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献学看《古今图书集成》中反映的“重阳节”文化特征

2013-08-03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艺文重阳节风俗

陈 长

一、《古今图书集成》的研究可行性分析

《古今图书集成》属于综合性类书,而且是最具有百科内容性的古典文献。全书六个汇编涵盖了古代文化的全部内容。重阳节是中华民族文化在节日与民俗方面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古典文献记载的主题,从《古今图书集成》入手,可以为研究提供详实、可靠、全面的资料。

在我国历代类书中,《古今图书集成》颇具特色,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一亿六千万字。该书卷帙浩大,内容广博。具有综合性、规模大、成书年代晚、分类编排、体例完备等特点,是我国古代类书的集大成者。

从编排体例来说,《古今图书集成》分为汇编、典、部、篇四层结构。从分类体制和《永乐大典》相比较,《古今图书集成》“剪裁厘正之功”,两书有“天壤之别”。

从涉及领域来说,《古今图书集成》囊括万象,百科俱备。社会科学方面有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字学、教育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有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园艺学、机械学等,无愧于“康熙百科全书”的美誉。

通过全文检索,《古今图书集成》中共有三十二篇目有关于“重阳节”的描述,既有方舆汇编、历象汇编、经济汇编、明伦汇编等全部汇编的涵盖,又有山川典、艺文、汇考、职方典、岁功典、纪事的具体叙述,更有奉和、应制、风俗记载、皇家礼仪的记录,《古今图书集成》是研究“重阳节”的一个新角度。

二、从《古今图书集成》编排体例和内容看“重阳节”

从三十二篇文献看,“重阳节”几乎遍布《古今图书集成》汇编、典、部、篇四层编排体例结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阳节文化的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按编排体例统计,涉及的文献篇目分别为:方舆汇编九份、历象汇编十一份、经济汇编五份、博物汇编一份、明伦汇编六份,艺文篇最多,其次为汇考(统计数据见附表)。由记载的分布情况,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1.“重阳节”在古代最本质特征仍为农历节气,但呈现出宫廷与农家的不同庆祝方式。按统计,历象汇编为所有汇编中最多。“历象”指推历观象,即观测推算天体的运行。在中国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重阳节”作为重要的节气被最多地记载于文献中,例如《纪事·历象汇编·岁功典》[1]中有关于“绍熙四年九月重阳节”,“庆元丙辰重阳”的具体描述,表现了重阳节与中国农历的紧密关系。当然,在过节的过程也体现出乡野与皇家宫廷的不同。在《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2]中就用“钩陈万骑转,阊阖九关通”,“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等诗句详细描述了皇家在重阳节献寿巡游的盛大场面。而与此相比,也用“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的朴素来写农家过节的自然淳朴。

2.重阳节具有广泛性与影响力。从“方舆汇编”中涉及的篇目 《真定府风俗考》[3]、《济南府风俗考》[4]、《太原府风俗考》、《大同府风俗考》、《沁州风俗考》、《彰德府风俗考》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广泛盛行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且可以通过进入文献记载推断,当时的重阳节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在明代的文献中规定了“正旦节、立春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每月朔望寿圣节、皇太后圣旦节、皇后令旦节、东宫千秋节、奉先殿祭祀,俱本寺办进。”表明在民间风俗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重阳节成为皇家祭祀的重要节气,影响力进一步强化。

3.重阳节的社会意味不断加强。“重阳节”亦在“经济”,“明伦”中出现,可以看出重阳节在不断的演进中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因为在《古今图书集成》中“经济”主要写经世济民,涉及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诸方面。以《穆宗长庆·经济汇编·礼仪典·宴飨部·汇考·唐二》[5]中记述了在重阳节与吐蕃的民族朝贡等关系社稷的事例。另外“明伦“指彰明人伦,此汇编多写人伦,在此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例如《送李休秀才归岭中·明伦汇编·交谊典·饯别部·艺文》[6]中就有在重阳节饯别友人的论述。特别有意思的是,济南府风俗考中“季秋九月为菊月,九日为重阳节。……南桓景九月九日,汝南当有灾厄,用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酒,此祸可消”,具有黄历意味,体现出中国的避讳驱灾文化传统。

4.重阳节为文学创作提供巨大社会实践支撑。从篇的分类来说,“艺文”篇,主要摘录有关该事物的名句佳对,凡对仗工稳的丽词偶句,或诗词中的警句名言,或全篇虽无足观而有单词片语妙者,亦予收录。“重阳节”篇目超大半都是分为艺文篇,有力说明了“重阳节”是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和题材。具体的例子有《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咏菊》[7]等。从篇目上看,同时也说明重阳节作为文艺创作的题材的广泛性,既有皇帝下诏命而作文赋诗的应制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怀和吟咏状物的佳作。

5.记述的多样性表现“重阳节”的传承性。首先,既有“汇考”又有“纪事”,两者互为补充。汇考主要稽考某事物的发展演变。有年月可纪的事物,用编年体仿纲目详録史书及有关的古书,以说明其始末沿革;无年月可稽的事物,按经史子集的顺序引证古籍,以考定其因革损益的源流、古今的名称、种类性能或制造方法。而“纪事”指补充“汇考”,专録琐细而有可传之处者。按时代顺序,列正史于前,同时代的稗史子集作为附録。後人杂记中追述往事者,不按著书年代,而采列于前。这可以从《彰德府风俗考·方舆汇编·职方典·彰德府部·汇考》与《纪事明伦汇编·皇极典·御制部·纪事》8的对比看出,前者按时序记载了各种节气,比较宏观,表现的是重阳节作为众多节气中的风俗与禁忌。而后者主要记载在重阳节这天宫廷的宴乐具体之事。

6.对同一件事的记载有不同分类。这突出表现在《九日巴陵登高·方舆汇编·职方典·岳州府部·艺文》与 《九日登梓州城·历象汇编·岁功典·重阳部·艺文》及 《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明伦汇编·官常典·监司部·艺文》与 《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方舆汇编·职方典·西安府部·艺文》9的内容,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属。同为登高,一个突出地理一个突出节气;同为送别,一个着眼于官常一个着眼于地理。这体现出“重阳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关注角度体现了不同的诠释意味。

总之,正如康雍乾三朝权臣,又是著名学者的张廷玉所说,“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是书搜罗经史诸子百家,别类分门,自天象、舆地、明伦、博物、理学、经济,以至昆虫草木之微,无不俱备,诚册府之巨观,为群书之渊海”。从文献学角度,可以看《古今图书集成》中反映的“重阳节”多样的文化特征。

附表《古今图书集成》中关于“重阳节”的分类整理

[1]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历代文選(上下册)——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裴芹.《古今图书集成》研究论著目录[J].文教资料,1994,(1)

[3]滕黎君.论《古今图书集成》及其索引的应用价值[D].南宁:广西大学,2003

[4]林仲湘,黄世雄,陈大广.《古今图书集成》及其索引的编写[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5]赵桂珠.试论《古今图书集成索引》人物传记索引中同姓名人物的甄别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6]黄俊霞.《古今图书集成》综述[J].学理论,2010,(30)

[7]林仲湘.电子版《古今图书集成索引》2.0版简介[J]//中国索引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

猜你喜欢

艺文重阳节风俗
太平风俗美
艺文活动早知道
艺文活动早知道
重阳节
小陈老师来上课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跟踪导练(四)4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