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音乐分析
2013-07-14程冬妍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程冬妍(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8-19世纪之交的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贝多芬是继海顿和莫扎特之后又一位钢琴奏鸣曲的集大成者,他所创作的三十二首奏鸣曲是世界同类作品的代表与典范,至今仍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分为波恩时期、维也纳时期、创作成熟时期、创作晚期四个时期。《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它完全体现出了贝多芬盛期的典型风格,它将紧张的激情和复杂而富于逻辑性的结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和他的交响曲所传达出的深度与力量相媲美。《热情奏鸣曲》创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贝多芬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产生于拿破仑称帝,派兵侵略邻邦,邻邦国家纷纷起来准备进行反侵略自卫战争的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题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热情奏鸣曲》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它所表现的深刻悲剧性、激烈的矛盾冲突以及顽强的斗争精神,在贝多芬和他前人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然而,作品的悲剧性结尾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沮丧和失望,而是使人更加振奋、更加坚强。正如马克斯曾说过:“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再也找不到像这样凌厉的音乐。”毫无疑问,在《热情奏鸣曲》中,贝多芬所表达的热情振奋比过去对英雄性的理解更加明确,是人民的和革命的英雄性,这部作品及其重要因素是英勇的、人民的、革命的。
《热情奏鸣曲》以完美的形式与结构,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f小调的调性代表着贝多芬的激情。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以简单的材料进行了巨大的戏剧性发展,表现了英雄在积极的探求,在充满信心的向命运、向大自然、向社会的一切邪恶势力进行殊死的艰苦斗争。第二乐章表现英雄凝神思索,陶醉在美妙理想之中的情景。第三乐章又把人们带入到紧张热情的气氛中,表现出英雄顽强坚毅的反抗精神。《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为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f小调,2/4拍子,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整个乐章的音乐充满力量,右手采用快速流动的旋律音型,左手采用短促有力的节奏音型,烘托出乐曲紧张、热情的音乐情绪。
引子——第1—19小节:前5小节采用附点节奏重复第二乐章尾声最后的和弦,不协和的减七和弦序奏增加了音乐的紧张度,力度的渐强、速度的渐快使听者从第二乐章的尾声中惊醒过来。第6小节开始出现连续的下行十六分音符进行,先是在一个声部进行陈述,后是以八度音程关系弹奏的两声部平行进行,将音乐引入到呈示部,第6—19小节的下行十六分音符进行是主要主题动机因素的先现。
呈示部——第20—117小节:在连续的下行十六分音符进行之后,主要主题(第20—75小节)开始呈现。主要主题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20—36小节)是音阶式风格的乐句,低声部在重要位置对高声部旋律加以强调,结束在D-T的完全终止上;第二部分(第36—64小节)加入了新的音乐材料,一开始旋律在低声部进行陈述,15小节后,旋律转到高声部,这一部分可看作是用完全终止结束的重复乐句。主要主题与副主题的连接部分(第64—75小节)采用主要主题第一部分的音乐材料,转到f小调的属调c小调,即副主题的调性上进行陈述。副主题(第76—95小节)是变奏的重复乐句,由那波里六和弦开始。第一次出现时,旋律在高声部,隐现在带有辅助音的音型中;重复时旋律在次中音声部,其上方的旋律在进行了一段之后,在乐句的末尾,采用八度加强紧张的音乐情绪。结束主题(第96—104小节)的音乐材料来自于主要主题第一部分,高声部旋律较之低声部提前一拍进入,是用完全终止结束的重复乐句。随后两个三小节的部分重复(第105—108小节、第108—111小节)巩固了呈示部结束的调性c小调。呈示部与展开部的连接段落(第112—117小节)采用了呈示部主题的部分动机材料,先转到主调f小调,又转到其下属调降b小调上,从而引出展开部。
展开部——第118—211小节: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18-158小节)采用呈示部主要主题第一部分的材料发展,第142小节处,在降b小调上出现由新材料构成的节奏果断的具有结束性质的部分,即重复乐句(第142—150小节),这个乐句随后以叠入的方式再一次出现在主调f小调(第150—158小节);第二部分(第158—211小节)主题动机在密接的结构中再次出现,乐曲在第168小节进入到属准备阶段,从第176小节开始以分解和弦为主要音型,展开部以弱奏形式结束在主调的属音c上。
再现部——第212—315小节:主要主题第一部分的音乐材料(第212-220小节)与呈示部主要主题第一部分相比,省略了第20-28小节的材料,在第220-228小节的重复乐句中,十六分音符音型的旋律出现在低声部,高声部则出现新的旋律。主要主题第二部分无变化地完全再现(第228—255小节),主要主题与副主题的连接部分(第255—267小节)在完全再现了5小节之后,从第260小节处开始离调到降D大调。副主题(第268-287小节)与结束主题(第288-301小节)采用适当的移调与呈示部副主题、结束主题形成调性色彩上的对比。第302—307小节将展开部与再现部连接起来进行重复演奏,体现出了贝多芬在结构布局上的创新,同时也说明了两部分重要的关联性。展开部+再现部重复之后,第二个括号(第308—315小节)采用几个部分的重复引出尾声。
尾声——第316—371小节:急板,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316—334小节)引入新材料,是两句体的重复乐句,主题性格相同。第一句从主调f小调开始,在其属调c小调上结束。第二句从主调f小调的关系大调降A大调开始,在主调上结束。两句之间形成调性色彩上的对比。第二部分(第335—350小节)也是两句体的重复乐句,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高八度重复,高声部音乐材料与主要主题相同,低声部辅以分解和弦式的伴奏。第三部分(第351—371小节)是一个统一的、规模庞大的和声的终止式,由6句的结束终止(第351-362小节)和9小节(第363-371小节)的结束和弦构成。在9小节的结束和弦中,f小调主和弦以连续的琶音形式从高音区下降到低音区,最后以三个强有力的柱式主和弦结束了整个乐章。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成熟时期风格的典型代表,它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这部作品以宏伟的规模、磅礴的气势著称,几百年来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真挚热爱。本文仅从音乐材料与形式结构两方面对《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其音乐本体的分析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