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艺术治疗在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干预中的应用——重庆图书馆的探索与实践

2013-07-08王祝康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绘画心理健康儿童

易 红 王祝康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急剧变革对图书馆事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如何在变革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是每一个图书馆面临的严峻挑战。重庆图书馆在做好传统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努力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领域,增加服务辐射能力,主动将城乡弱势群体纳入服务的重要对象,探索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力争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重庆图书馆地处重庆沙坪坝区,该区是历史悠久的长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区,区内有高校19 所、中小学113 所。重庆图书馆周边就聚集了近十所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学校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领域,在关注学生尤其是城市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留守儿童”的概念在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里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其外延越来越大。起初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但随着留守儿童数量趋增,城市留守儿童也不容忽视。城市留守儿童是指户籍所在地为城市,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长期不能在其身边(一般在半年以上),年龄在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城市留守儿童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应运而生的产物。城市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得城市中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加快,单位制的解体迫使大批下岗职工面临外出打工,使得这些家庭的儿童缺乏足够的关爱和多渠道的沟通,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如何让城市留守儿童拥有健康幸福的童年,顺利度过敏感叛逆的青春期,不仅是每一个家庭的义务,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重庆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教育性机构,理应以帮扶弱势群体为己任。重庆图书馆创造性地利用绘画艺术治疗在城市留守儿童中开展心理干预工作,避免他们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绘画艺术治疗是指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治疗心理疾病或矫正行为问题[2]。绘画艺术治疗模式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Margaret Naumburg。她认为,绘画是无意识的窗口,治疗师可以通过解释绘画的象征意义和倾听绘画者自己的解释来进行心理探索和治疗。经过不断发展,绘画治疗扩展出多种形式,包括涂鸦画、自由画、续笔画、九格分割法、风景构成法、团体绘画法、画人测验(D-A-P)、动态“房-树-人”测验(K-H-T-P)、动态家庭画(K-F-D)、动态学校画(K-S-D)等。

1 研究对象与工具

1.1 研究对象

以重庆图书馆周边5 所中小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选取535 名学生,共发放问卷535 份,回收有效问卷495 份(92.5%),其中城市留守儿童187 名(女生86 名,男生101 名),非留守儿童308 名(女生147 名,男生161 名),年龄在7~16 岁之间,平均年龄10.56 ±0.37 岁。

1.2 研究工具

1.2.1 自编城市留守儿童情况调查问卷,了解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家庭情况及行为表现。

1.2.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测验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由日本铃木清等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有很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共有100 道是非题,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 个内容量表和1 个效度量表组成。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 绘画艺术治疗的实施程序

2.1 绘画艺术治疗模式的适应症

绘画心理治疗大师Robin 对绘画艺术治疗的作用机制做了如下概括:人们的思维大多是视觉的,因此通过可视的绘画更有利于认识和解决问题;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者是禁锢的,人们的创伤可能被压抑,用语言无法提取,从而难以治疗。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能够传达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各种信息。同时,绘画艺术本身的符号性和价值中立性,使得患者表达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将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价值观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将早期被压抑的记忆释放出来,缓解不良情绪、解决问题、完善人格[3]。

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绘画艺术治疗的适应症包括:不能说话的患者或不愿说话的患者,例如孤独症、大脑损伤、聋哑;有表达障碍的患者、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团体不适应症、饮食障碍症、创伤性心理疾病。已有的研究证明绘画治疗在处理情绪冲突、创伤、离丧有很好的疗效。目前国内学者采用绘画艺术治疗对情绪障碍者进行临床心理干预,效果明显[4]。绘画艺术治疗还可以促进自我的完善和社会技能的提高。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绘画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自我形象、自我概念、人际交往技能等得到提高[5]。Hammond 对两名有情绪障碍的学生开展绘画治疗,发现绘画治疗在改善他们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方面效果显著,有助于获得持续的社会支持和同伴友谊[6]。儿童的自我资源缺乏,难以组织语言准确表达内心冲突,绘画艺术使得儿童得以借助绘画作品,通过构图、色彩、线条、阴影等形式安全地把语言无法表达或不愿表达的情感经历投射出来,帮助儿童从不良情绪冲突和创伤经历中解脱出来,是维护城市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

