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自然力向度

2013-07-18温莲香

当代经济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温莲香

摘要:自然力在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中不可或缺,一切生产力都可归结为自然力,自然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素和生态源泉。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力造成的严重伤害,向世人敲响了保护自然力的警钟:自然力是稀缺的有限的,要节约自然力;认识和尊重自然力规律,减少自然力的报复;发展循环生产,高效利用自然力;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增加自然力的有效供给;实现自然力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自然力;生态源泉;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2-011-06

在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中,自然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凸显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生态维度。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自然力思想的研究,漠视了马克思给人类发出的种种警告。人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过度使用自然力、滥用自然力以及人为破坏自然力,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地威胁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生态危机、挽救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在当代重申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自然力思想,对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资本论》中自然力概念的考证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从不同视角界定了自然力概念。

1.“单纯的自然力”。马克思指出,“单纯的自然力——如水、风、蒸汽、电”,以及“瀑布”、“富饶的矿山”、“盛产鱼类的水域”、“位置有利的建筑地段”等。因此,“单纯的自然力”是指自然界的自然力或人周围的自然力,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以外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既包括水力、风力、电力、蒸汽、太阳能等自然环境的物质力量,也包括畜力、土地的富饶程度、矿山的丰富程度等自然资源的物质能量。

2.人体的自然力。人体的自然力是指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人生命肌体的本能的展现,是人的劳动力。马克思曾指出,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赋有自然力、生命力,这些力量是作为秉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的存在。”人为了生存发展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物质,而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即人体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作用于自然物质便形成了生产劳动。因而,人体的自然力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3.“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马克思把来源于协作分工的自然力和人口增长的自然力统称为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马克思指出:“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它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马克思认为,协作和分工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还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集体力,这是孤立的个人所不能达到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家却不费分文,因为,资本家只给单个劳动力支付报酬,从而协作和分工所产生的生产力就成为一种自然力。另外,马克思认为,“人口的增长是无须付给报酬的劳动的自然力。”人口的自然增长来源于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资本家不费一分钱就能得到充裕的劳动力供给。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人口的增长就获得了自然力的意义。

4.“劳动的富有活力的自然力”。“劳动的富有活力的自然力的表现就在于,它利用、消耗材料和工具时,以某种形式把它们保存下来,从而把物化在其中的劳动,它们的交换价值也保存下来;……劳动的这种自然力是资本的力量,而不是劳动的力量。因此,资本是不给它报酬的。”由此可见,“劳动的富有活力的自然力”即为劳动的自然力。劳动被马克思赋予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双重属性:一方面,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另一方面,具体劳动转移了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在生产中磨损的旧价值。而劳动保存旧价值的功能资本家不费分文,因而,被马克思视为自然力。

5.“死的自然力”。“死的自然力”的概念是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提出的,是指机器的自然力。他说:“以死的自然力即某种铁的机构的有节奏而均匀的速度和不知疲倦的动作而工作着。”马克思在谈到机器的自然力时指出,如果机器可以为商品生产服务15年,那么每年只有1/15的价值加入年产品量,但是,它在劳动过程中是作为15/15起作用的;其中14/15不需要花费什么代价。也就是说,机器是作为整体参与生产过程,但按使用年限逐次转移磨损的价值到新商品中。因此,机器在使用年限内,始终有一部分无偿地为生产服务,这就是机器的自然力。

6.科学技术的自然力。马克思一贯主张科学技术也是一种自然力,“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表现为自然力本身,表现为社会劳动本身的自然力。”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自然力表现为:当“电流作用范围内磁针偏离规律,或电流绕铁通过而使铁磁化的规律一经发现,就不费分文了。”一旦人们把发现和发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应用于生产过程时,科学技术就会无偿地为生产服务。

从以上马克思对自然力概念的论述,我们可以把自然力界定为:自然力是一种或来源于自然界或来源于社会,能够被无偿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并带来额外收益的生产要素。本文所探讨的自然力主要是指自然界的自然力。

二、自然力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力是参与物质生产过程并且生产出物质产品的各种要素的合力,是自然要素、主体要素和社会要素的复合力量体系。他们对自然力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过大量的、系统的论述,称自然力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他们认为,“水力、蒸汽力、人力、马力。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力”同样也是“无偿的生产力”。

1.自然力是生产力的自然基础。生产力的直接目的在于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理想的生存环境,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自然界的自然力。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把自然力看作是生产力的自然基础,他指出:自然力“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首先,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自然基础和先决条件。马克思从物质本源论的视角出发,认为自然力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源性和优先地位,规定了自然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源性物质条件。“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其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它不仅从质上制约着生产部门和生产力的布局,而且从量上影响生产力发展能力的大小。“同一劳动在丰收年可以物化为两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或许只物化为一蒲式耳小麦。在这里,因为自然条件的贫瘠还是富饶决定着受自然条件限制的特殊实在劳动的生产力。”最后,自然力是价值增殖的自然基础。“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马克思虽然强调自然力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就会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在按社会价值出售时,就可获得超额利润。所以,马克思认为,级差地租就是由独占劳动的较高的自然生产力,使土地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

