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打造中西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2013-06-22吴建国
■吴建国
(作者系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合肥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必由之路,是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内在要求。
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630亿元,占经济总量的近40%,5年来年均增长12.4%。服务业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点:服务业加速扩张的趋势明显。2012年服务业完成投资236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9.1%。一大批城市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物流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建成落户,服务业已成为投资热点。产业类型更加丰富。已从比较单一的传统商贸业发展成金融、物流、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等各种新业态。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物流、金融、房地产、文化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近60%,传统服务业比重持续下降。现代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动能逐步显现。就业潜力不断释放。2012年,合肥服务业就业人数近220万人,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虽然合肥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不足和挑战,主要体现在:服务业总量相对落后。与中部省会城市比,合肥的城市规模、人口、人均收入虽与武汉、长沙、郑州相当,但服务业增加值分别相差2200亿、900亿和560多亿元;与杭州、南京、福州等周边城市相比,相差2300亿、2200亿和300多亿元。经济结构中三次产业偏低。2012年合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2%,比全国平均水平(44.6%)低5.4个百分点,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后。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企业总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少,知名品牌屈指可数,对外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不高,难以为迅猛发展的第二产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区域竞争压力的挑战加大。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趋缓,启动国内外消费市场的动力不足,企业对外扩张的意愿减弱,势必给合肥的服务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同时,南京、杭州、郑州、武汉等周边区域中心城市纷纷采取举措,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这既给合肥带来动力,也带来争夺资源、竞争加剧的压力。
在分析不利因素的同时,也要看到合肥具备的巨大潜力: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国家多项发展战略平台的叠加,为现代服务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政策优势。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域面积的扩大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快速升级阶段,为现代服务业加速扩张提供了现实市场空间。
加快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方向
在发展思路和目标上: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着力发展与制造业密切关联的生产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争创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品牌,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实现“做大总量、提升层级”的目标,未来五年,实现服务业总量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3%左右,将合肥打造成为中西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形成全国区域性物流、金融、商贸、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中心。
在空间布局上,构建“壮大两核,提升两区,多点突破”的格局:
——壮大两核。以庐阳区长江路沿线和滨湖新区为核心,打造新、老城区两个中央商务区。通过强力改造升级,集聚大批购物、贸易、金融、中介、文化等服务业,把老城区逐步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依托省级政务中心建设,重点发展金融综合服务、会展、文化旅游、商务服务、休闲居住等,努力打造现代化滨湖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提升两区。充分发挥蜀山区、瑶海区域内三大开发区的优势,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产城融合,规划建设一批以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以商贸、教育、医疗、专业服务、家庭服务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功能区,着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两区服务业发展与开发区产业相融合。
——多点突破。立足现有基础,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如东部北部现代物流园区、新桥机场临空产业园、高新区科技创新和动漫示范基地、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华南城商贸物流园、合肥综合保税区、半汤、汤池、三河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区、各城区规划建设的都市产业园等,形成现代服务业的多点支撑。
在发展重点方向上: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合肥空港、合肥港、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和综合保税区,加快华南城、宝湾、空港、东城、农产品等现代物流园区和大项目实施,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成为东中部地区物流中心和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做大融资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国际金融后台基地建设,打造连接长三角、辐射中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科技创业及产业化、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询等服务,打造国内外重要的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集聚中心。加快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会展、文化创意、数字传媒等新兴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产业载体经济等创新型经济。加快推进汽车、家电、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培育壮大蜀山国际电子商务园、安徽电子商务园等产业园区,加大力度引进云计算服务、第三方支付等国内百强电子商务企业,努力把合肥打造成呼叫中心之都和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城市。引导支持各类展会做大做强,培育合肥特有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会展品牌,加速融入长三角区域会展城市群,建成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形成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地。积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提升旅游、商贸、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围绕环巢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打造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加快购物、休闲、居住、饮食等设施的升级改造,打造一批特色街区。传统商业的升级改造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分。人们到成都、南京就想到宽窄巷子、夫子庙等地方,这些地方都是利用文化遗存升级改造后,成为集文化、休闲、饮食、观光等为一体的好去处,合肥可利用逍遥津等地方通过规划改造打造合肥新名片。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进一步加强领导。在坚持工业立市的同时,切实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任务提上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加大统筹协调推进力度。取消各种体制障碍,打破垄断,放松管制,降低进入门槛,规范管理,形成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注重规划引领。按照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定位,完善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细化行业发展专项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相互配套、整体推进的规划体系。
实施项目带动。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扎实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把握国际国内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把服务业尤其是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品牌龙头企业。
抓好人才培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社会机构合作,培养一大批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不同层次服务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服务业人才,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政策扶持。在合肥现有四大产业政策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在税收、用地、融资和高端服务业人才引进方面要有新的突破。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
(作者系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