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介入放射学学科发展与规范化历程

2013-06-28徐克钟红珊陈路锋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放射学学科专业

徐克 钟红珊 陈路锋

介入放射学是影像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始终伴随着关于学科性质、范畴、地位,以及相关人员资质等许多方面的各种讨论与纷争、甚至质疑,这也是新兴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的历程。然而,无可争辩的是:介入放射学的出现,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除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外的第三种治疗手段,即微创介入治疗,并使得临床诊疗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目前,技术水平已与国际接轨,在某些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何使介入放射学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疾病的诊治,是大多数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而学科的规范化发展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

介入放射学学科的产生

介入放射学是在放射诊断学中的血管造影诊断工作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53 年Seldinger 首创了经皮动脉穿刺、导丝引导下动脉插管的造影技术,该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并且无需缝合血管,完全替代了以往血管造影需外科手术切开暴露血管的方法,使得血管穿刺这种简便且安全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为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此后,随着血管造影诊断的快速发展,放射学专家开始思考如何在血管造影的同时利用导管对血管病变进行治疗。1963 年6 月Dotter 医生首次在学术会议上报道了应用导管进行活检术、血管内膜切除术等治疗性操作的设想,并于次年首次采用同轴导管技术为1 例股浅动脉狭窄的妇女成功进行了血管成形术,这标志着介入放射学的诞生,Dotter 教授也因此被誉为介入放射学之父,并获得1978 年诺贝尔奖提名。

“介入放射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胃肠放射学家Margulis[1]于1967 年提出的。当时,在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疾病治疗技术的报道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Margulis 认为一个新的亚专业正在形成。1967 年3 月,他在American Journal of Radiology 上发表的述评“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a new subspecialty”中提出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即在透视引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操作技术。然而这一新概念并不为其他学科的医生所熟知。直至1976 年,Wallace 在Cancer 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即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微创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与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性质的学科。此后介入放射学这一概念和(或)定义才被医学界广泛认可并沿用至今。

随着介入放射学事业的不断进步,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人员队伍也不断壮大,从业人员越来越专业,相关学会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美国早在1973 年就成立了心血管放射学会(Society of Cadiovascular Radiology,SCR),1983 更名为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The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CVIR),2002 年又更名为介入放射学会(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同年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age of Radiology,ACR)将介入放射学设为亚专业。

目前国际上已公认介入放射学已经成为放射学的一个独立亚专业或一门独立的放射学专业。随着介入放射学专业学科的不断发展,其所进行诊断治疗的疾病范围几乎已经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2010 年,42 个国家和地区的介入放射学专业的学会组织,共同发布了全球介入放射学专业学科范畴的联合声明[2]。提出了介入放射学的学科范畴和定义,以及学科发展的相关内容等。声明中提出的介入放射学核心临床内容为侵入性心脏影像外的侵入性影像诊断和影像引导下的微创治疗,以及相关的患者评估和临床处理。该联合声明的提出也说明国际同行已经广泛认可介入放射学成为了一门学科。

介入放射学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介人放射学工作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原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林贵教授于1974 年开始开展原发性肝癌的选择性动脉造影研究,以及其他器官的选择性动脉造影研究,并于1979 年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发表了论文“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3],提出除了诊断外,还应运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对肝癌进行治疗的研究。之后,于1981 发表了有关肝、肾动脉栓塞术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4],代表了我国介入放射学专业的诞生。1981 年,荣独山、贺能树与吴恩惠教授分别以“手术放射学”、“介入性放射学”的称谓,以综述形式系统地介绍了介入放射学的相关知识和进展[5]。为了进一步推广介入放射学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我国另一位最早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专家刘子江教授受卫生部委托,于1982 年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举办了首届卫生部介入放射学学习班,为我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介入放射学工作者。之后,国内关于肿瘤性疾病、血管性疾病及非血管性疾病的介入诊治报道逐渐增多,介入放射学工作者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

1986 年全国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在山东潍坊召开了“首届全国介入性放射学学术会议”,开始了全国性的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1990 年又在浙江杭州召开了“第二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在本届会议上首次成立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学术组织,即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Chines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CSIR),林贵教授任组长,刘子江教授、戴汝平教授任副组长。1991 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地方介入学组,而后全国各地也逐渐成立了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领导下的介入放射学地方性学术组织。

