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与初步检验

2013-08-04方红星金玉娜

财经问题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鉴证控制目标度量

方红星,金玉娜

(东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一、引 言

国际上,最重要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是1992年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运行情况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但该方法以原则为导向,并不能很好地评价公司内部控制质量[1]。在我国,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010年五部委联合发布《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下简称《评价指引》)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核心指标。《评价指引》主要为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尚未可知,并且《评价指引》中的方法过于复杂,需要大量的内部信息和高额的评价成本,普通的利益相关者难以有效地使用《评价指引》中的方法感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

为了使利益相关者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本文立足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阶段,以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为基础,采用公开可获得的信息,结合内容分析法,构建可被外界感知的内部控制度量方法,以解决相关实证研究中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度量的难题,为内部控制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基础。本文还选取了我国深市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对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初步证实该度量方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二、既有方法及相关文献评述

多年来,学术界在如何度量内部控制的质量方面,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国外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采用SOX法案实施后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代理变量。Ogneva等[2]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权益资本成本不具有直接的联系。Doyle等[3]以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不能实现现金流的低质量应计相关联。Ashbaugh-Skaife等[4]研究发现具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都较高。Kim等[5]以内部控制缺陷度量内部控制质量,研究发现贷款方很少愿意将资金提供给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并且对这些公司给予更严格的非价格条款,银行会提高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贷款利率。

在现阶段我国的制度背景下,按照国外的方法采用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质量度量依据缺乏可行性。从我国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来看,仅有少量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报喜不报忧,不愿意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因此国外普遍采用的方法短时间内无法应用于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

在国内,内部控制度量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类方法:

第一类方法按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这类方法的具体运用思路主要包括两种:一种以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构建虚拟变量。例如,张国清[6]以公司是否获得正面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是否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并不能带来盈余质量的提高。张龙平等[7]以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式,发现内部控制鉴证能够提高公司盈余的质量。另一种方法则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的信息进行内容分析,通过简单加总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例如,单华军[8]等以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和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个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内部控制缺陷能够显著地增加公司受到诉讼和违规处罚的可能性。这类方法简单采用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度量内部控制质量,虽能简便易行,但无法全面、准确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尤其是当低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刻意模仿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公司的行为,进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或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隐瞒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时,这种度量方法将出现较大偏差。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简单加总仅仅考虑了数量特征,无法考虑质量特征。以内部控制缺陷为例,同样是内部控制缺陷,但缺陷的大小程度不同,一个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的影响很可能比多个中低程度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要大得多。由于无法获取相关指标的具体程度,所以采用对内部控制信息简单加总的方法可能导致较大偏差。

第二类方法是按照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例如,张兆国等[9]按照内部控制目标,选取25项以财务变量为主的相关指标,运用功效系数法,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张旺峰等[10]选取一系列体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通过个别评分和加权汇总,计算内部控制质量。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11]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基础,构建内部控制基本指数和内部控制修正指数,度量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这种方法按照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仍存在诸多不足。第一,存在以结果代替过程的问题。内部控制是旨在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整个控制过程也不容忽视,仅仅从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无法考察内部控制整个过程的质量。第二,内部控制不是影响控制目标实现的唯一因素。以经营目标为例,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仅受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行业竞争状况、政府干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同内部控制质量的公司,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确定内部控制的质量偏差较大。第三,该种度量方法可能导致实证研究结论出现严重偏误。相当数量内部控制相关的实证研究中,部分度量内部控制目标的指标与被解释变量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含义,人为地造成内部控制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直接导致研究结论与真实经济现象的偏离。

