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本发展方式向民本发展方式转变
2013-07-18吴江
吴江
摘要: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物本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物本发展方式转变为民本发展方式,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物本发展方式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其剧烈程度则与道德体系的紊乱有关。物本发展方式一方面使我国经济总量迅速跃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使我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从物本发展方式向民本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规范政府的行为;规范政府行为的基本层次就是还人民知情权,拆除限制知情权的种种樊篱,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政府,基础则在于民众。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物本发展方式;民本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2-023-07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重大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对于确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步骤、环节至关重要。
一、物本发展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市场经济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正义力量,一种是非正义力量或邪恶力量。正义力量是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非正义力量是不利于或破坏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这两种力量根源于人类自身,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力量。市场经济只是激发和扩大了人类自身的力量,使之表现为市场经济本身的力量,具体通过资本的逐利加以释放。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邓宁的精辟论述说明了资本对人类自身力量的释放:“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并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正义力量来自勤俭、节约等人类特有的美德,非正义的力量来自自私与贪婪等天性,它们也分别构成市场经济的正义精神和市场经济的非正义精神或邪恶精神,形成市场经济的正义力量与市场经济的非正义力量。市场经济的二重力量根源于人性的二重性,即由于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因而保留着动物的某些属性,从而使人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自然界任何一种动物的社会性质,也是人类共有的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品质和美德,它使人类不断走向文明,不断扩大与动物的区别。勤俭节约等美德,相应演化成为市场经济的正义力量。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与动物界共有的属性,其中的贪婪与自私等天性相应演化成为市场经济的非正义力量。市场经济的非正义力量无法依靠市场经济本身得以校正,市场经济只会放大这种力量;而必须依靠道德、法律甚至宗教的力量去制衡。在西方除了依靠法律去制衡外,还往往通过宗教的力量——上帝来校正的,上帝的眼睛时时刻刻在盯着每一个人,每个人死后灵魂还要受到上帝的审判,这就使人们的行为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虽然我们可以避免别人注意或者逃脱世人的惩罚,但我们总是避不开造物主的眼睛,如果作出不正当行为就会受到他的惩罚,这是能够限制最不受约束的激情的一种动因,至少对某些人是如此,他们由于经常反省,对这个想法已经很熟悉了。”在我国古代,则是通过仁、义、礼、知、信等一系列道德规范加以约束的,而这些道德规范对校正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非正义力量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华,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市场经济的非正义力量与由于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和公共产品供给而产生的“市场失灵”的含义是不同的。如果说“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生物,发展市场经济必然会遇到“市场失灵”,那么,市场经济的非正义力量则要靠通过道德、法律、宗教加以约束。市场经济中的非正义力量虽然与资本雇佣劳动关系密切,但二者仍有区别。如果说资本雇佣劳动是历史的必然和无法避免的话,市场经济的非正义力量却是可以约束和校正的。勤俭节约等美德,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源泉,它可以抑制和校正市场经济的非正义力量,而不会抑制市场经济的正义力量;相反,会加强市场经济的正义力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依据劳资关系的状况(劳动与资本之间的主从关系),可将经济发展方式划分为物本发展方式和民本发展方式两类。物本发展方式就是以物为核心,人从属于物的发展方式,是市场经济的非正义力量(主要表现为商品拜物教)支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主导着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物本发展方式追求的目标表现在企业行为上就是单纯地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表现在政府行为上就是单纯地追求政绩和数量指标,而不是民众的最大幸福。相反,民本发展方式则是以人为核心,物从属于人的发展方式,它是市场经济的正义力量(主要表现为民本思想)支配的经济发展方式,老百姓的福祉是这种发展方式的根本,发展追求的目标是谋求民众的最大幸福。
物本发展方式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阶段的伴随物,其产生的基础是工业化,壮大的动力是市场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和数百年的工业社会,现在人类正在进入知识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分别伴随着农业化、工业化和知识化的过程。由于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大量资本,没有充足的资本,工业化就无从谈起,因而,工业化是资本积累和资本聚集的过程。在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资本相对比较稀缺,资本相对劳动的重要性就显得比较突出。因此,工业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物本发展方式。考察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它们都经历、伴随了物本发展方式的过程。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农业社会开始出现了市场经济的萌芽。工业社会以后市场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知识社会市场经济还会发展,不会消亡。市场经济的基础——货币、信用以及相应的制度,作为人类的伟大发明则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陪伴着人类,所不同的是其形式、功能与作用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甚至有时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则必然伴随着市场化的过程,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而利润和剩余价值潜藏在一个个具体的商品之中。因而,要获得利润和剩余价值,就得生产商品;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剩余价值,就得采取更先进的技术,生产品质更好的商品;另一方面,生产者采用的技术越先进,生产产品的品质越好,就可以更多地获得利润和剩余价值。相反,生产者如果不能采取先进的技术生产出品质优良的产品,企业就会破产。这样,商品的重要性、技术的重要性就显得比较突出,这些情况与人的自私、贪婪等天性结合在一起,便出现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甚至是技术拜物教。它们弥漫到整个社会,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形成了物本发展方式。