在学术刊物方面,从介入放射学诊疗技术引入我国并开始应用于临床以后,我国介入放射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放射学专业刊物发表,1992 年林贵教授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全国性的专门报道介入放射学论文的《介入放射学杂志》,之后又陆续有《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等纸质版杂志。最近,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电子期刊《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创刊,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介入放射学界的发展。

除了广大介入放射学先驱们的不懈努力外,国家相关行政部门也在一些介入放射学权威专家的呼吁下,对中国介入放射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支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一直沿用前苏联的医疗卫生体系,习惯上将医院的临床学科分为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即直接治疗与管理患者的临床学科被称为临床科室,只从事疾病诊断的相关临床学科被称为医技科室。然而,在放射学中出现了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介入放射学亚学科后,放射科的工作范畴已由原来单纯的诊断变为了诊治兼备的临床工作,并且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1990 年原国家卫生部颁发了文件《关于把一部分有条件开展介入放射学的科室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卫医司发90 号27 号文),专门提出将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虽然欧美国家在医学学科上只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划分,临床诊断工作本来就是临床学科,但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情况下却依然习惯性地称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并且要求将是否设置介入放射专业列为获评“三甲医院”的必需条件,这从根本上改变并提高了放射学科在临床医疗领域的作用与地位。1996 年11 月,在原国家科委、原国家卫生部、原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刘玉清院士的直接组织下,在深圳成功地召开了“中国介入医学发展战略及学术研讨会”,会上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继内科治疗、外科治疗的第三大治疗学科,称之为介入医学(interventional medicine)[6]。同时,为了推动我国介入放射学的科研发展,1997年在刘玉清院士的积极协调下原国家科委和原国家卫生部联合将若干项介入放射学方面的科研课题增补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彰显了我国将大力发展介入放射学事业的战略思想和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支庞大的从事介入放射学事业的专业人员队伍。据徐克、苏洪英等代表介入学组在2008 年进行的我国部分医疗机构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介入放射学医师4000~5000 名,大部分具有本科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约41%,医护人员中主治医师以上医生占约25%(人员具体情况见图1~3),2007 年全年284 家医院完成介入手术205 492 例次,平均724 例次/家,介入诊疗技术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全身各系统:神经、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骨骼肌肉等系统,以及妇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介入诊疗设备数量和档次已达国际水平,约87%的单位拥有1 台以上的DSA 仪(我国医院介入放射学科拥有DSA仪数量情况见图4)。我国介入放射学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1999 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 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973”、“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数目逐年增多(图5)。

图1 介入放射学从业人员学历构成(919 份有效数据) 图2 介入放射学从业人员职称及类别构成 图3 介入放射学从业人员年龄构成(928 份有效数据)

图4 2007 年我国医院介入放射学科拥有DSA 仪的数量情况

图5 我国介入放射学人员近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量情况

30 多年来,介入放射学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讨论、纷争与质疑。由于介入放射学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属于新兴学科,学科建设与临床医疗、人员管理方面在过去的30 多年中尚属于发展阶段,因此存在有介入治疗指征把握不当、某些医院与人员资质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使介入放射学在我国健康发展,应当大力做好学科发展与管理的规范化,我国已经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要推进介入放射学学科的有关学术组织、学科体系建设,引导学科不断发展。1990 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性的介入放射学学术组织——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而后全国陆续成立了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的地方性介入学组或介入医学会。随着介入放射学学科内容的不断拓展,其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也逐渐出现了介入放射学自己的亚专业(如按疾病的系统器官划分为: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与其他范畴较大的学科,如外科学、内科学等在中华医学会下设多个亚专业分会(如同时有内科学分会、消化疾病分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相比,放射学只有一个分会、介入放射学仅作为其下设的10 个学组之一,显然已经难以胜任相应的专业学术工作。因此,应积极协调成立介入放射学分会,以引导学科进一步发展。在学术刊物方面,我国介入放射学方面的专业学术期刊仅有《介入放射学》、《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等少数几本专业刊物,最近创办了《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将来还应继续增加,以促进介入放射学学术发展。在教育体系中,要推进介入放射学体系建设。目前,介入放射学在我国的医学教育或学位体系学科目录、医学教育课程中并没有单独的学科设置,而是一直作为放射学或者医学影像学的组成部分。各学科的专业化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他临床学科的亚学科也越分越细,有的甚至演变为单独的学科。例如,较为古老的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已独立于内科学之外,源于放射学的肿瘤放射治疗学现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介入放射学与传统的放射诊断学工作的性质已完全不同,且学科范畴越来越扩大。全球介入放射学专业学科范畴的联合声明也表明,国际上已经公认“介入放射学”成为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是放射学的一个独立亚专业或一门独立的放射学专业,但是学科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推进工作尚未完成。只有当介入放射学专业的学科体系不断发展成较为系统的各亚专业时,介入放射学才能真正成为与内、外科并列的第三大学科。

