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析《大卫·科波菲尔》的童话模式

2013-07-13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吉林132013

大众文艺 2013年24期
关键词:狄更斯大卫童话

赵 倩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吉林吉林 132013)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一直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家,可是在具体的创作中也往往会受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选取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儿童的心灵来认知世界。这近似于“陌生化”的方法甚至成为他创作的一种惯常的手法,国内学者蒋承永﹑郑达华将其归结为“童话模式”。在文本中,笔者将选取他的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作为案例来具体解析这种模式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即由悲到喜的童话结构、天真浪漫无忧的童话叙述视角。籍此,笔者期望找到一种阐释狄更斯创作的新途径。

一、由悲到喜的童话结构

从童话故事的内涵上看,所有的故事主题都是一样的:正义战胜邪恶。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补偿了成年人对现实不满的心理。童话中善恶两种势力斗争的结局一开始就是明确的。所以童话中惯用的童话模式是:由悲到喜的。

狄更斯的小说在谋篇布局上有戏剧化的特点。他在创作上受18世纪小说家菲尔丁和斯摩莱特的影响较深,因此他往往根据自己的文学素材和创作的需求来选择喜剧或悲剧的模式。作者的童年并不快乐,但他对同样经历的人却抱以极大的同情。他的经历和深层情感决定着他在不自觉中进入了童话式的创作境界里——生活中曲折的过程是只是为了突出“喜”和“善”的主题。这种童话模式未来永远是光明的。主人公在危难之中总能适时找到愿意帮助他走上幸福之路的人。故事中,人民天生乐善好施,充满仁爱;哪怕是受苦受难的小角色也将受到庇护,找到幸福生活;即使是邪恶的人也将改邪归正。如大卫经历磨难,最终达到理想,并和心爱的人比翼双飞;密考伯是另一个例子,他有很多可恶之处,还被恶人所利用。最终他改邪归正把希普送进了监狱,挽回了威克菲尔先生的财产和名誉。

英国小说家杰斯特德说“与其说狄更斯是一位小说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神话作家,也许还是最伟大的神话作家”。狄更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儿童情结流露是童年生活使其在深层的精神——心理上成了永远长不大的“精神孩童”,这是他近于儿童的天真的可爱之处。导致他用童话模式去反映现实生活,使他的小说与童话的结构保持了一致,经历了的跌宕起伏之后,充满喜剧色彩的大团圆结局,使小说充满了温馨浪漫的感情色彩。

二、天真浪漫无忧的童话叙述视角

《大卫·科波菲尔》的叙述笔法是建立在主人公的回忆之上的,呈现出了儿童向成人叙述的发展过程。不少孩子在读这本书时都认为这书是孩子写的,“所以十二岁的孩子没有大人的解释也能自己懂”。狄更斯彻底了解儿童们所讲的语言,也懂得不能忽略他们美妙而天真的幻想。他用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述故事,使故事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视角。而作家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由自主地在小说的天真浪漫中融入一点成人的感伤。小说引起的痛苦直接来自小说家对自己少年时代所经受挫折的深刻意识,可小说的智慧、细致的观察、和他对心境缓慢修正的描写,都赋予了作品一种充满自信的活力和一种进步的乐观主义,从而使悲剧的东西发生了变化。他要通过儿童这个特殊的视角,对英国的司法,教育等系列国家机器做出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狄更斯把世上的是非看得泾渭分明,善就是善、恶就是恶,这种简单化的世界观有助于加强他的乐观主义。他主张用“爱”来陶冶净化着思想和心灵,用爱来缓和化解矛盾纠纷,又爱来感化和教育别人。这一思想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体现得很明显。狄更斯本能的战胜一切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为作家的“以德报怨”“以善胜恶”的美好理想。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它不可能像政治家那样通过政治,经济改革达到使儿童过上幸福生活的目的,但他能够倾其全部热情描写儿童的遭遇,在作品中用作家的特权给他们幻化出一个幸福的归宿,使他们最后能够得到人们的帮助而脱离贫困。于是,在历险性的故事中,我们感悟到了成长的艰辛并获取了成长的经验;在充满游戏精神的情节中,我们感受到了自由的魅力与主体的觉醒;在关怀小生灵的童话世界中,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友谊的崇高;在纯真的爱情中,我们打扫了蒙在心灵上的灰尘,守护了心灵的纯洁——就是在童话世界里,我们明白了生活、个人、爱情、友谊、人性、追求、善良、成长……我们知道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守护住了精神的家园。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类必须明白的生存主题。

狄更斯始终认为只要人间有慈爱,宽恕,正义同情就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狄更斯通过大卫科波菲尔中一群儿童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反映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百态。而这种单纯美好的童话模式更好的诠释了作品的内在意蕴,契合了读者的审美心理实现了审美价值。

总之,通过《大卫·科波菲尔》我们可以看到狄更斯小说中存在的童话模式。笔者认为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的密不可分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他用儿童的心里和童话的模式去展现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现实生活。这种模式正是他的小说风格的本质特征之一,作者是让读者同他一样弯身来用孩子的心理观察和感受一切。因此,这可以说是狄更斯对欧洲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一种革新。无论从现实的观点,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狄更斯的作品都不愧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蕴育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注释:

1.蒋承永.郑达华《狄更斯的心理原型与小说的童话模式》.

2.同注1.

3.欧洲哲学发展史》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第67页

4.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版.第332页

5.林致平. 《狄更斯生平及其代表作》台湾五洲出版社,第55页.

6.[英]安德鲁·桑德斯 《牛津简明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79页.

7.朱虹. 狄更斯小说欣赏[M ].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第7页.

[1][法]安德列·莫洛亚.《狄更斯评传》朱延生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英]安德鲁桑德斯. 《牛津简明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

[3]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 台北.富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

[4]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5]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花城出版社, 1981 年版.

[6]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第四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美]古斯塔夫·缪勒《文学的这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8]《欧洲哲学发展史》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9]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版.

[10]郭春林.《远大前程》.女性形象探析.2004年5月 第4卷3期.

[11]严幸智.《现世情怀:狄更斯的宗教观》.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总第104期).

猜你喜欢

狄更斯大卫童话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疯狂星期二
大卫,不可以
大卫,不可以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狄更斯钓鱼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