需要说明,虽然物本发展方式与市场经济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是物本发展方式的基础,甚至在市场经济的最初发展阶段,物本发展方式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但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换句话说,市场经济既可以是物本发展方式,也可以是民本发展方式,市场经济由其非正义力量支配时表现为物本发展方式,而由正义力量支配时表现为民本发展方式。物本发展方式的产生虽然有其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性,但其剧烈程度则与道德体系的紊乱有关。我国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整套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完善的道德体系,这套道德体系曾为我国封建制度服务,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超稳定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反对封建制度时彻底地摧毁了这套道德体系,但新的道德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而形成了我国目前严重的道德缺失的状态,从而使物本发展方式大行其道,甚至有时没有约束。
二、物本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
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连续30多年保持接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应该看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物本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总量迅速跃居世界前列的同时,也使我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第一,物本发展方式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经济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结构失衡,即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结构的失衡。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对外贸易和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弱小。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9.8%跃升到2004年的70%,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降到62%;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由改革开放初的45%下降到了近年的35%。二是投资结构失衡。政府投资过大,民间投资不足,甚至萎缩,投资结构失衡。2008年金融危机之初,中央政府公布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而各省发布的投资计划总额达18万亿元。这些投资绝大多数形成政府投资,民问投资环境恶化。三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1978年以来,劳动所得占GDP比重曾一度短期迅猛上升,从1978年的42.1%上升至1983年的56.5%,上升了14.4个百分点。但1985年以后出现了长期的持续下降,从1983年的56.5%下降到2005年的36.7%,下降了19.8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劳动所得占GDP的比重,低于1978年的水平。而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在过去50、60年中,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在65%~80%之间波动。而经济较落后国家的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差异很大,有些国家这一比重很高,但有些却很低,如泰国低达35%。四是供需结构失衡,产能过剩严重。不少领域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如钢铁,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投资1405.5亿元,还有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多数为违规建设。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电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一些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这些项目,造成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产业产能过剩。
第二,物本发展方式使我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已经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资源方面的代价。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5.5%,消耗的资源却占全世界的15%,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6倍、印度的1.6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吨钢能耗高10%~15%,水泥综合能耗高20%~25%,乘用车百公里油耗高20%~30%。2010年7月20日《华尔街日报》报道,根据国际能源署(1EA)公布的数据,中国在2009年消费22.52亿吨石油当量,相比美国石油消费总量21.70亿吨高4%,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国际能源局数据还显示,全球经济衰退对美国的打击力度较中国更加严重,并损及美国工业活动和能源使用。多年来中国总体能源?消费呈两位数增长,10年前中国总体能源消费还仅仅是美国的一半。二是环境方面的代价。据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而环保总局发布的另一项重要调查显示,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我国七大河流污染严重,只有11%的人饮用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水,而高达65%的人饮用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工业污染、传染病的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全国因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000多亿元,约占当年GDP的4%。三是安全和生命的代价。我国原煤产量是世界产量的35%,却占了世界煤矿工人死亡人数的80%。这个死亡率是南非的30倍,美国的100倍。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煤矿工人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十一,如果考虑到瞒报等因素,这个数值可能会更高。全世界每年重大矿难(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90%都发生在中国。可见,中国在煤矿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官商勾结。四是社会发展方面的代价即社会代价。社会代价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对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教育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的破坏和对劳动创造财富价值观的颠覆,突出表现为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的“三座大山”,个别人一夜暴富,以及全社会普遍道德沦丧、信任危机。