第三类方法按照内部控制要素完善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例如,朱卫东等[12]为了减少主观判断对定性评价的影响,运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将内部控制信息作为输入变量,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输出变量,评价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于增彪和王竞达[13]等采用实地研究方法,将88个内部控制项目划分为13个内部控制审计项目,对每个项目再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分解,然后再将每个要素分解为具体的评分内容,运用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骆良彬和王河流[14]等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分解为三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内部控制质量。袁晓波[15]以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完善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内部控制能够影响财务风险。孙光国和莫冬燕[16]等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运用调查问卷法,构建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发现内部控制治理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采用这种方法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部控制要素无法直接度量,只能使用间接替代的方法,由此得到的内部控制质量是有偏差的。二是确定指标权重的技术方法过于复杂,缺乏客观性。这类内部控制度量方法中普遍选取大量指标、运用复杂的数学方法,难以避免评价人的主观经验判断,评价结论缺乏客观性,成本较高,使用大样本数据进行研究不易实施。该种方法对于中小投资者,甚至大部分的大股东和专业研究人员,由于技术障碍和数据的不易获得等原因,难以广泛应用。

已有研究中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全面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更难以被外界的利益相关者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的恰当性,构成了目前内部控制相关实证研究结论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内部控制相关实证研究的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阶段的特殊背景,结合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公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建立一种能够简单、有效、易于使用的可被外界感知的内部控制度量方法,不仅对深化内部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可以使利益相关者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三、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

内部控制质量度量的有效性是影响相关实证研究的重要因素,与以往研究中采用复杂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不同,本文采用简单的度量方式构建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避免了外部人无法获知、应用的技术难题,降低主观经验判断的影响,为大样本实证研究提供计量基础。指标选取方面,利用公开可获得和能够被外界理解的信息,使用内部控制披露情况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度量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避免了使用内部控制五要素带来的间接替代误差。分析内部控制披露情况,不仅可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结果评价,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内部控制的过程评价。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是内部控制披露情况的调整,能够减少公司刻意发送的虚假信号带来的偏差。计量方法方面,使用分类法替代了已有研究普遍采用的具体数值法,避免了指标权重选取的难题和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自我回归的问题,减少了具体数值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内部控制度量偏差。

本文采用经过控制目标实现情况调整后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度量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是公司向外界传递其内部控制质量的有效方式。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两大载体。正面意见的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可以让外界感知到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高质量的。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有动机通过信号将其情况传递给外界,以区别于其他具有低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出于信号传递的目的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17]。信号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信号具有可选择性,也就是说作为信号的行为是非强制的;第二,信号具有不易模仿性,也就是说作为信号的行为是高质量公司特有的,低质量的公司很难模仿或模仿具有较高的成本。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鉴证活动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是传递公司内部控制高质量的有效信号。内部控制鉴证活动本身也具有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作用。审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鉴证的过程中可能为公司提供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建议,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正,有利于提高和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同时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增加了管理层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也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向外界传递其内部控制质量的又一种有效措施。如果报告中表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说明其内部控制存在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公司可能会严重地偏离控制目标。由于深交所已强制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因此是否披露该报告已经不再具有信号功能,不能作为感知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方式。

外界通过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修正,感知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COSO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定义为:如果控制能够为组织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那么控制就是有效的。COSO的内部控制目标包括以下三方面: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我国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目标、资产安全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目标以及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但其中的资产安全目标和发展战略目标,由于不同公司的情况各不相同和数据的局限,外部人很难感知到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情况,因此在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度量时,主要是以前三个目标的实现与否作为标准,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修正。

具体来讲,若公司获得了由独立第三方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正面意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则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高质量的。相反,获得非标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则表明其内部控制是低质量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载明具有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表明公司内部控制是低质量的。若内部控制目标 (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中的一项目标没有实现,则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低质量的。内部控制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通过业绩进行衡量,若公司发生亏损,则表明公司的经营目标没有实现。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目标可以通过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进行衡量。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有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两种类型,其中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表明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司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使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并实现公允反映;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表明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司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符合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并实现公允反映,存在需要说明的事项,但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不存在重大错报,其它种类的非标准审计意见表明公司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若公司获得了保留及以下审计意见,则表明公司的财务报告目标没有实现。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对公司的合规情况进行监督,若公司被披露发生违规行为,则表明合规目标没有实现。