其次,应该积极推进介入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目前,我国介入放射学医师队伍的临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各地水平不均衡,有些单位或医生出于经济利益等原因,盲目随意地开展一些极不规范的介入诊疗工作,从而造成一些不应有的严重并发症的增加,并且使临床疗效下降,影响了介入治疗的临床声誉和学科发展[7]。因此,应根据目前介入放射学的大样本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结果,积极建立我国的介入放射学相关的诊疗指南或规范性文件。近些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已经陆续发布了布加综合征、肝硬化门脉高压消化道大出血的TIPS 治疗、DVT 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TACE 治疗、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颈动脉狭窄等介入放射学的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将来应进一步根据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及时加以制订或更新。

第三,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和临床医疗机构的管理。介入放射学起源于放射诊断学,初期的从业医生绝大部分也是出身于放射科医师。随着介入放射学学科的不断成熟,介入放射学与放射诊断学的临床工作模式已完全不同,介入放射学医师应该专门从事介入诊疗工作,加强对患者的临床处理能力。因此,应大力推进介入放射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了使介入放射学医师更好地把握介入诊疗的临床指征,提高围手术期的临床处理能力,观察介入治疗疗效与随访,在医疗机构中必须建立专门的介入放射学门诊和病房[8],并对科室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科室人才培养,这些均十分重要并且必要。为了促进我国介入诊疗临床工作的规范管理,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的积极倡导下,原国家卫生部于2012 年7 月印发了《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和《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以上3 个规范化文件对我国开展介入放射学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资质、技术管理及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9]。2013 年4 月公布了第一批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名单。

第四,要加强介入放射学科学研究。目前,我国介入放射学的临床技术水平已经基本与国际保持一致,但相关的科学研究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不断进步的原动力。目前,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和科研课题逐年增加,但既往我国介入放射学界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应加强对基础研究和临床大样本循证医学的重视和投入,缩小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差距,使介入放射学成为一个永葆活力的临床学科。

展 望

介入放射学是临床医学中最为年轻的一门学科,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它的出现使得许多疾病的治疗模式发生了革新性的变化。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已经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许多人对其还较为陌生,在学科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争议。作为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应该努力向全社会积极推广介入放射学的相关知识,取得相关学科人员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积极推进学科的科学研究、规范化管理及健康发展,造福于广大患者,使之真正成为继内科、外科之外的第三大临床学科。

1 Margulis AR.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a new subspecialty(Editorial).AJR Am J Roentgenol,1967;99:761-762.

2 Kaufman JA,Reekers JA,Burnes JP,et al. Global statement defining interventioal radiology.J Vasc Interv Radiol,2010,21(8):1147-1149.

3 林贵,顾瑨,韩莘野,等. 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 中华放射学杂志,1979,13 (3):129-132.

4 林贵,顾正明,徐从德,等. 实验性肝肾动脉栓塞及其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1981,15(4):241-243.

5 贺能树,吴恩惠. 介入性放射学.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1,(1):1-7.

6 张金山.中国介入医学发展战略及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06):66.

7 武乐斌,刘作勤.建立规范化介入治疗新秩序.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1(1):52.

8 苏洪英,徐克. 介入病房对介入放射学学科发展影响的研究.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5)357-358.

9 徐克.卫生部《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解读.放射学实践,2012,27(12):1288-1292.

猜你喜欢

放射学学科专业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学科新书导览】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1年总目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