第三,物本发展方式还造成了社会的大面积腐败。物本发展方式的基础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甚至技术拜物教,其影响到政府行政部门,就是权力不受约束,政府行为公司化,合法的表现就是单纯地追求GDP和个人政绩;违法的表现则是权钱交易以及各种腐败行为的丛生。其影响到企业,就是单纯追求利润,不承担社会责任,不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不承担职工安全、健康、发展方面的责任,甚至不把职工的生命当回事。其影响到个人,就是消费主义至上,追求奢华虚荣。物本发展方式使腐败的范围扩大,形式多样,数额巨大,危害极大。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官员才有条件和可能腐败,而现在腐败从官员扩大到了富人甚至是普通百姓,从行政部门扩大到了各行各业;以往腐败形式主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而现在公款赌博、卷款叛逃、生活堕落等也成为腐败的主要形式;以前贪污数额大则几万元、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现在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1952年,刘青山因贪污达1.84亿元(旧币,旧币1万元合新币1元),张子善贪污达1.94亿元(旧币),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从而使中国在当时达到了杀一二人就实现政府清廉的目的。此外,公共领域浪费普遍,“三公”消费数额巨大,其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腐败。腐败不仅危害着党和政府的机体,而且危害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第四,物本发展方式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造成了各种社会危机。近年来,官民矛盾和劳资矛盾尖锐,群体事件多发;食品缺乏安全感,社会治安缺乏安全感,富人缺乏安全感;民族矛盾加剧,等等,这些都是物本发展方式的必然结果。不仅如此,物本发展方式还造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经济危机、信用危机、食品危机,甚至还会有可能造成政权危机。如果把世界工业化比喻成一列火车,发达国家是这列火车的火车头,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是火车的中间部分,其他比较落后的国家则是火车的尾部。在世界经济的格局中,中国的发展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受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分工体系的深刻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方面造成了财富的井喷式的增长,另一方面却使得资源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采,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据世界自然基金会1998年10月1日报告,1970年至1995年间,地球损失了1/3以上的自然资源。现在各种灾难和极端天气——地震、海啸、洪水、雪灾等,不断折磨着人类,这也许是自然规律对人类掠夺性活动进行的处罚。
“打破过去模式的时刻已经来到”。可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最强烈的呼唤。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无疑,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民本发展方式。
三、民本发展方式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方式,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物本发展方式的对立面是民本发展方式。民本发展方式的特点是以民为本,是市场经济的正义力量支配的发展方式。正义力量来自美德,邪恶力量来自天性。正义力量支配的发展方式必然表现为对劳动的尊重,相应形成民本发展方式;相反,邪恶力量支配的发展方式必然表现为对物的崇拜和劳动的漠视,形成物本发展方式。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现,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宝库中拥有丰富的民本思想。如老子所言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往逆民心”,“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其失民者,其失心也”,“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孔子所讲的“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等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仅丰富,而且非常普及。不仅象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圣贤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本思想,黄帝、炎帝等帝王以及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等封建皇帝也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本思想,而且有许多开明的官员和文人墨客也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苏轼的“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的政治主张。宋朝官员包拯更是将民本思想应用于其为官实践,以执法不避亲党,光明正大著名于世。谚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反映了民本思想在老百姓观念里的普及。中国封建社会长达数千年,与民本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近现代思想先驱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以及当代领导人胡锦涛等人都有着很浓厚的民本思想,如孙中山先生提出的“_一民主义”,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两个务必”,胡锦涛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
民本思想不仅可以在中国历史的思想宝库中大量找到,在西方也不乏民本思想的论述。西方对民本思想的论述主要表现为对劳动的强调,如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下篇第五章“论财产”中指出,“正是劳动使一切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在绝大多数的东西中,百分之九十九全然要归之于劳动”,“将绝大部分的价值加在土地上的是劳动,没有劳动就几乎分文不值。我们是靠劳动才得到土地的一切有用产品的最大部分的”。由于洛克对劳动的强调和对劳动与价值关系的论述,被认为是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人。劳动价值论在马恩的著作中得到了发扬光大。马克思不仅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充实和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而且站在民本的立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并运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逻辑。民本思想的论述也可以在西方政府的文件中找到,如1776年由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说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人类在他们之间建立了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利,是经过被治理者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性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民本思想还可以在执政者的论述中找到,如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说:“造出每一支枪,下水的每一艘军舰,发射的每一枚火箭,归根结底,都意味着对那些忍饥挨饿的人们的一种偷盗。”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任加利福尼亚州长时说:“如果空气浑浊到难以呼吸,水被污染到不能饮用,而我们的城市到处充斥着由于忽视环境保护而不能为人们提供舒适生活空间的斑斑劣迹,那么经济繁荣又有什么用?”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著名的葛德斯堡演讲中指出:“由人民组成且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不应该被人民抛弃。”
