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七木琴社岭南古琴传承调查的思考

2013-07-13闫香百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24期
关键词:古琴岭南音乐

闫香百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古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地区,自春秋战国时起便已与中原文化接触,但北宋以前,岭南琴坛相对寂寥,比起中原和江南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至南宋末年,宋皇室从临安难逃至冈州,改号祥兴。宋朝皇室的南移也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广东,从此以后,广东琴学昌盛,琴人辈出。宋以后,岭南琴坛逐渐兴盛,明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与文化交流的增多,岭南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至于清代,岭南琴学愈加昌盛,岭南琴派声名渐显。

近几年,国学的复兴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学的价值,古琴作为国学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当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生活压力大,学习古琴确实是有修养身心的作用,使古琴的传承有了更好的空间和市场。

七木琴社成立于2008年,位于广州市小洲村,由广东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南古琴艺术”省级传承人谢东笑创办,是集创作、交流、传承于一体的古琴文化空间。同时,七木琴社得到了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在昌岗东路小学设置了岭南古琴传承基地,由以谢东笑老师主讲的七木琴社老师执教。

一、七木琴社的教学理念

琴社装修的古朴简单,四壁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琴,入门课程开始之初,老师会为学生介绍古琴的历史与意义。减字谱是学生面对的第一项难题,位置、指法、弹法、都浓缩在一个字里,经过历史的发展,通常将减字谱和简谱结合制谱。

每个程度的课程里,都有大量的传统曲目,如《秋风词》、《仙翁操》、《双鹤听泉》、《碧涧流泉》等等。让学生在岭南古琴的历史下、学习它的文化、感受它的旋律,更多、更深入的去学习、了解岭南古琴的传统音乐、传统文化与气息。

同时,为了让岭南古琴文化在飞速进步的时代中生存下来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历史与过去之中,七木琴社推广的重要理念是“生活琴”:把真正的古琴艺术融入到生活当中来。

其一,将很多现代的歌曲、音乐改编成古琴曲弹奏传唱。在小学教学中将课本中的古诗词变成古琴弹唱,与文化课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的学习,而学校的课外活动也给岭南古琴的传习提供了机会,使岭南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延续。

其二,将古琴和中医结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治疗或者音乐养生方面的交流。

“音乐爱心家园”是由谢东笑,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医学博士余瑾,以及星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心理学老师张卓三人,集合各自所长而成的。成立之初,这个组织为了安抚汶川地震的受难者远赴四川,深入灾区做古琴音乐治疗。在面对心理咨询师队伍已有恐惧、厌恶心理的受难群众当中,“音乐爱心家园”借着几首曲子,反倒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谢东笑老师称,所谓音乐治疗,其实就是用音乐和对方沟通。

二、七木琴社的岭南古琴传承方式

1.社会教育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七木琴社面向广大社会,无年龄、职业、条件限制的“随缘”招生。将课程分为三大类,一对一的小课、二到四个人的小组课以及十多人的大课,有钢弦琴和丝弦琴选择。除了传统的从入门班、进阶班、初级班再到中级班、高级版,也有针对大众而举办的养生班。一般情况下,入门班以大课为主,在大课的教学过程中观察每个学生情况,看学生更适合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也会把比较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组成一个进度较快的小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音乐基础,甚至一点都不懂,也没有学过任何乐器,也不识谱。老师主要从弹奏入手,用以曲代工的方法,在弹奏练习曲的过程中逐渐丰富音乐方面的知识。

除了平时上课以外,七木琴社联合海珠区文化馆,经常举办不同内容与形式的古琴讲座或雅集,为学生、家长、老师、也为想要学习古琴却还没有行动的人创造了更多的参与、了解古琴与的机会。

同时,七木琴社从微博、微信等现代化信息平台入手,加强了对琴社课程的宣传,管理却任然是“一切随缘”的方式,随缘而来,缘尽而散。

2.学校教育

广州政府和热心古琴的人士为传承发展岭南古琴、培养岭南古琴后继人才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其中之一就是海珠区文化馆在昌岗东路小学成立的岭南古琴传承基地,由七木琴社的创办人谢东笑老师亲自负责。2010年末起,岭南古琴传习活动就在昌岗东路小学开始实施,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的设备齐全,开创特色办学,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艺术活动丰富,每年还举行一次汇报音乐会。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展开古琴课程,主要以学生主动报名参加为主,老师也会有意识地推荐有古筝基础的学生来参加,大多数为零基础学生。

教学的目的以传承岭南古琴、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为宗旨。谢东笑老师在教学当中,除了让学生弹奏练习曲以外,更重要的是将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编创为古琴弹唱曲,紧密的和学生的文化课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加热爱音乐。同时,谢老师在昌岗东路小学面向学生家长召开古琴讲座,在家长们了解到古琴文化,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学习内容,更加的支持古琴传承活动。但谢老师认为,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还属于探索阶段。