2.2 绘画艺术治疗模式的基本要求

绘画艺术治疗是心理学和绘画技术的结合。绘画艺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干预和指导的水平。治疗团队由心理咨询师和美术教师组成,要求心理咨询师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美术教师有指导儿童绘画的经验并且参加过心理咨询师课程培训。为此,重庆图书馆专门邀请邻近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心理系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和现场指导。

2.3 绘画艺术治疗对象的选择

在前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城市留守儿童自愿报名的形式,并和儿童的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重庆图书馆组成了一支有65 名城市留守儿童的绘画创作班,这些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或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自愿接受绘画艺术治疗的心理辅导。根据他们的心理行为问题类型和需求分类开班,共组建4 个班。团体心理治疗大师樊富珉认为心理困惑原因相同的来访者面临相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其分成一组,彼此之间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可以拉近心理距离,迅速建立起良好信任的团队关系[7]。

2.4 绘画艺术治疗的活动方案

本研究参考孟沛欣等学者的研究设定绘画干预方案[8,9],绘画创作班每次干预时间为90~120分钟,每班每周实施2 次干预,干预持续15 周,共实施30 次干预。干预课程分为6 个疗程,每个疗程分别包括涂鸦、人像、场景、感受、团体共同绘画5 个主题的绘画任务,每次完成一个绘画任务。具体绘画任务见表1。

表1 绘画艺术治疗干预任务

2.5 绘画艺术治疗的活动过程

针对干预对象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绘画创作班在开展干预活动前,专门请美术老师简单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本研究的每一次绘画艺术治疗活动设置以下环节:(1)准备绘画材料:孩子首先熟悉绘本工作室准备的绘画材料。(2)明确此次的绘画任务:通过专业指导语和简短的破冰活动,诱导孩子积极开展绘画创作,并将自己的真实感触融入绘画作品中,指导老师自始至终不评价作品创作的质量。(3)协助绘画创作:在孩子的绘画创作中,指导老师可以提供协助,但不能干预孩子的创作意图,协助范围仅限于帮助孩子将色彩或线条按孩子的意愿组合成有意义的画面。(4)作品回顾,触及心理困惑:让孩子依次讲述自己的作品及创作意图,鼓励其他孩子进行正面评价,融洽团体氛围。(5)通过倾诉,暴露心理困惑:指导老师即心理治疗师通过作品洞悉孩子的心理困惑,引导孩子倾诉,共情孩子的心理体验,寻找干预切入点。(6)通过探讨,解决心理困惑:指导老师针对孩子呈现问题,分析根源,并鼓励有相似经历的孩子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模式,让孩子在团队的帮助下自我反思,寻求支持,促进问题解决,最终实现心理治愈。在整个干预活动中,指导老师应确保建立积极、安全、真诚、温馨的团队活动氛围,保证团队积极向上的动力,维持孩子的活动兴趣。

3 研究结果

3.1 城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对187 名城市留守儿童和308 名非留守儿童使用自编城市留守儿童情况调查问卷和MHT 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187 名城市留守儿童中,61.3%的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20.5%的留守儿童选择“跟着爸爸妈妈共同去异地生活”,12.4%的留守儿童愿意“父母一个出去一个在家”,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孩子对父母亲情关爱的“如饥似渴”。本研究调查显示近四成的孩子存在心理或行为问题,53.2%的留守儿童感到孤独,37.6%存在焦虑情绪、30.4%存在抑郁症状。有说谎行为的占41%,有旷课行为的占34.3%,有攻击行为的占27.3%,有偷窃行为的占11.5%,有观看色情读物、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占10.9%。在308 名非留守儿童中,心理健康或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1.2%。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从高至低依次为:冲动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孤独倾向。

3.2 城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为指标,对城市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城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和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性别比较(M±SD)

如表2 所示,除了身体症状分量表,城市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项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1),在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分量表上存在比较显著差异(P <0.05),说明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非留守儿童好。并且他们在冲动倾向分量表的得分均高于8分,说明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冲动,这符合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

同时,从表2 可知,不同性别的城市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总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女生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和自责倾向分量表的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但在孤独倾向得分上显著低于男生,可能原因是女生更倾向于通过倾诉等方式寻求外部支持,降低孤独感。

