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距离对跨国企业绩效的影响
2013-07-18尹忠明袁泽波付竹
尹忠明 袁泽波 付竹
摘要:文化距离对中国跨国企业绩效存在直接影响,且对于不同的绩效目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文化距离会负作用于企业的财务绩效,而对于企业的非财务战略绩效的直接影响却是正向的。进入模式不仅存在调节效应,而且调节的方向与文化距离对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相反。跨国公司在进入海外市场之前需要对企业自身文化、母国文化以及东道国的国家文化进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进行合理的跨文化管理,从而尽可能地规避由于文化距离给跨国企业带来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冲突,充分发挥文化差异带来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文化距离;进入模式;绩效;传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2-037-05
自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我国跨国企业海外扩张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资源成本高企、环境代价加深、劳工工资普涨、中高级人力资本瓶颈凸显,产业在急需升级的同时,对外转移的内在动力不断提升;从国际环境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称号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人民币汇率被迫升值,中国威胁论重新抬头。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实现了连续10年的增长,达到了746.5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了8.5%,再创历史新高。但是,其中非金融类境外企业业绩持平和亏损的却占到总数的近1/3,在中央企业设立的近2000家境外企业中,盈利和持平的企业占72.7%,亏损的占27.3%。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跨国企业绩效的低下?这些因素又是如何作用于中国跨国企业绩效的?后危机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够在和谐化国际关系的同时,更好地引导企业走出去?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认为,东道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特点等都是影响跨国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生产网络的不断扩张,上述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绩效的因素在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刻画。本文主要从文化的定义出发,并结合经济学与跨文化管理学的内容,对文化距离是否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跨国企业经营绩效的问题讲行分析。
一、文化及文化距离的界定
1.文化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从1871年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英国学者泰勒(E.B Tylor)提出文化的定义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文化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但关于什么是文化,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从中外学者对文化的不同定义来看,中国学者将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前者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如衣食住行、技术工具等)和精神产品(宗教、哲学、科学、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等)的总和;后者则专指精神产品。而大部分西方学者则认为,文化是被一个群体后天学习得到的、可以分享并可以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的价值观、仪式(日常交往和特殊场合的行为规范)、象征(语言和艺术)、信念(宗教、神话和迷信)和思维过程的总和,他们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本质核心是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中外学者对文化的构成要素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中国学者大多数认为文化要素主要包括认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以及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五种。他们认为,认知体系是文化的核心要素,而价值观又是认知体系的核心。而国外人类学家主要将文化解构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其中,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内容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综合分析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和文化要素的界定,可以发现不管哪种方式的界定,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和文化要素的界定都强调了一个词——“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指的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的标准,它们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或是依据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简单来说,它是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做,什么是不值得做的一套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中,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都受到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从对文化的定义和对要素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出,认知体系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而价值观属于认知体系;大众文化和高级文化都根植于深层次文化,价值观则属于深层次文化,并构成深层次文化的主要因素。这些都足以说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文化根植于人类各主要群体的价值观体系之中,并且在各自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不断巩固。
2.文化距离的界定
从对文化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来看,考察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距离,最有效的方法是从文化最核心的要素——价值观出发,这样才能够从深层次或文化的核心内容上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在诸多的文化距离理论中,以荷兰心理学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创始人Hofstede、Kogut和Singh提出的基于价值观分析的五大文化维度理论最具影响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他们从价值观的国别差异分析出发,归纳出5个与工作相关的国家文化维度(或国家文化特征):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指数(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Index,IDV)、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PDI)、不确定性避免指数(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UAI)、男性/女性主义指数(Masculinity/Feminity index,MAS)以及长期倾向/短期倾向指数(Long—Versusshort—Term Orientation,LTO)。其中,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指数衡量的是个人与集体联系的紧密程度,个体主义文化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人的成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松散,相互依赖程度弱;而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社区或群体的和谐,与集体、社会联系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强。权力距离指数衡量的是人们接受权力不平等状况的程度,从权力距离维度出发可以将国家文化分为层级型文化和民主型文化。不确定性避免指数衡量的是人们对于情况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男性/女性主义指数衡量的是在工作中应该注重业绩表现还是应该注重关系的调和,男性文化表现出来的是力量、自我表现、竞争和雄心壮志,注重业绩表现;而女性文化是指那种注重感情、富于同情心的文化,注重关系的调和。长期倾向/短期倾向指数衡量的是人们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注重短期效益还是长远利益。以这5个文化维度指数为基准,文化距离表现为不同国家或地区5个文化维度指数差异的加权平均,其基本测度方式为:
其中,Iij为东道国,的第i个文化维度指数,γi为第i个文化维度指数的方差,c为母国,CDj为东道国j与母国c之间的文化距离。