2.自然力是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和生态源泉。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把生产力仅仅等同于社会生产力,片面注重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忽视生产力的自然属性,把自然力当作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否认自然力是生产力的内在要素,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曲解。我国学者柯宗瑞将其称之为“半边生产力论”、“致残生产力论”。事实上自然力作为生产力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早就被马克思纳入生产力系统中。他指出:“如果把不同人的天然特性和他们的生产技能上的区别撇开不谈,那末劳动生产力主要应当取决于:(1)劳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山的丰富程度等等;(2)劳动的社会力量的口益改进,这种改进是由以下各种因素引起的,即大规模的生产,资本的集中,劳动的联合,分工,机器,生产方法的改良,化学及其它自然因素的应用。”由此看出,马克思的生产力中包含自然力,生产力是自然力和社会力的有机结合。基于生态维度的视角,自然力不仅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且是生产力的生态源泉。

首先,自然力是生产力基本要素的生态源泉。马克思把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皆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自然界。第一,自然界是劳动者自身自然力的源泉。因为,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产生了人类,赋予了劳动者自身自然力;而这种自然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依赖自然界。“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以食物、燃料、衣着、住房的形式转化到劳动者体内,维持和发展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可见,自然力是人的生命及其力量的第一泉源。第二,自然界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来自于自然物质或经过劳动过滤了的人工自然物,都是自然物质的转化、变形和重组。劳动资料之所以能被劳动者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实现目的的工具,就在于劳动资料本身就具有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等自然力的性质。纵观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每一次伟大变革,都与生产工具的革新和新能源的发现相伴随,预示着自然力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生产力中。确切地说,人类生产力质的飞跃的前提是自然力的发现和有效利用。在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自然力被开发和利用的历史。

其次,自然力是社会财富的生态源泉。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实现要依靠生产劳动来完成。生产劳动过程就是在创造使用价值——社会财富的过程,即是人和自然之间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过程。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生产劳动的最初要素只有自然和人。“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劳动和自然一起创造社会财富。“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可以说,在马克思看来,创造社会财富要有两个源泉,一是其生态源泉——自然界,二是其社会源泉——劳动。而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双向度的活动过程,其实质就是人用自身的自然力作用于外界的自然力,人在改变自然物质的同时也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实现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统一。也就是说,劳动本身不过是人自身的自然力和自然界的自然力的有机结合的活动,从自然界整体运动的角度来观察,劳动过程只不过是自然界内部自然循环的过程。因而,自然力也是劳动的生态源泉。

再次,自然力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生态源泉。科学技术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出自然物质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新的自然属性,使自然物质在形态、属性和功能上更好地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生态源泉来自自然力。因为,科技进步能够提高人类对自然力的认识能力,延伸劳动者的自然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使自然力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新的自然力,且提高现有自然力的利用率,从而促进1r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和新材料并入了生产过程,推动了生产力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表征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能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认识自然规律、驾驭自然力,使越来越多的自然力服务于人类生产并转化为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的转化,也就是向驱使自然力为自己服务并使它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的过程转化。”

3.“资本的生产力”对自然力的破坏。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各种生产力统称为“资本的生产力”,这是一种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使自然完全成为资本的附属物、以破坏自然力为代价的片面发展的生产力。

首先,“资本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以掠夺式使用自然力为代价的。马克思以土地的自然力为例,揭露资本生产力的富有是以劫夺土地丰度为条件的。第一,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下,贪得无厌的农场主靠掠夺土地肥力来提高收获量,他们“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使土地日益贫瘠。”第二,资本主义农业的经营,代替了“土地的自觉的合理的经营”,为实现高额利润,只顾从土地上掠夺肥力,而资本主义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只不过是资本家掠夺土地生产力和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手段。第三,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携手联合,为农业提供使土地贫瘠的各种手段,从而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破坏了土地生产力的可持续性,最终引起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断裂。

其次,“资本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以自然力的不可持续利用为代价的。一方面,“资本的生产力”造成了自然力的绝对稀缺。资本主义生产受剩余价值规律的驱动,呈无限扩大的趋势,因而对自然力的需求增加;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需求相对减少,对不变资本的需求增大,所以,不断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的自然力成为资本家不二的选择,最终导致资源快速消耗和枯竭,使自然力在量上绝对下降,严重威胁着生产力的可持续利用。“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养护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的影响,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类似的情况恩格斯也多次谈道:“能的储备——煤炭、矿山、森林等等方面的浪费的情况,你比我知道更清楚。”马克思恩格斯用“破坏”、“枯竭”、“浪费”等词描述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资本的生产力”使自然力在质上也不可持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断裂使有害的排泄物不断返回自然界,积累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直至排放量超过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生态循环受阻,导致环境污染、自然力质量下降和服务功能减退。而且,由于人类的过度干扰,致使自然力的抗变力和恢复力部分丧失,自然再生产能力下降,因而,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自然力开发利用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节约资源看作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强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主张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_2这与马克思可持续利用自然力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自然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重温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对我国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那么,自然力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生产力是否可持续发展。鉴于资本主义片面发展生产力对自然力的滥觞,马克思为后人敲响了可持续利用自然力的警钟。

