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领导风格是如何炼成的?
2013-04-04曹任何
■曹任何
从十八大到今年全国“两会”以来,新一届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和李克强,展现了耳目一新的领导风格,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领导力,究其本质而言,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或从宽泛的政治角度说就是民众,所能施加的影响力,它只能在双方的互动沟通中才能实现,是一种双向作用的结果。领导风格,就是领导者在与被领导者互动沟通过程中,施加影响力的总体性特征。习李这种新型的领导风格,可以称之为“平民领导风格”,它的形成与中国当前发生的政治转型密切相关。
平民领导风
一部人类领导风格变迁的历史,就是一部领导人适应时代变迁要求,为最大限度赢取民众支持、提升领导力,而不断形成新的领导特征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封建文化传统影响久远的国家,往往习惯性地通过神化领袖、把领导人和普通人割裂开来,以加强政治权威、提升领导力。根据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的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平民化政治发展转变。这一转变,正是平民领导风格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解放思想和打破禁区一直是这个时期的社会主流。一些禁忌相继被破除。尤其是在学术界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社会上通过各种形式展开的,对大搞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做法的揭露和批判,彻底破除了笼罩在领袖身上的神圣光环。
人们认识到,领导者是人,不是“神”;领导者不仅要过世俗生活,而且也会犯错误。既然领导者不是神而是人,其言行就不是绝对的、完美的,对其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就成为制度安排时的一种必然选择。社会成员对领导者看法上的这种转变,意义是深远的。对这种意义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如何看待领导者及制度如何安排上,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唤醒了民众长期被压抑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加深了人们对自己判断力和能力的确信。
当民众突然意识到领导者失去了神圣的意义,发现了领导者也是人,政治以及决策过程也自然失去了神秘性,人们在解嘲过去幼稚的同时,最渴望的是实现自身的价值。民主观念与封建观念的最大区别恰恰在于,民主政治被看作是普通人的政治,而不是“圣贤”政治。领导者是人不是神的转变,奠定了平民领导风格的心理基础。
从制度层面来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对领导人的神化,与欧洲中世纪神化王权的方式不同,它是通过将个人的某些禀赋神化来建立权威的。这种权威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个人魅力型”权威相类似,属于一种人格化权威,民众对这种权威的信仰和服从也完全是个人化的,是一种典型的个人崇拜。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民众对领袖个人的忠诚关系上,而不是一种制度安排上。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认为,彻底摆脱人格化的权威影响,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从人格化权威向制度化权威的转变,也就是从人治走向法治。
领导者的魅力,首先在于能否满足民众对平民化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这些改革对促进由人格化权威向制度化权威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转变奠定了平民领导风格的制度基础。
从领导行为来看,传统的作法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解释、功能和神化领导者个人来树立权威,为其建立合法性基础。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与平民化生活的日益相融。而平民化所引起的人们消费欲求的增长,以及功利意识、个人意识的增强,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人们对实用、实效和实际利益的看重,也改变着对领导者的评判标准。
领导者的魅力,已不仅仅在于提供一种主义、一种感召和一种理想,而是首先在于能否满足民众对平民化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这一转变奠定了平民领导风格的利益基础。
平民化领导四要素
领导力的强弱高低,既取决于领导者所施加于被领导者的影响力,更取决于被领导者对于领导者所施加的影响力,因为被领导者对于领导者的服从与追随,是领导力和权力得以实际高效运作的根本所在。
为了最大限度获取被领导者的支持,领导者必须最大限度地赢取被领导者的忠诚、认可以及服从和追随。因此,平民化领导风格的主体虽然是领导者,但却是顺应作为被领导者中的大多数人,亦即平民、普通民众的需要而产生的,它要求领导者最好能是平民出身(但不是必须),其行为方式必须是亲民,为平民所能接受的,最好是喜闻乐见的。
最好是平民家庭出身。民主具有世俗和平民化的政治特征,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如果领导者出身平民家庭,将十分有利于其赢得民众的支持。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平民家庭出身,对于其获得大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诸多国家大选中胜出的领导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出身普通家庭。相当多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普通家庭出身,很自然地拉近了其与群众的距离,成为党的宗旨最鲜活有力的注解,也为我们在国际舞台增加不少得分。
语言朴实贴近大众。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现任国务卿克里曾在与小布什的竞争中败北,其中很重要一个失分项目是,他的语言表述过于严谨、复杂、空洞,与美国普通民众的日常语言相去甚远。一次辩论比赛中,甚至有人当面要求克里,用简单的语言再说一遍刚才说的话,因为听不懂。而小布什简单甚至不时带有语法瑕疵的表述,为他赢得很多中下层社会民众的支持,而这些人一般都是倾向于支持民主党的。
习近平、李克强等新一任中国领导人,在作报告、接受采访、视察的时候,甚至能把严肃的政治话题用非常口语化的方式表达。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美国克莱蒙顿研究所研究员林长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觉得习总书记讲话真有点黄土地的风格,非常坦率,非常让一般老百姓听得很懂。”
生活公开透明告别神秘。告别神圣化,走向透明公开和“普通”。新华社对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的人生和从政经历,以及个人生活情况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披露,通过官方媒体向公众展示国家领导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为中国政坛吹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之风。
无论是习近平的扎实苦干,还是李克强的挑灯夜读,都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慷慨分享,这不仅能给民众带来强烈的感情共鸣,同时也为高层领导人增添了更多的人格魅力,拉近了领导人和民众的距离。
关心大众福利支持弱势群体。领导者要尊重大众的切身利益,切忌用空洞抽象的道德要求,阻碍大众合法正当利益的获取。在施政中平衡好发展与公平的关系,尤其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关心弱势群体,体现出人性化关怀。
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标题是《前进路上要多解民生之忧》,视察时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李克强表态“用改革的最大红利让广大人民受益”,“保基本民生,天大的困难也要做。”尊重和满足大众的利益,领导者才能赢取民心;关心和支持相对弱势群体,领导者才能占领社会公正的道德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