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视角
2013-07-16石晓玲
摘 要:我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CALL)研究尽管成果很多,但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国外研究者常常从不同角度对CALL进行研究,形成多维度的研究视角。文章结合国外相关研究实例,着重评述基于学习者、基于环境、基于设计等三个维度的CALL研究视角,以期对我国CALL研究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CALL);研究视角;评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028-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08
1 . CALL的跨学科性
所谓CALL,就是在语言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进行研究或学习的行为(Levy, 1997: 1),更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理性、灵活的运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教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引导语言学习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贾国栋,2007)。
从上述定义中不难发现,CALL首先是为了促进语言(包括二语、外语)学习和教学。从学习角度看,CALL必须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学习心理等,这些跟二语习得、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教学角度看,CALL必须关注相关课程特点、教学特点、教师的信息素养等,这些跟课程开发、语言教学法、教学设计、教师教育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技术角度来说,CALL离不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会受到教育技术学、计算机语言学、人工智能、人-机互动研究等学科的影响。由此可见,CALL涉及了多种学科,极具跨学科性,以下图表示:
CALL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CALL研究的复杂性,因此,要进行某一具体的CALL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研究视角。所谓视角,就是对事件描写的角度,设计观察者与事件的关系。庐山依然是庐山,但从不同角度观看庐山却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对研究者而言,研究视角实际上是研究的理念、观点或立足点。国外相关CALL研究文献可以归纳为基于学习者、基于环境、基于设计等三个维度的CALL研究视角。
2 . 基于外语学习者的CALL研究视角
2 . 1“流”理论视角的CALL研究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根本立足点是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而CALL手段能否引发学习者的兴趣是关键。基于“流”理论的CALL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流”的概念首先是由Csikszentmihalyi提出来的,用以指一种“最完美体验”的心理状态,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完全融入感为特点(Csikszentmihalyi, 1989: 815)。作为一种内在的回馈式体验,“流”可以使得人们达到一种更高的绩效水平(Csikszentmihalyi, 1990: 74)。根据该理论,“流”包括诸多变量间的复杂互动:(1)技能与挑战之间的平衡;(2)集中注意力的机会;(3)清晰的目标;(4)对成功的及时反馈;(5)对任务的控制力;(6)自我意识的逐渐消失(一种忘我状态);(7)时间流逝极快的感觉。在这些变量中,技能与挑战之间的平衡最为重要。只有恰当的“挑战”和“技能”匹配,同时学习者必须觉得任务有趣而真实,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完成任务上,那么,学习者就能达到“流”的状态——一种最完美的心理体验。
近年来,“流”理论受到外语教学界关注,并被应用于CALL实践和研究。Trevino & Webster(1992)把“流”理论应用于人与技术的互动体验上;Ghani & Deshpande(1994)研究了个人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达到最完美的流状态。张蔚磊(2010)提出了将“流”理论用于计算机外语教学游戏的设计中。
Turbee(1999)的研究是能较好阐述与“流”理论密切相关的、使用MOO(multi-user object-oriented domain)进行二语学习的示例。Moo是一个以文本为基础的计算机程序,可供多个使用者在世界各地同时使用,类似于国内的QQ和MSN等聊天工具。在虚拟环境中,外语学习者可与其他人进行实时聊天,也可与其他学习者建立网络虚拟社团。这种类似游戏的氛围,加上学习者可随意控制速度和内容,能引起参与者的极大兴趣,并使他们获得较好的心理体验,因而能达到更高的绩效水平。
“流”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学习者在CALL环境下完成结构性语言练习要比传统课堂上完成相同的任务成绩更佳。Egbert认为,“流”与CALL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流过程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二语习得的语境和过程以及CALL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在Egbert看来,“流”理论广泛运用于教学是个趋势,但目前尚未引起研究者广泛的、足够的研究兴趣(Egbert, 2005b: 130)。
2 . 2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CALL研究
CALL不仅要关注学习者的心理体验,还应关注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文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一旦融入到文化产物、活动和概念之中,低级生物性功能便重组为新的、人所独有的心理系统(Lantolf, 2006:69)。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相互作用的影响在高级认知功能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语言学习中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是CALL研究的热点问题。很多研究者从社会文化视角聚焦CMC。Kern(1995)比较了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和在CMC语言交流活动中所使用语言的次数和特点。研究表明,学生在CMC语言交流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数量、所使用词法、句法和语言功能的复杂程度都超过传统课堂。学习者的紧张和焦虑感降低。同时,研究也表明,在CMC语言交流活动中,学习者经常会缺乏逻辑性和延续性,提醒教师在组织CMC语言交流活动时,需要认真考虑如何使CMC语言交流活动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Kern, 1995: 470)。
Raby, F. A user-centered ergonomic approach to CALL research[A]. Egbert, J. L. & G. M. Petrie, G. M. (eds). CALL Research Perspectives[C].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5: 179-190.
Trevino, L. & Webster, J. Flow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mail and voice mail evaluation and impacts[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2 (19): 539-573.
Turbee, L. Language learning MOO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EB/OL]. http://home.twcny.rr.com/lonnieturbee/LLMOOTPA.html, 1999.
Warschauer, M. Computer-mediate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desktop videoconferencing[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997(4): 470-481.
Yutdhana, S. Design-based research in CALL[A]. J. L. Egbert & G. M. Petrie (eds.) CALL Research Perspectives[C].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5: 169-178.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贾国栋.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石晓玲.人机工效学: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1(4):88-91.
张蔚磊.“流”理论及其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10(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