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与思考
2013-06-22魏晓明
■魏晓明
党的十八大从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战略全局出发,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要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基本职能之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合肥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幸福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基本要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保障社会公平为前提。均等化并不是强调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间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二是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充公共服务的内容和领域,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人民群众逐步获得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
综合考虑合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现阶段合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可界定为两大类:一是基础服务类,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二是基本保障类,包括生活保障(含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合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初步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四个城乡全覆盖”。
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基本方针,建立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和一体化,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区范围内城乡低保一体化,初步建立起与合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12年,全市每千人口床位5.2张、卫生技术人员5.7人、执业医生数(含执业助理医师)2.2人、注册护士数2.7人。健康指数明显提升,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7.6岁,孕产妇死亡率8.7/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8‰以内。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进教育均等化,取消城区普通高中择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学前教育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推进教育公平化,在全国第一个全面开放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实现“五个百分之百”,即: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同城待遇、百分之百与本市户籍考生同等标准录取省市示范高中、百分之百录取到合肥市高中阶段学校就读。
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两馆一站一屋”(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阵地建设更加巩固,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70%的农村建制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基本就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载体,加速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促进政策、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就业救助等体系,实现由劳务输出地向劳务输入地的历史性转变。“十一五”以来,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2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基本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市区95%的户籍人口和85%的常住人口拥有产权住房,人均住房面积从2005年的22.7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36.7平方米。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挑战
依赖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难度日益增大。“十一五”以来,合肥经济总量年均保持17%以上高速增长,一方面政府财力增强,持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政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心理预期日益加大,希望“服务项目只增不减、服务范围只扩不缩、服务标准只升不降”。但随着土地、能源、资本、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供给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商务成本不断上升,经济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高增长的难度日益加大,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压力也日益加大。
基本公共服务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套同步推进的压力日益增大。“十一五”以来,合肥加大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建成了华东地区硬件设施最先进的滨湖医院,高标准新建了师范附小、四十六中、合肥一中和合肥八中等学校,但高水平的医生、教师和经营管理团队的引进和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难以与硬件设施建设实现同步配套。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实现教育均衡化、全民化、信息化和优质化。一是尽快建立完善“异校同标”城乡公共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城乡公共教育基本投入均等化;二是加快推进“统配保用”的城乡学校设施设备建设,实现城乡学校设施装备均等化;三是加快构建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均等化;四是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的城乡学前教育体系。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是率先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二是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一体化;三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人口计生服务系统。重点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科医生培养、药品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建设等六大工程。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均等化。一是实施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全覆盖计划,推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城乡均等化;二是推动城乡文化体育人力资源向基层流动,实现城乡文化体育人力资源配置均等化;三是探索惠及城乡的文化体育服务新模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均等化。重点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传播体系建设、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全民健身苑和农民体育健身等六大工程。
推进基本生活保障均等化。一是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形成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体系;二是率先实现城乡生活保障标准一体化,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三是率先实现城乡社会福利均等化,不断完善老人优待、优抚安置、孤儿养育等社会福利制度。重点实施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金保工程”、低收入家庭认定体系、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网络、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体系等六大建设工程。
推进基本住房保障均等化。进一步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实现住有所居。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信息化管理等四大工程。
推进基本就业保障均等化。完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和技能培训制度,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一是率先建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全覆盖,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交流,打造区域性人力资源中心;二是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多渠道开发岗位,形成帮助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快缩小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待遇差距,推动城镇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基本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转尽转;四是率先实现城乡职业培训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评价体系。重点实施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创业基础平台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蓝领人才培养、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和预警、仲裁院实体化等六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