二、文化距离对跨国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企业的影响力,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也主要表现在企业FDI的影响力上。由于不同类型的FDI其绩效长短测度并不一样,例如,基于战略目的出发的学习型或技术寻求型的FDI,短期内可能不会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期来看可能会提升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最终提高其经济效益。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将跨国企业的绩效分为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战略绩效两种。
1.文化距离对跨国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理论,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文化维度上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家庭、学校的认知和行为,而且会影响企业或组织的总体行为,最终不同国家的企业受国家文化特征的影响形成不同国别下的特定的企业文化。那么,如果不同国别背景下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文化的不同以及以上5个国家文化维度上的差异均会给合作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协同效应以及冲突。这些由文化距离带来的正面的与负面的影响最终都会影响跨国企业的经营绩效。以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为例,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的不同,人们对于权力不平等状况的接受程度差异很大,表现在文化距离上则显示为权力距离指数极高,这样的文化距离造成的冲突会给中国跨国企业的美国子公司的绩效带来显著的影响;另外,由于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长期战略目标为主,而发达国家接受中国投资的目的更多地倾向于获取短期的财务收益,这样的冲突表现在文化距离上显示为长期倾向/短期倾向指数较大,这对中国跨国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造成负向的影响。
文化距离对跨国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文化差异本身以及其所带来的企业文化差异两个层面。企业在进行跨国收购时,一方面,国家文化差异能够为企业带来不同的管理技能,尤其是与创新、企业家精神等相关的难以模仿的技能,最终能够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绩效,这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正面影响又被称为“文化差异的协同效应”,这意味着国家文化差异越大,跨国企业绩效越高;另一方面,国家文化差异会导致员工在价值观和行为上的差异,引起沟通、协调的困难,从而降低跨国企业绩效,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文化差异会对跨国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国家文化差异不仅会影响家庭、学校的认知和行为,而且会影响企业或组织的总体行为,使之形成不同国别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当不同国家的企业进行合作时,企业文化的不同和国家文化的差异均会给合作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冲突或协同效应,最终影响跨国企业的经营绩效。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文化距离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并不一样。一般而言,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短期内受到的文化冲击较大,摩擦成本较高,从而给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企业在海外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会不断地熟悉东道国文化特色,进而消化并利用其文化距离带来的影响,表现在企业非财务战略目标上,文化距离会给企业带来正面的影响。
2.文化距离对跨国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理论指出,假定企业已经确定了目标市场以及目标产品,企业跨国经营流程主要包括两大环节:一是明确海外市场进入战略;二是进行海外经营(如图1所示)。在第一大环节中,跨国企业在确定进入战略时,首先必须明确海外进入的动机,再对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进行评估,然后选择进入模式,最后实施进入战略的计划,并对其评估。其中,进人模式的选择既要能帮助企业实现海外进入的动机,同时也要能够帮助企业适应东道国经营环境,包括东道国的文化环境。因此,进入模式的选择必然受到进入战略,以及东道国与母国之间文化距离的影响。在进入企业跨国经营的第二大环节中,在既定的文化差异背景下,不同的进入模式会导致企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结果不同。例如,选择合资模式,涉及母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合作,文化距离对企业的影响显然会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选择全资模式,文化距离对企业的影响将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外部。
由于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短期内受到的文化冲击较大,摩擦成本较高,从而给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时,选择控股比例较高的进入模式(如全资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跨国企业内部的文化冲突,降低管理与经营中的摩擦成本,进而减弱文化距离给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带来的负向影响。而对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而言,由于企业在海外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会不断地熟悉东道国文化特色,进而消化并利用其文化距离带来的影响,因此,选择控股比例较高的进入模式(如合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上地便利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利用,尽可能早的给企业经营带来收益,从而扩大文化距离给企业长期战略绩效带来的正向影响。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文化距离、进入模式以及跨国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梳理,分析了文化距离影响跨国企业绩效的传导路径,提出了进入模式在此传导过程中的调节效应,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1.文化距离对中国跨国企业绩效存在直接影响,且对于不同的绩效目标的直接影响存在差异。文化距离会负作用于企业的财务绩效(一般体现为短期效益),而对于企业的非财务战略绩效(一般体现为长期效益)而言,文化距离的直接影响却是正向的。当中国跨国企业刚刚进入海外市场时,东道国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短期内企业管理者在海外经营时学习成本、管理成本等都较高,表现在企业的短期财务收益上,文化距离会对其产生负向的影响;随着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间的增加,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于文化差异的学习成本及管理摩擦逐渐递减,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管理者对于东道国文化的不断熟悉、消化及利用,文化距离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会逐渐增加,这些表现在企业的长期战略绩效上,文化距离会对其产生正向的影响。
2.文化距离对中国跨国企业绩效存在间接影响。进入模式不仅存在调节效应,且调节的方向与文化距离对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相反。当企业海外进入战略定位为财务绩效时,文化距离将给企业绩效带来负面影响,这时选择控股比例较高的进入模式能够降低文化距离对其绩效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企业海外进入战略定位为非财务绩效时,文化距离将给企业绩效带来正面影响,这时选择控股比例较低的进入模式将会扩大文化距离给企业绩效带来的正面影响。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I.由于企业文化差异以及国家文化差异均会对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产生直接影响,跨国公司在进入海外市场之前需要对企业自身文化、母国文化以及东道国的国家文化进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进行合理的跨文化管理,从而尽可能地规避由于文化距离给跨国企业带来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冲突,或者充分发挥文化差异带来的协同效应。
2.文化距离对跨国企业不同绩效评价指标的直接影响并不一样,因此,跨国公司在“走出去”之前应当正确认识以及合理协调“选定海外进入市场”和“明确海外进入绩效目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跨国企业而言,选定海外进入市场,即确定了跨国企业海外经营的文化距离,基于其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一般体现为短期效益)的负向影响以及其对企业的非财务战略绩效(一般体现为长期效益)正向影响,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决策时需要考虑海外市场文化对其绩效目标的影响。
3.跨国企业可以主动选择适宜的进入模式以调节文化距离等外部因素对其绩效的影响。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文化距离属于不可控的外生变量,其对跨国企业海外经营绩效的直接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跨国企业海外经营的成败,而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这样的影响并不是不可调节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海外进入模式来减少文化距离对绩效的负面影响或扩大文化距离对绩效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