综合以上因素,本文采用分类法将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 (IC)分为低、中、高三类,只要存在一项信息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低质量 (赋值为-1),存在信息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高质量 (赋值为1),其他则为中等质量 (赋值为0)。需要注意的是,极少数的公司明显存在信息表明其内部控制是低质量的,仍自愿披露了正面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可能是由于内部控制鉴证采取基于认定的方式,依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提出鉴证结论,如果评价报告中已表明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认为自我评价报告中的表述是合理的,给予正面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也可能是低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耗费较大的成本去刻意模仿高质量的公司。因此,有必要综合使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和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度量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明显表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问题的信息,对人的感知影响力和可靠性更大,这类公司的内部控制将被感知为低质量的 (取值为-1)。可感知内部控制的具体度量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可感知内部控制的度量

四、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

(一)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信度分析

本文中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选取的指标和相应指标的赋值方法具有较高的客观性。选取的指标全部来源于公开可获取的信息,各项指标与内部控制披露情况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具有直接关联性。在指标赋值上,克服了已有研究中需要进行主观判断的缺陷,避免了指标间加权汇总产生的误差,实现了指标赋值的客观化。内部控制披露情况的运用中,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按照是否披露该报告和鉴证意见类型作为赋值标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按照该报告中是否载明公司的内部控制具有重大缺陷作为赋值的标准。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的相关指标的赋值,按照可体现内部控制质量的其他信息中载明的情况进行客观赋值。相比已有研究中各项指标的主观赋值的方法,本文的赋值方法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由此可知,本文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效度检验

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的效度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中监督机制的相关性和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进行检验。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是股东对高层次管理者的监督和制衡,目标是减少代理问题。内部控制通常也被认为具有监督作用,但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各层次的管理者和员工,其目标是防范风险、查错纠弊、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一般而言,治理层中的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有监督公司内部控制的职责。由此可见,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都具有监督的职能,两者的监督职能应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的相关性判断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信度,即如果内部控制的度量是有效的,按照本文方法度量的内部控制质量应该和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价值相关性由Amir等[18]提出,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是会计盈余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解释和影响能力。市场能够感知到不同质量的会计盈余,对其做出不同的反映,也就是说不同质量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不同。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内部控制质量可以看作是盈余质量的一种反映,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也应该增强。因此,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来检验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效度。如果本文的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公司被外界所感知的内部控制质量,按照该方法度量的具有高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公司的价值相关性应该更高。

1.研究设计

(1)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

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Top1)、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Top2—10)、独立董事比例 (Ibr)、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 (Ma_t,非兼任为1、兼任为0)、董事会规模(Bsize)、监事会规模 (Susize)、董事会会议次数 (Cdc)、监事会会议次数 (Cjc),使用因子分析得到公司的监督机制具体水平。通过相关分析计算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程度。

(2)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两个模型都源于未来预期现金流折现股价模型,都基于当前会计盈余包含未来可预期现金流量的假设。价格模型中使用的当前股票价格能够反映累计收益信息,得出的盈余反映系数是实际值的无偏估计,收益模型中已预期盈余无法和股票价格相关,可能造成误差,因此本文借鉴Ohlson[19]提出的价格模型 (模型 (1)),研究可感知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构建模型 (2)研究可感知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的增量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其中,Pi,t为i公司第t+1年4月末的股票价格,EPSi,t为i公司第t年的每股收益,BVi,t为i公司第t年的每股净资产。度量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会计盈余对股票价格的总体解释能力(),另一种是会计信息与股价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为检验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不同的公司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引入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与每股收益的交乘项ICi,t×EPSi,t,如果β4显著大于0,则说明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盈余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此外,如果模型 (2)的拟合优度R2大于模型 (1),说明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

2.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7—2010年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2007年之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比较零散、披露的实质性内容少、信息含量低。因此本文从2007年开始选取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金融业及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得到1 649个样本,其中2007年401个样本、2008年416个样本、2009年425个样本、2010年407个样本。本文的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公司治理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万得Wind数据库,内部控制信息通过阅读年报手工收集和整理。

3.实证检验过程与结果

(1)公司治理 (监督)的度量

对公司治理中八项监督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使用因子分析法度量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 (Sup)。因子分析的KMO检验值为0.523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为810.304(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极大化方法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旋转,按照因子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作为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2)描述性统计