3.3 城市留守儿童接受绘画艺术治疗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为指标,对65 名城市留守儿童接受绘画艺术治疗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城市留守儿童接受绘画艺术治疗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及治疗后性别比较(M±SD)

如表3 所示,经过为期15 周共30 次的绘画艺术治疗的心理干预,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有显著改善,尤其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变化显著。在性别差异比较中发现,男女生在接受绘画艺术治疗后分别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分量表的变化程度上出现较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城市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187 名城市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城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心理行为问题:

第一,害怕孤独、渴望亲情: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在家时间短暂,孩子长期缺少与父母共处的机会。他们强烈地渴望父母的关爱,但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容易引发孤独等心理问题,对其健康人格的成长不利,得不到爱的孩子,成年后也不会付出爱。

第二,难与人处、行为叛逆:研究发现城市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对他人敏感焦虑的人际交往障碍。究其原因,由于城市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内心世界自我封闭,叛逆心理极强,容易冲动,抵触情绪严重,容易和老师、同学以及家庭成员发生对抗矛盾,同时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拒人于千里之外,常表现为“冷漠”、“不礼貌”、“暴躁易怒”、“敏感多疑”、“爱恶作剧”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问题学生”。

第三,性格胆小、容易自责:研究显示,年龄越小,出现恐怖和自责倾向的儿童越多,女孩出现恐怖和自责倾向更大,因此父母长期离家对小学阶段的儿童、对女孩的影响更大。由于父母不在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得不到有效支持帮助,使得他们尤其女生胆子较小。同时,绝大部分城市留守儿童知道父母长期外出工作十分辛苦,希望为父母分忧或取得优异成绩回报父母,因此面对失败时更容易自责。

第四,学习不良、焦虑严重:由于很多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由于种种原因,或管吃不管教,或没有精力能力教育,导致不少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时遇到困难又缺乏有效的求助对象,因此他们有较强的学习焦虑和困难,学习动机普遍偏低,学习成绩较差。

这些城市留守儿童感到孤独自卑,别的孩子拥有完整的家庭幸福,自己却不能享有。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面对别人的欺负或歧视,容易产生退缩或攻击,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他们缺乏家庭的道德教养,对是非善恶缺乏正确判断。他们缺乏爱心和交流,不懂得关心和照顾别人,不知道如何理解和体谅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的社会边缘人。

4.2 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

父母离异、异地就职、外出学习、常年出差、工作繁忙、应酬频繁等各种原因造成我国城市大量涌现留守儿童。国际计划(中国)国家主管詹姆斯·莫瑞认为“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的情况下,正面临着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对城市留守儿童的关爱不仅是唤起社会关注,更应该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主动干预,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世界进行主动的、系统的调适,帮助其健康成长。

本研究通过为期15 周绘画艺术治疗的心理干预活动,精心设计涂鸦、人像、场景、感受、团体共同绘画5 个主题的绘画任务,心理治疗师在每一次干预中分别从作品创作、作品介绍、作品分析、共同探讨等步骤通过合理干预,引导治疗对象自我倾诉、自我审视、自我接纳并逐步学会自我提升。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的结果结合干预对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表明,经过绘画艺术治疗干预后,这些孩子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和社会自我等方面的自我认知更为积极客观,更愿意接纳自己,显著提升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完善自我概念。笔者认为,在绘画艺术治疗干预中,绘画活动是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对艺术主题、选材、构图等方面的自主加工导致干预对象的控制感提升,作品的建构和自我的建构是同步的,绘画者在创造艺术作品的同时也重新创造了自我。

同时,研究发现经过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干预,这些城市留守儿童的社交功能和情绪管理功能都得到较大改善。在团体活动中,他们分享彼此的快乐,分担彼此的困惑,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减轻了孤独感,还促使他们在活动中反思、体验,培养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归属感,最终促进自我成长。

〔1〕林琳.利用博客解决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刘中华.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1):135-140

〔3〕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8):5946-5947

〔4〕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绘画治疗在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依赖杂志,2004,13(2):124-126

〔5〕赵婉黎,刘云艳.绘画疗法-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2):191-194

〔6〕Hammond M S.The benefits of expressive art therapy with socially outcast,potentially violent adolescents[M].MA:Ursuline College,2001

〔7〕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心理学报,2005,37(3):403-412

〔9〕Malchiodi C A.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李晓庆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绘画心理健康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