 会员总数达3.6万余人。“平安协会” 是由热心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工作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原则,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群众性自治团体。“平安协会”以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化解社会矛盾为宗旨,组织会员严格按照协会《章程》规定,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扮演社会治安管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会治安信息员、法律政策宣传员“四大员”角色。二是提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 “青春护航”——“12355”工作模式。一个工作目标: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健康成长;依托两个工作平台:青少年事务办,青少年服务站;打造三支队伍:专职维权、社会志愿者、指导专家队伍;创新五大机制:部门联动、舆情监测、分类管理、跟踪帮教、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五类工作项目:关爱类、救助类、司法类、帮教类、服务类项目。

⒉潍坊探索“1+3”社会管理体制,实施基层“网格化”管理。为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潍坊市奎文区委探索建立了“1+3”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1”指社区党委,“3”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形成社区党委行使领导权、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使执行权、社区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评判权,“四权”协调规范运行,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形成新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潍坊市奎文区借鉴“网格”管理的新理念,首先,对城市基层进行科学的“网格”划分。依据区域特征和党组织、社会成员的分布情况,奎文按照6000户左右的规模和10分钟服务半径,以主要干道和街、路、巷、河为界,将全区所有村庄、居委会、驻区单位进行重新定位,统一划分为42个基层“网格”,以“网格”为新的社会单元。其次,每个“网格”,组建一个新型城市社区。42个基层“网格”,组建42个社区。在每个“网格”内,逐步改革原有的居委会、城中村、城郊村的基层体制设置,打破原有体制界限,构建一个全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通过新的社区体制来推进。再次,?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由社区“大党委”具体负责在每个社区网格内建立起一处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

⒊注重风险评估和矛盾化解, 社会安全管理得到加强。一是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近年来,山东省为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设,在重大社会决策、 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前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本做到“不评估不决策”。凡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事项出台之前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风险,必须进行系统、科学地预测、评估,从而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二是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调解新机制。围绕征地拆迁、交通事故、劳资、医患等多发矛盾纠纷,全省建立和完善了行业性、社会性调解组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以及行业调解、社会调解衔接联动的多元化调解新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和谐局面进一步巩固。

(二)山东省社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的社会管理有一定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来看,当前的山东省社会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⒈社会管理主体缺乏多元化。 社会管理需要多元化的主体。山东省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中,还缺乏现代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即主体多元化。社会组织、企业组织以及公众参与度,还处于低水平状态。第一,社会组织缺乏主体意识。从社会管理格局来看,社会组织发育还不成熟, 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意识不强。 近年来, 山东省的社会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社会组织达到46467个,其中社会团体17252个, 基金会60个, 民办非企业单位29155个。[1]但是,以满足社会管理需要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数量、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并表现出自发性、松散性、功利性和自组织性差的特征。而且,在现有的这些社会组织中,以主体资格参与社会管理的几乎没有,即使参与了社会管理活动,也往往是在无意识当中参与其中,主体意识比较缺乏,参与度也比较低。在社会管理三大类组织中,深度参与到山东省的社会管理活动的组织仍然是党政组织, 离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目标还相距甚远。纠其原因:一是政府对于社会组织功能的认识还不到位, 没有把社会组织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政府系统地培育和孵化社会组织的意愿和力度都不强, 对现有的社会组织也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和规范。二是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较高。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现行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由《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 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组成,其中均规定,社会组织要获得“合法身份”,须先获得所在行业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批, 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很多社会组织由于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无法在民政部门获得登记,只能在工商部门注册为企业,严重束缚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三是社会组织法律、法规不健全,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部专门的《社会组织法》来规范、指导和约束各类社会组织。四是企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企业组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企业组织的数量众多。目前,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35566家。[2]另一方面,企业组织的从业人员数量大。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2086.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042.1万人,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64.5%。[3]面对如此庞大的企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政府对其社会管理职能及责任认识重视不够,研究也相对不足。企业组织作为现代国家数量最多的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应明确其职能、责任和权力,避免社会管理创新活动产生重大疏漏。五是公民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不足。现代社会管理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 不是政府单打独斗的管理。因此,公民的参与意识、自主管理意识就成为社会管理是否真正有成效的重要制约因素。 公众还十分缺乏社会管理参与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 理所当然地把社会管理看成是政府的事情。 对于自身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应承担什么责任、应具备什么素质、应具备什么理念更是缺乏应有的认知。