表3为样本公司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样本中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226家,中等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1 111家,低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312家。

表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 (监督)的相关性检验

为检验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的有效性,计算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 (监督)的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 (监督)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4的结果可知,本文度量的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证实,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具有较高的效度。

(4)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

为进一步检验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的效度,根据模型 (1)对样本公司按照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划分为低质量、中等质量和高质量三组,对各组样本和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影响

从表5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在全样本的价值相关性分析中,EPS和BV都与股价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总体来讲,EPS和BV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分组回归从拟合优度来看,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由低到高分别为0.137、0.394和0.449,说明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越高。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由低到高,EP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2.837、12.304和16.804,随着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EPS的回归系数也逐渐提高。低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组和中等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组的EPS和BV与股价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高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组EPS与股价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但BV与股价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在决定股票价格时,净利润和账面价值具有互补的作用。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其盈余的质量也会较高,净利润在决定股票价格时会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投资者在进行价格决定时会更少考虑账面价值。

接下来通过考察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的增量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分析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效度,依据模型 (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IC×EPS与股价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拟合优度为0.406,大于模型 (1)使用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拟合优度0.340,表明使用本文方法度量的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提高盈余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方法的效度得到进一步验证。

表6 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增量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五、结 论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外界可获取的公开信息,结合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内部控制披露情况,构建可被外界感知的内部控制度量方法。选取2007—2010年深市A股非金融类主板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通过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以及与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的相关性,验证了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为今后内部控制的研究提供一种可验证性强、易于操作的有效度量方法,减少现有内部控制实证研究中的度量偏差,有利于内部控制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需要,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开始逐步面临强制性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要求,以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式,可行性将逐渐降低。进一步的研究可以立足于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阶段,加大内部控制自评报告、鉴证报告中缺陷的披露在度量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应剔除适用于自愿披露阶段的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等指标,采用内容分析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可感知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

[1]Gupta,P.Management’s Evalu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s under Section 404(a)Using the COSO 1992 Control Framework:Evidence from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closure and Governance,2008,5(1):48-68.

[2]Ogneva,M.,Subramanyan,K.R.,Raghunandan,K.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Cost of Equity: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255-1297.

[3]Doyle,J.T.,Ge,W.,McVay,S.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4]Ashbaugh-Skaife,H.,Collins,D.W.,Kinney,W.R.,Lafond,R.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47(1):1-43.

[5]Kim,J.,Song,B.,Zhang,L.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6(4):1157-1188.

[6]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23-24):112-119.

[7]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0,(2):83-90.

[8]单华军.内部控制、公司违规与监管绩效改进——来自2007—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40-148.

[9]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11,(1):148-156.

[10]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5):65-72.

[11]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J].会计研究,2011,(12):20-24.

[12]朱卫东,李永志,何秀余.基于BP审计网络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5,(4):80-84.

[13]于增彪,王竞达.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2007,(3):47-62.

[14]骆良彬,王河流.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J].审计研究,2008,(6):84-90.

[15]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的经营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60-68.

[16]孙光国,莫冬燕.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起到保证作用了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2,(3):96-103.

[17]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J].会计研究,2009,(2):45-52.

[18]Amir,E.,Harris,T.,Venuti,E.V.A Comparison of the ValuE-Relevance of U.S.Versus Non-U.S.GAAP Accounting Measures Using Form 20-F Reconcili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3,(31):230-264.

[19]Ohlson,J.Earnings,Book Values,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2):661-687.

猜你喜欢

鉴证控制目标度量
中国文化传媒艺术品鉴证备案平台介绍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模糊度量空间的强嵌入
迷向表示分为6个不可约直和的旗流形上不变爱因斯坦度量
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全方位管理方法
血糖控制目标应“因人而异”
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平台
ARGUS-100 艺术品鉴证数字图像比对系统
地质异常的奇异性度量与隐伏源致矿异常识别
电驱动车辆动力学综合控制目标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