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加减结合西药治疗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46例体会
2013-07-02陈华振
陈华振
(广东省乐昌市人民医院,广东 乐昌 512200)
逍遥散加减结合西药治疗慢性乙肝(肝郁脾虚证)46例体会
陈华振
(广东省乐昌市人民医院,广东 乐昌 512200)
目的 探讨逍遥散加减结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保肝降酶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逍遥散加减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在临床症状及肝功指标的改善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逍遥散加减结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逍遥散加减;中西医结合;疗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机复杂,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1],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本人近3年来在运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乙肝46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4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91例患者来源于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辨证属于肝郁脾虚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为17~60岁,平均年龄(37.2±10.5)岁,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为19~59岁,平均年龄(36.8± 10.7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均排除发展为肝硬化者,继发肝癌者,并存丙肝者,重症乙型肝炎者,并存糖尿病及其他严重疾患者。
1.2 诊断学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西安会议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制定。中医症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治疗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症候诊断标准,肝郁脾虚证:主症:胁肋胀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时溏时干;次症:恶心嗳气,烦躁易怒,时时太息,神疲懒言,舌质淡,脉弦或弦缓。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肌注干扰素300U,1次/隔日或口服拉米夫定100mg 1次/日,甘利欣胶囊150mg 3次/日,联苯双脂10-15粒3次/粒,齐墩果酸80mg 3次/日,视病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钠1.8g、门冬氨酸钾镁30mL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逍遥散加减(柴胡15g、当归10g、白芍15g、党参15g、黄芪25g、白术15g、茯苓15g、枳实10g、丹参10g、炙甘草6g),加减:肝区疼痛不适明显加用元胡15g、郁金10g;纳差乏力明显者加用焦三仙各15g;头晕多梦者加用酸枣仁10g、远志10g;偏湿热者,加茵陈15g、大黄10g、栀子10g;偏血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加五味子10g;每日一剂,煎液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总疗程为半年。第1个疗程每月抽血检查各项指标进行观察,以后每一疗程抽血一次检查相关指标。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胁肋胀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恶心、大便稀溏或时溏时干)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肝功能的变化。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将疗效综合判断标准分为:显效: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肝脾肿大回缩或稳定不变,且无明显压痛,肝功能恢复正常,HBV复制指标、HbeAg、HbsAg转阴;有效:症状好转,但未完全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压痛,肝功能恢复正常或者下降至峰值1/2以下,HBV复制指标不变或HbeAg、HbsAg一项转阴;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表3。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表2 两组治疗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组别(n)ALT(u/L)AST(u/L)TBIL(μmol/L)治疗组(46) 治疗前237.30±43.65150.63±36.2323.42±5.63治疗后37.42±20.36△35.12±16.25△15.23±5.96△对照组(45)治疗前229.33±41.85148.44±32.2424.01±5.73治疗后45.96±21.02*55.03±17.32*19.89±6.81*
表3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改善情况比较
3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经久不愈,其发病机理是由于HBV的持续存在,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低下及肝组织损伤和微循环障碍等综合因素所致,并互为因果,因而成为难治之病,大多数乙肝可发展成为肝硬化及肝癌,至今国内外尚无有效中西医治疗方案[3]。干扰素、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能抑制病毒复制,但极易复发并容易产生突变耐药,因此探索更适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是我们医患共同的所求。慢性乙型肝炎属于祖国医学“肝着、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4]。关于本病的病因何发病机制,说法颇多,尚无定论,总的病机为“湿热余邪未尽,肝郁脾虚气血虚”。临床研究发现,肝郁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中最主要的中医临床证型。外邪侵袭,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而生百病,应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近年来研究表明,肝郁脾虚证患者绝大多数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尤其表现为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同时亢进,出现双向紊乱[5],其次,肝郁脾虚证患者存在着小肠吸收功能障碍[6],这就是肝郁脾虚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困倦、纳呆、腹胀、便溏等消化吸收代谢紊乱症状的原因。
实验在治疗组病例中正规医药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逍遥散加减方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为解决单独运用西药治疗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提高疗效。实验结果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本逍遥散加减方为肝郁脾虚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疫毒侵袭,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有胁痛,腹胀等症状。“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党参、黄芪益气扶正,共御疫毒,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加用枳实、丹参行气活血止痛共解久病留瘀之患,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确为治疗乙肝(肝郁脾虚证)一良方。现代医学药理学认为,柴胡有抗肝损伤、降酶的作用;白芍柔肝保肝降酶;当归、丹参能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改善肝内微循环,增加组织血流灌注;白术、茯苓能够增加白蛋白;黄芪具有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和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T细胞功能,促进周围血细胞诱发干扰素的能力;党参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提高新血糖,增强免疫功能;甘草抗氧化,调节免疫,抑制乙肝病毒活性的作用。故从现代药理学来推论本逍遥散加减方可能具有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
本次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肝酶、提高生活质量、缩短病程,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8.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1):8-18.
[3] 刘彦晶,张景洲,邓厚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24-325.
[4] 李卫红.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治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 31(7):74-75.
[5] 李家邦,李勇华.肝郁脾虚证患者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特征[J].湖南医学报,1985,10(1):63-65.
[6] 金益强,刘瑝英,李学文.例肝郁脾虚证患者小肠吸收功能障碍的分析[J].湖南医学院学报1985,10(1):38-39.
R512.6+2
B
1671-8194(2013)28-0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