⒉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还有待提速。 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指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责和功能。 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在实践中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履行,政府职能转变的程度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第一,政府职能在微观领域的越位现象。当前,还是有政府把自己定位为万能政府, 政府职能在微观领域还存在很多越位现象。 有些政府部门还热衷于管一些不该管的社会事物,或者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可见。 还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热衷于直接招商引资、直接参与审土地,甚至直接上项目,这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相去甚远。第二,政府职能在有些社会管理领域的缺位现象。如就业问题突出,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还有些公共服务不到位,如就业培训、养老服务、法律咨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原因还是没有明确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边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⒊社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创新不健全。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关系国家和地方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必须依靠职能明确、 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组织体系加以落实,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存组织体系内的动作。因此,组织体系创新是社会管理的组织保障。从总体上来看,山东省社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创新并没有达到机构独立、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一是对社会管理的理论认识尚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机构缺乏独立性,职能分散、多头管理。山东省在社会管理组织资源整合与创新中,已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大多还是调整多于创新,局限于原有组织体系内部,没有实质性突破。 新构建的组织体系仍没有摆脱多头管理的分散性特点,而且新组建的机构虽有实体化机构,但社会管理的职能、责任和权力还不够健全。此外,与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相比,组成人员严重不足,很容易出现小马拉大车或无马拉车等缺位现象。

⒋基层社区建设有待加强。社会管理要创新,必须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 只有把基层的社会管理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山东省的基层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社区组织的功能不断完善,社区的各项活动能力也不断增强。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与挑战,社区发展的规模、水平和质量,与社会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社区管理体系还不够科学。社区居委会行政化、机关化现象比较突出,承担了大量的行政部门工作,社区的自治能力较为有限,影响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基层的工作机制尚需理顺。二是社区的职能定位不明晰。在政府职能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 政府部门仍然把基层社区组织当作是基层行政部门, 社区的自治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三是社区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等损毁严重,配套不全,卫生、治安环境较差,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三、山东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采取的对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今年又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社会管理创新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山东省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也应统筹兼顾,坚持源头治理,从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入手,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突破。

(一)创新体制,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报告中指出了社会体制改革的“四个加快”:⑴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⑵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⑶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⑷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这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指导原则。山东省应在这个重要指导原则下,充分发挥政府部门、 社会组织、 公众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和公众协同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要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既要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管理, 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这种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有利于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的完善,有利于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 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公共管理网络, 增强政府管理和社会自主管理的能力, 从整体上系统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如图所示:

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的框架分析

第一,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导主体,合理界定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使自己从纷繁复杂的具体社会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 把精力集中在必须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领域里以及对其他主体社会管理行为的监管上, 使政府工作有的放矢,使社会管理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保证社会管理创新平稳有序, 最终实现社会管理的最佳效益。首先,要转变社会管理观念。各级政府必须改变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思维和做法, 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和职能范围。 充分发挥其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中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中的作用,在社会组织的建设、管理和监督上积极作用。其次,要明确界定各类主体的职能范围,建立多元主体之间持续、互动、共赢的伙伴关系。一方面,政府应厘清与社会的边界。明确哪些领域该管,哪些不该管。要坚决把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 交给社会组织、 中介机构、社区等组织承担,或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如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有一个“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规定,以项目制、竞标制等形式,政府向社区和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实现对社会组织由管控向督导与服务的转变,明确各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划清各管理主体的职能和责任边界, 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第二,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作用。社会管理中,没有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管理格局的形成,影响到山东省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社会组织的特有优势决定了其在政府职能难以覆盖之处, 可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因此,要加大对社会组织培育和孵化的力度,大力培育发展包括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同时要建立公共财政资助、奖励、补贴制度,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 建立基层公益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政府为公益类的社会组织提供降低登记门槛、购买服务、减免税收等多种支持。比如,德国社会组织的经费70%来自于政府;而瑞士社会组织的经费,90%来自于政府。建立健全登记审批、日常监管、税务稽查、违法审查、信息披露、公共服务、行政处罚等各环节信息共享、工作协调的社会组织管理机制。 为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法制环境, 山东省应结合本省社会组织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本地特色、满足地本需要的社会组织管理规章,制定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工资福利、职称评定、岗位培训、人事档案、入籍立户及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 逐步实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职业化, 从而为社会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全面建立健全各级社会组织党工委工作机构,加大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 扩大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机制,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第三,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公民是社会管理的新生主体, 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路、新办法,形成社会管理创新人人有责、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首先,社会管理的宣传要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把山东省的社会管理变成公众全体的社会管理。其次,对公众的社会管理教育既不能只与公众的利益相联系, 也不能仅以利益为导向, 更要强调公众的责任意识, 强调责、权、利的平衡。第三,应建立健全民主参与制度,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形成社会公共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机制, 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 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最大限度地汇聚和运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和能力。第四,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通过各种教育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使每个公民具备参与社会事物的愿望和相应的能力。

