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叶内型肺隔离症一例
2013-08-02钟志娟
钟志娟,王 灵,潘 和
(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1、胸外科2,海南 海口 570100)
肺隔离症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肺先天性发育异常,其实质是由异常血管供血的肺囊肿症,在先天性肺畸形中占0.2%~6.4%[1]。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儿童肺隔离症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儿,女,9岁,因“咳嗽1周,加重伴发热3 d”于2013年2月24日入院,剧烈咳嗽时有吐白色痰或绿色痰,体温39.0℃左右,无盗汗。既往史:近3年有反复“肺炎”病史,每次经抗炎治疗,症状缓解。体格检查:体温(T)36.8℃,心率(P)80次/min,呼吸(R)18次/min,体重(Wt)22 kg,血压(BP)96/6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体型偏瘦,可见卡疤,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红润,颈软,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闻及细小水泡音,心尖搏动位于右乳线外1.5 cm,心音有力,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剑突下未触及肿大,诊断“支气管肺炎”。辅助检查:2013年2月26日胸部CT(图1):双肺炎症,镜面右位心,腹部内脏转位;心脏彩超示:右位心;心脏形态结构未见异常;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腹部B超:腹腔脏器反位(左位肝)。经哌拉西林舒巴坦及阿奇霉素感染抗治疗1周,患儿体温正常,咳嗽明显减少,肺部啰音消失,复查胸部CT(图2):与前片(2013年2月26日)对比:双肺炎症较前吸收,但右下肺纵膈旁及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病灶未见明显变化,肺隔离症?支扩并感染?镜面右位心。
图1 2013年2月26日胸部CT
图2 复查胸部CT
请胸外科会诊考虑肺隔离症,转胸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见:胸腔无积液,壁层胸膜与脏层胸膜无粘连,右肺下叶与纵隔之间有一孤立肺组织,大小约5.0 cm×6.0 cm,质地较正常肺组织硬,边界清,有一异常血管经右下肺韧带进入右下肺,胀肺时未见其膨胀,其内有支气管与正常支气管相通。病理显示:右肺下叶符合肺发育不良,肺组织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弥漫浸润,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结论:右侧隔离肺,肺组织呈炎性增生性改变。
2 讨论
根据异常的肺组织有无完整的胸膜与正常组织分界,肺隔离症可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以叶内型多见。叶内型位于脏胸膜组织内,其囊腔病变与正常的支气管相通或不相通;叶外型被自己的胸膜包盖,独立于正常肺组织之外,囊腔与正常支气管不相通[2],婴幼儿患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常见,约有40%在10岁以前反复出现肺部感染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发热及反复肺炎,常被误诊为肺炎、肺脓肿及肺囊肿合并感染;少数病例严重咯血甚至危及生命。经抗炎药物治疗可暂时缓解,但有的症状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十年之久。叶外型肺隔离症不与正常支气管相通,可长期无症状,发病率明显低于叶内型肺隔离症,但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肠源性囊肿、支气管囊肿、先天性支气管肺前肠畸形、短弯刀综合征和膈疝等。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术中所见,该病例符合叶内型肺隔离症,且同时合并有异位心及腹腔脏器反位。
影像学检查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平片对该病的发现有重要的意义;MSCT血管成像结合3D重建目前是评估隔离肺,显示隔离肺的供血血管和引流血管的最佳选择,还能显示肺部其他病变;MRI和MRA在对碘剂过敏者是较好的选择;DSA仍为明确诊断肺隔离症的金标准,也是术前或介入治疗前较好的检查;超声对胎儿、新生儿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3]。
目前一旦确诊为肺隔离症,不论哪种类型均应积极手术治疗。除采取肺叶切除或隔离肺单纯切除的传统手术方法外,国内也有应用介入方法治疗肺隔离症报道[4],介入治疗具有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无瘢痕等特点,对于合并需开胸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具有更大优势。
[1]Sanic B,Birtelf J,Tholem W,et al.Lung sequestration:repor of seven cases and review of 540 published cases[J].Thorax,1979,34:96-98.
[2]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80.
[3]胡 芳,肖恩华.肺隔离症影像诊断研究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1):1763-1767.
[4]朱卫华,黄线玫,龚方戚,等.儿童肺隔离症的介入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1):81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