3.音乐治疗

2008年汶川地震,广东省中医要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发起了组织了一个“音乐爱心家园”的支援团队,由谢东笑老师、音乐心理学老师张卓、广东中医大医学博士余瑾老师三人带队,加上一些学生、医生、心里咨询师,义务去汶川帮助人们进行震后心理辅导,当时就将古琴融入了音乐治疗。

在音乐治疗时,先用琴声建立沟通的桥梁,就像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开初会试图建立信任关系一样。“一般,我会选用一些比较中性的曲子进行沟通。”谢东笑称,有时候连最开始的诊断或许也可以摒弃,直接进入聆听的阶段。在聆听的过程中,每个人听到的内容和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对情感的承受力不一,一曲弹罢,谢东笑会询问听者的感受,或作交流,再进行下一曲。“我会选择偏短的曲目,因为我可以在观察到听者的反应后作出适当的即时调整。”谢东笑介绍他的治疗手法。

在音乐治疗方面,以古琴为载体现阶段仍然非常少,理论丰富、实践苍白。而七木琴社就走在这样一条路上。

三、七木琴社古琴教学对岭南古琴传承的启示

古琴需要保护的是“文化”而不是“文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 需要保护的不仅是作为普通乐器的物质遗产,更是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

1.延续岭南古琴文化的社会传承脚步

七木琴社付出于岭南古琴的文化传承,对岭南人的现代生活来说,既有修身养性的作用,也有传承国学的意义。为了保护岭南古琴文化、传承岭南古琴文化,必须具有科学的视野,去把握岭南古琴传承的脉络。

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作为一个族群和个人认同的文化,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系统。国学的复苏让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习琴这些优雅、放松的生活节奏。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必备之才,以传统文化精神为己任,以修身养性为目的,与这个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审美观相契合。

在七木琴社学习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深深的感受到了古琴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琴人纯净的精神信仰。

七木琴社有很多的学生,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的学生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传承岭南古琴文化。也会有更多的琴社和七木琴社一起,一步一步壮大岭南古琴文化的传承队伍,为这一民族瑰宝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加强岭南古琴文化的学校传承力量

除了社会传承以外,岭南古琴应该得到更好的学校传承,其一,对于学校而言,增加了学生课外活动课的选择,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更是因为古琴的教学特点,为传统音乐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教学的目的更是以修身养性为主,和文化课内容相结合的教学特点,让岭南古琴课相比较音乐课堂教学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二,对于岭南古琴文化而言,在学校进行传承教育为古琴传承注入了更加年轻的血液,在小学这个大坏境里,不仅让学生产生了兴趣,也让老师、家长产生了兴趣。促进了岭南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应该有更多的学校、传琴机构行动起来,让更多的孩子去了解古琴这一古老、优雅、充满着历史与文化的艺术;让下一代有意识的是保护、传承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让岭南文化不停的接受新的元素;让我们热爱的岭南古琴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3.利用岭南古琴文化去帮助更多的人

音乐治疗利用不同的音乐旋律,因人而异给予聆听者不同的感觉、安慰。古琴的空弦音沉稳、宽厚,被称为大地之音;泛音空灵轻柔,被称为天之音,按音低沉、有力,被称为人之音。在古琴的世界里,天、地、人融为一体。或高或低的琴音与聆听者建立联系。以人的悲伤、大地的宽广、天空的安慰,给予人们一个积极温暖的情境。

谢老师认为,古琴不过是通过音乐声来唤起了人的自愈功能,在我们的体内引起共振,使我们的身体流通。

七木琴社不断的将古琴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古琴不再是一项空置的“艺术品”,而是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与修行的生活琴。

四、结语

在古代,古琴通常与有识之士相伴,是文人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标志。在古代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科目。岭南古琴作为古琴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各个方面付出努力使它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七木琴社在当代“古琴热”的大环境下,建立了以“生活琴”为理念的传承思想,从社会活动、学校教育、音乐治疗等方面入手,坚定不移的走在岭南古琴传承与保护的道路上,也为岭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更好的素材,亦会有更多的琴社不断的为岭南古琴的传承而努力,更多的学校将岭南古琴加入到课外活动中,更多的琴人会参与到音乐治疗当中来,享受古琴带给我们的快乐生活与修行。

岭南古琴再这样的环境下,必将得到有效的保护、良好的传承和健康的发展。

注释:

1.马凌霜.《乐中自有奇疗效——探究古琴心理治疗》广东科技报,2012年5月5日第四版.

[1]施咏.《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4

[2]《乐中自有奇疗效——探究古琴心理治疗》马凌霜.广东科技报2012年5月5日第四版.

[3]江雅心.《古琴艺术与中国士人审美情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张计.《古琴音乐文化以及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其实》[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朱默涵.《遗存——古琴文化传承之本》[J].乐府新声.2011(2).

猜你喜欢

古琴岭南音乐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音乐
古琴艺术的发展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