(二)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社区建设

基层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载体。基层社区管理涉及面广、矛盾多,情况复杂多变,每一项工作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目前,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多数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还发挥不到位。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 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因此,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重心下移,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 强化基层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把人、财、物更多地投入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强化基础工作,做到职能到位、责任到位。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中职能部门承担的管理职能和任务,明确其责任主体,社区协助和配合。对社区负责的具体工作,职能部门要投入到位、指导到位。属于基层社会的公共事务,公民社会组织承担不了的,市场机制也解决不了的,政府必须努力解决,并且要坚决管住管好。一方面,可在基层社区中推行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将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强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信息管理软件建设,将法律援助、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公共事业消费等内容纳入其中,把基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和社会管理服务新平台。

第二,加强基层社区党组织建设。基层社区党组织直接面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于群众,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也是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和基础环节。基层党组织要有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推动社区发展、服务基层群众、凝聚社区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不仅如此,还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组织建设。

第三,大力发展基层社区社会组织。把基层社区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转移出去,让基层社会组织去管。对规模较小社区社会组织,可通过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规范和引导其参与社会治理,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加速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进程。而对规模较大, 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社会组织要加大培育力度。 政府对这类社区社会组织应以社会需求和社会管理需求为导向,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进行培育, 从而使其在基层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第四,尊重民意,善于听取基层的意见。最好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是让群众参与其中,让群众有能力、有动力参与基层管理社会管理不是管群众,而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各级政府应拓宽沟通渠道,广泛深入基层一线,认真听取老百姓的心声,把群众的意愿作为搞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健全社会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办法是激发内部活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政府应建立起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把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社会管理理念,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的工作宗旨, 具体量化到社会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去,以求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管理工作 “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具体来讲,一是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综合运用总量、增幅、人均等统计数据,科学量化分值,制定可以突出实绩、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二是完善考核主体结构。不断拓宽考核评价主体参与面,除了上级评价、相关职能部门评价、本单位评价,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评价之外,还应广泛采集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的意见, 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最终形成条块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考评主体结构,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考核评价干部,从而提高考评结果准确性。如,潍坊市奎文区推行的“双诺双述双评”制。“双诺双述双评”是指社区党委与驻区单位开展双向服务承诺,定期召开双述双评会议,社区党委与驻区单位分别述职, 并进行相互评价。 每年年底,社区党委召开双述双评会议(可与社区党委公开述职述廉会议合并召开)。 会议对象为驻区单位代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党员代表、社区居民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社区党委与驻区单位就履行双向服务承诺情况分别述职,单独评议。双向评价结果作为评先树优、 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三是创新考核方式。对社会管理工作的考核和评定,除了运用定性、定量考评、日常考评、综合考评等外,还应不断创新考核方式。如,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2011年制定了《铁西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该考评指标体系, 紧紧围绕群众利益诉求和民生需求设置各项考核指标,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惠民、利民和安民。同时还制定了《铁西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把服务对象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的根本标准, 打破了以往的比较单一的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方式, 采取“自上而下”综合考核和“自下而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双向考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领导班子的工作成果,有利地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健全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引起全社会对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视, 可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社会问题不管或解决不好而出现问题的做法,要追究党纪、政绩和法律责任。

(四)打造高素质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 山东应建立起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以社会管理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标准,以规范化管理为要求,开展专业的培训, 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 一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建设社会管理人才队伍的战略意义。 建设好社会管理人才队伍是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是落实党和政府有关社会管理工作政策方针的智力支撑和第一资源。 二要提高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潜能。采取舆论宣传、政策引导等措施,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切实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薪酬待遇水平,重视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其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确保山东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三要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工作岗位,推进社会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建设。要建立社会管理工作岗位, 职能部门应在涉及社会管理工作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中,设立社会管理工作岗位。对现有岗位的工作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如继续教育、在职培训、轮岗换岗等,通过培训学习考取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水平证书,从而达到持证上岗,提升专业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起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作用, 从而为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1]山东省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鲁民〔2012〕9号[EB/OL].山东政府网,http:/ /www.sd.gov.cn.

[2]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山东统计信息网,http:/ /www.stats-sd.gov.cn/disp/tjgb.asp?aa=1101201200.

[3]山东统计年鉴[M].2011.

猜你喜欢

十二五社区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社区大作战
基层在线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