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钢板与动力髋螺钉置入治疗转子部骨折的临床对比分析
2013-07-02李晓华
李晓华
(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湖南 怀化 419400)
解剖钢板与动力髋螺钉置入治疗转子部骨折的临床对比分析
李晓华
(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湖南 怀化 419400)
目的 对比解剖钢板与动力髋螺钉置入治疗转子部骨折的疗效,以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7年8月至2012年7月我院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A组患者接受动力髋螺钉置入治疗,B组接受解剖钢板置入治疗。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性。结果 与A组对比发现,B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短,髋关节Harris评分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钢板在股骨转子部骨折的治疗中疗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促进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转子部骨折;临床疗效
转子部骨折常见于老年患者,多为粉碎性骨折,骨折端不稳定,保守治疗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复位效果,且并发症多,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目前临床常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固定效果[1]。我院对比了解剖钢板与动力髋螺钉置入治疗转子部骨折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至2012年7月我院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并经X线摄片检查确诊。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机能异常、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病理性骨质疏松、精神疾病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组患者42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12±4.57)岁;体质量53~80kg,平均体质量(62.46±5.03)kg;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4例;受伤原因包括车祸伤23例、高处坠落伤5例、摔倒伤12例、击打伤2例。
B组患者43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3.54±4.33)岁;体质量51~82kg,平均体质量(62.75±5.12)kg;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3例;受伤原因包括车祸伤25例、高处坠落伤4例、摔倒伤13例、击打伤1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性别、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阻滞麻醉状态下接受手术。A组患者采用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取仰卧位,伤侧臀部垫高,于股骨外侧取纵行切口,根据股骨颈干角选择股骨外侧骨皮质进针处,C臂机下定位导针,置入螺钉进行固定[2]。
B组患者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取仰卧位,伤侧臀部垫高,于股骨外侧取纵行切口,对切口处髋关节囊进行减压,观察股骨头复位情况。C臂机下检查骨折块的位置关系,并在C臂机引导下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块,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尽量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复位满意后放置解剖钢板,钢板头端覆盖大转子,使用骨圆针固定,钢板尾端与骨干贴附,颈干角保持130°。再次在C臂机下观察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电钻预置钉道,拧入3枚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股骨头、颈部。以皮质骨螺钉固定骨折远端[3]。
所有患者术毕均放置引流,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性。
1.3 评价指标
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疼痛、畸形、功能和关节活动度等4个维度,满分为100分。Harris评分90~100分者为优;80~89分者为良;70~79分者为中;70分以下者为差[4]。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比较
与A组对比发现,B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短,髋关节Harris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比较()
注:与A组比较,*P<0.05
?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与A组对比发现,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解剖钢板与动力髋螺钉两种内固定方式均属于髓外偏心性固定,具有张力带作用特点,对外侧皮质粉碎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作用。动力髋螺钉曾作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静力性加压和动力性加压双重功能,颈干角相对稳定,对Evans分型Ⅰ、Ⅱ型稳定型骨折、Ⅲ、Ⅳ型不稳定型骨折均适用。但对反转子间Ⅴ型骨折、内侧骨质严重粉碎者不适用。严重骨质疏松者易发生髋螺钉松动等并发症[5]。
解剖钢板的适应证较之动力髋螺钉更加广泛,对Ⅴ型不稳定型骨折也适用。解剖钢板具有双向加压效果,3枚松质骨拉力螺钉从不同角度穿入固定,拉力强、抗旋转性高、稳定性好。在钢板的支持和牵制下螺钉不易松动、断裂。解剖钢板可牢固固定股骨小转子,保持内侧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效防止髋内翻的发生。松质骨拉力螺钉较小,对股骨头局部血供破坏较少,从而降低了股骨头坏死的风险[6]。
本研究结果表明:解剖钢板在股骨转子部骨折的治疗中疗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促进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1] 王军.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河北医药,2012,34(9):1335-1337.
[2] 李健,张振山,赵洪普,等.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5):6627-6631.
[3] 张学东,张亚奎,于振山,等.DHS、DCS和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4):631-632.
[4] 窦永峰,孟涛,王志刚,等.锁定加压接骨板与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07例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14(26):4889-4893.
[5] 盂朋,黄相杰,焦明航.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科治疗策略研究[J].疑难病杂志,2011,10(1):637-640.
[6] 胡家美,段宜强,刘日光.解剖钢板与动力髋螺钉置入治疗转子部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0): 5875-5880.
R683.42
B
1671-8194(2013)28-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