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高校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新思路

2013-07-13范超辉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大众文艺 2013年24期
关键词:艺术类校企办学

范超辉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的持续升温,原有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再加上部分综合性院校新增设了艺术类专业,导致艺术类毕业生供需失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很多专业出现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艺术类高校在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特色,原有非艺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被艺术类专业高校借鉴,经创新后加以运用,衍生出艺术类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思路。

一、艺术类高校办学模式现状

现今艺术类专业或高校办学仍沿用综合性院系的办学模式,采用在校内完成两年或三年的专业理论课教学,利用假期或最后一学年参加社会实践。在专业理论学习期间,相关课程实践时间有限,再加上实践设备短缺,设备供给不足,导致训练松散不够系统,教学成果的展示主要是通过期中或期末的考试和专业汇报,这种训练方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专业训练效果。随着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凸显其弊端,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大部分毕业生无法就业。

二、艺术类高校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卓越传媒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通过企业获取最新的社会信息,那就是当前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该专业未来发展动向,实时的修订教学大纲,转变培养方向,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通过企业对市场高灵敏度的信息反馈,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并且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化对专业的热情,再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可以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成为市场的生力军。

2.有利于专业建设和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通过校企深层次的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和研究新课程、新专业,鼓励在校教师编制专业教材,指导并参与学生的专业创作,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使人才培养更具职业性、延续性、实用性。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和创新,让专业建设更加完备,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从而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专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3.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和提高企业回馈社会能力

对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师资源,让高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科研或开发,提高企业团队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养和企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企业享有优先选拔人才的权利,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人才,保障企业人才资源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回馈社会是企业的职责所在,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减少社会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扶植和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从而营造社会和谐。

三、艺术类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方式

1.高校将合作企业请进来模式

将合作企业请进来模式分两种:一种是在校内创办名人专家讲坛,如将新闻媒体的资深专家、学者或专业化的演艺公司创作团队请进名人讲坛,开展面对面的交流,解答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遇到的困惑,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创作,同时将目前艺术类专业最前沿的信息和专业发展方向与同学们分享。由于专家讲座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并且针对性不强,学生从中获取的信息量有限,并且很多艺术类院校采取此种方式动机是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专业讲座的效果不明显。第二种方式艺术类专业很少采用,但是专业训练效果明显,前提是艺术类院校要提供实训所要求的专业设备和场所,艺术类院校根据理论课程进度,分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实训,由合作企业调派专业技术团队,根据目前社会对传媒人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实训计划,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并且在实训过程中很好的检验前一阶段教学,找出不足和差距,及时的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高校将学生送到合作企业模式

该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其它非艺术类高职院校有成功案例,鉴于艺术类高校有其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其独特性。合作企业具备各种更专业的实训场所和设备,参加实训人员由专业教师带队,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书,按专业方向进入实训场所训练,企业派专业技术团队负责指导,进行全实景的现场模拟,让同学提前感受工作状态。在实训过程中,由校企双方相互协商,策划和组织有针对性专业汇报、剧本创作、晚会演出,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有价值的剧本,企业采用并组织实施拍摄,对成功的剧目,由企业运作到其它高校做巡回演出,既锻炼学生的专业又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校企合作运作同类院校学生之间的互访交流

同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很多知名的艺术类高校已经成为常态,由校企联合运作,采用学生互换方式、2+2模式、3+1模式、推选优秀学生攻读研究生等,把学生送到国内、国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交流和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以定期派相关专业的教师互访,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专业建设。

四、校企合作的利益长效机制构建

1.明确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契点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在大的基本框架内可进行多元化的尝试和创新,并鼓励企业参与高校的建设,校企合作将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一个趋势。

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组织机构,企业要想在目前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盈利是企业的生命,科技创新才鞥保障企业发展壮大。因此,高校要吸引企业参与合作,高校必须要寻找一个双方共赢的契点,并且这个契点是可持续的,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的创新,如果这个契点是企业必须的,制约到企业的发展,那么企业会自愿的寻求高校合作。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应以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例来衡量,应该是以培养符合社会所需人才为最终目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应主动的回应合作企业的利益需求,培育校企双方互惠共赢的利益基础,以“利益最大化”为合作准则,寻求并完善校企合作利益长效机制,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作为校企合作的终目标。

2.完善校企合作利益诉求协调机制

要保证校企合作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能满足双方诉求的协调机制,通过协调机制来解决双方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同时要制定严格制度来规范双方的合作行为,努力提高双方利益兼容性。利益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在很多校企合作或企业合作中,利益诉求处理不当,导致合作昙花一现,甚至对簿公堂。一般来说,合作双方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对企业来说,企业希望利用高校的科研团队、科研成果、技术支持、人才等来巩固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些需求是高校必须无所保留的提供;而高校则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利用企业资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提高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场地、专业的实践团队,解决学生的实训、实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专业建设。加强沟通和交流,增进互信也是利益诉求协调机制的重要组成。

五、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关于高校深化体制改革的意见,结合目前艺术类专业办学现状,分析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办学,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一个趋势,本文从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合作模式、利益诉求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寻求符合高校未来发展的办学特点,从而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1]王武林.“三位一体”共建校企合作利益平台.中国电力教育,2008.10(122).

[2]彭新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吉 林 农 业,2011(12).

[3]王振洪.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及构建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4).

[4]何 红.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3).

[5]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教育发展研究, 2008(17).

猜你喜欢

艺术类校企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