民本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富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论述进一步阐述了党、政、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民本思想的最新、最系统的论述。
町见,民本思想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十八报告的显著特征(十八大报告145次提到“人民”)。可以说,劳动价值论是民本思想的最高理论概括,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是民本思想的最强劲的呼唤,“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是民本思想最形象的描述,“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则是民本思想最通俗的描述,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本思想最清晰的表达。民本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必然逻辑,其特点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以物为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基础上的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民本发展方式“以人为本”,而对物的使用是有限度的,即以实际需要为限。相反,物本发展方式的特点是建立在“以物为本,以人为辅,物用无度”奢侈浪费和社会腐败。物本发展方式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民本发展方式则是社会稳定的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物本发展方式转变为民本发展方式,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实质。
四、转变物本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规范政府行为
由于政府拥有公权力,主导着发展方式的选择,而且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和最终责任者,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还在政府。其中政府的定位和规范政府的行为就显得特别重要。就前者而言,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委任,正如美国思想先驱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所指出的那样,“政府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一群人为了牟利就有权去开设的生意,而完全是一种信托”。因而,政府行使权力时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否则,人民就有权利撤销委任,重新组织能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新政府。人民对政府的权利得以以宪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并切实执行,是美国立国200多年来保持社会基本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实,对于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同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5年抗战胜利,黄炎培、傅斯年、章伯钧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受邀参观了延安。在那里,黄炎培与毛泽东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谈话。黄炎培说:余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跳出这个周期率。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可见,政府行为缺乏监督是腐败丛生的根本原因,让人民监督政府则是根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政府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人民谋福利,除了人民的利益,政府不应该有其他特殊利益。正如美国民主党人芭芭拉·乔丹在其演说指出的那样:“一个代表全体人民权力的政府,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利益集团,而应该是所有人民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人们有责任主动加强并积极设法扫除所有个人发展的阻碍。”不仅如此,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的程度,政府的行为模式,还直接关系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如果政府对人民的监督比较包容,各种矛盾就会在小的摩擦中消解,就不会积累成大的矛盾,不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人民的思想也能得到充分的表达。相反,如果政府拒绝或压制人民的监督,则虽然能在短期内抑制摩擦和冲突,但最终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1929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纲领》对此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思想应该得以自由表达。我们坚信这样一条原则:但凡有关公共事务的观点,都应不受干涉地得以自由表达。有秩序的社会进步,是在不加约束的舆论自由推动下取得的。对没有公然行动的舆论进行处罚,决不利于有序的进步。压制舆论只会导致暴力与流血。”因此,“人类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模式和执政者的美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政府,基础则在于民众。虽然政府在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和运行中承担主要作用,但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根本不够的,需要民众的具体配合和具体实践。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则是由微观主体的具体行为构成的。可以说,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经济组织,每个企业事业单位所有行为的集合。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依靠每个公民的具体行为。经济发展方式与每位公民有关,我们每位公民实际上都不是旁观者,而是现实发展方式的参与者、贡献者。我们的参与、贡献有下列三种情况:一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行为属于民本发展方式,有利于民本发展;二是做出了消极贡献,其行为属于物本发展方式,不利于民本发展;三是没有做出任何贡献,既未做出积极贡献,也未做出消极贡献。如果每一位公民都能自觉行动起来,向着第一种情况努力,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