1.务必节约自然力。马克思注重崇尚节约,反对浪费自然力。在他看来,第一,自然力是稀缺的。“这种自然条件在自然界中只存在于某些地方。在它不存在的地方,它是不能由一定的投资创造出来的。”

因为,一方面,有些自然力是不能被人为生产和创造出来的,是不可替代的,因而是稀缺的;另一方面,有些自然力只存在于某些地方,它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因而是稀缺的。第二,自然力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占有瀑布的那一部分工厂主,不允许不占有瀑布的那一部分工厂主利用这种自然力,因为土地是有限的,而有水力资源的土地更是有限的。”超额利润“不是由于他的资本本身而产生,而是由于支配一种可以和他的资本分离、可以垄断并且数量有限的自然力而产生,所以这个余额就转化为地租。”

第三,自然力短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为维持高增长、高消费而滥用和浪费自然力,导致自然力供给不足。而自然力作为生产要素,由于有效供给的下降,从而引发市场产成品供给不足、经济衰退甚至灾荒。所以,马克思特别反对浪费自然力,并对浪费自然力的行为做了批判。他说:“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而要节约自然力,工人们的生产经验和节约意识是首要条件,因为,他们知道在什么地方节约和怎样节约。

2.认识和尊重自然力规律,减少自然力的报复。在生产力发展中,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规律是自然力递减规律。所谓自然力递减规律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对自然力的利用超过自然力所能承载的阀值后,就会出现功能减退、生产能力下降的趋势。一般情况下,如果人类对自然力的利用能保持在其抗变力和恢复力的限度内,自然力就能通过自身新陈代谢机能恢复生机和活力,但是,一旦超过这个度,自然力的内在运行机理被打乱,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就会减退甚至全部丧失。而自然力的绝对性稀缺和“报复”正是自然力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早已认识到社会生产力的无限发展会降低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物质的功能和质量,而且还找到了自然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原因,即人类对自然力系统的过度扰动,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土地的耗竭性使用,污染物的过度排放等。因此,为了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自然力的“报复”,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力规律,且负责任地调整和控制人类生产与自然力的关系,把自然力的利用控制在其承载范围内,减少对自然力的扰动,少投入、少排放,预留自然力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和活力的空间。牢记马克思的告诫:“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3.发展循环生产,高效利用自然力。马克思身处机器大工业时代,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造成的自然力浪费、稀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为缓解自然力有效供给不足的压力,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高效利用自然力的新模式——循环生产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减量化,即在生产输入端,通过使资源自然力投入最小化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既从源头上实现了资源节约,又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在马克思看来,减量化就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的限度。”二是再利用,即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自然力资源,反对用之即弃的一次性使用。马克思充分论证了对废弃物再利用的可行性。首先,由于原料的稀缺引起价格日益昂贵,故推动了废弃物的再利用;其次,人们对废料再利用的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过去一向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这种偏见已经完全消除”;最后,化学的进步使废弃物再利用成为现实,化学的进步不仅找到了利用本工业废料,而且还能利用其它工业废料的新方法。三是再循环,即在生产输出端,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够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自然力,也就是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马克思的循环生产思想中明确使用了“循环”这一概念,他说:“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的循环中。”马克思的循环生产思想将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带动,从而让投入的所有资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充分、持续的利用,并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增加自然力的有效供给。自然力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的进步,这是马克思的一贯态度。他指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加强对这种自然物质的利用。”从外延方面看,就是要扩大自然力的利用范围和领域,不断开发新的自然力;从内涵方面看,主要是指合理、全面和持久地提高现有的各种自然力的利用效率。发展生产力的着重点应放在对自然力从主要采取外延式的扩大利用转变为主要采取内涵式的扩大利用。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可以从原有资源中发掘新的自然力,从而把潜在的自然力变成现实的自然力,这样既不扩张自然物质的物理量,缩减生态足迹,又可以增加自然力的供给量。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对不可再生性自然力替代品开发应用,是实现自然力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5.实现自然力的可持续利用。自然力的可持续利用是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源泉。自然力的可持续利用,意味着在经济生活中自然力的使用,既保障当代人的福利提高,又不影响后代人的福利增加,保证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马克思特别注重自然力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自然力代际公平的现象,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对未来的预支”,他说:“对未来的预支——真正的预支——一般来说在财富生产上只有对工人和土地来说才有可能。由于过早的过度紧张和消耗,由于收支平衡的破坏,工人和土地的未来实际上可能被预支和被破坏。”这种“对未来的预支”既没有满足当代人对自然力的需求,又威胁到后代人对自然力的需求。其次,马克思以土地为例阐述了自然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他强调:“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象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他要求人类合理使用自然力,有效保护自然力,让自然力为人类世世代代永续利用。为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消除城乡对立、人口的均匀分布、工农业的结合、发展生态化农业等途径来恢复保持土壤的生产力。马克思认为,“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的使用,用消费排泄物这样的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既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来不及生产力
浅谈良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