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差,补短板筑牢医药卫生体制大厦
2013-06-22胡浩民
■胡浩民
建国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解决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看病就医”问题。现阶段,按照医改总体部署,我国正在抓紧构建以“四梁八柱”为框架、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大厦”,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制度保障。但是,笔者研究发现,我国现行医药卫生体制还有以下缺陷:一是在发展理念上出现了“偏离”;二是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两大“偏差”;三是体制自身存在三个方面“短板”,必须尽快匡正、纠偏、补短,否则“大厦”将难以稳固。
“重医轻防”的发展理念亟需匡正
上世纪50至70年代,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指引下,公共卫生得到高度重视,尽管“缺医少药”,但疾病防治工作成绩突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改革开放以来,受医疗卫生市场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卫生工作方向开始发生“偏离”,公共卫生领域逐渐不为人关注,“重医轻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愈演愈烈。但从实际绩效看,硬件条件的改善、医疗技术的提高不仅没有带来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反而带来了医疗费用大幅增长、难以控制,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不断出现。1978-2010年32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增长了123倍,年均增长16%,远高于GDP和财政收入增幅。尽管2003年“非典”后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但实际运行效果却不理想,除重大疫情、传染病防控外,公共卫生机构在健康教育、预防保健、慢性病防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如果这一局面不能尽快改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因素造成的疾病谱变化,居民收入和医保基金的增长将永远赶不上医疗费用的增长。
“管办不分”、“以药养医”两大制度偏差必须纠正
第—,“管办不分”带来行政垄断,导致公立医院缺乏效率,民营医院难以成长。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一直处于“管办不分”的状态,卫生部门代表政府既办医院又管医院,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医院的利益代言人,从而导致对公立医院的监管“流于形式”,甚至为其提供行政庇护。“管办不分”带来了以下后果:一是公立医院效率不高。由于缺乏竞争和监管,公立医院主动改进服务、提高效率、控制费用的动力明显不足。二是民营医院发展困难。为维护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卫生部门往往会站在公立医院立场,阻碍民营医院的进入和发展,导致民营医院难以成长。
第二,“以药养医”带来医疗机构逐利,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群众看病负担难以减轻。“以药养医”是我国现行医药卫生体制下的一个“怪胎”,也是一颗“毒瘤”,其形成始于政府为了弥补投入不足而出台的药品加成政策,源于政府责任缺位,再加上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长期扭曲,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得不到体现,使得“以药养医”机制逐渐演变成了逐利机制,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药品和设备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大处方、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等行为难以遏止,不仅加重患者负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更严重的是带来医疗秩序混乱、医务人员行为失当、行业不正之风盛行。可以说,此“毒瘤”不除,我国卫生体制将永远是个不健康的体制。
人才、投入、医保三块“短板”急待补齐
第一,卫生人才不足,全科医生短缺导致“看病难”。据卫生部统计,1978-1988年,我国新增高等医学专科毕业生27万人,新增医生为64万人;到了1998-2010年,新增毕业生279万人,但新增医生却只有41.4万人,供求比为6.7:1。截止2011年底,我国拥有执业医师246.6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1.82人,全球排名仅第80位。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对改善居民健康水平和控制医疗总费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这项制度已在50多个国家实施,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一般在30-60%,业务量占一半以上,而且收入普遍超过专科医生。而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还刚刚起步,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由于缺少全科医生这道“防线”,我国居民有病都往大医院挤,由此加剧了“看病难”。
第二,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负债经营导致“看病贵”。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卫生方面的支出增长较快,但总量和占比仍然不高。2011年我国GDP总量超47万亿,财政总收入超10万亿元,但医疗卫生支出仅为6367亿元(而同期教育支出为 16116亿元),占 GDP的比重为1.35%,占财政收入的6.14%,占卫生总费用(24269亿元)的28.3%,不到教育支出的40%。而且,医疗卫生支出中还有很大一块是卫生部门的“三公”经费和医保支出,能够直接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则更少。政府投入不足迫使医疗机构一方面通过药品、检查搞创收,一方面大举负债,其后果必然增加患者负担,导致“看病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公共筹资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48%,中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8%,我国则只有36%左右。2009年美国、法国、德国卫生支出占GDP比重分别为16.2%、11.7%和11.3%,我国为5%左右。
第三,医保竞争不足、效率低导致对医疗机构监管不力。我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实现了基本医保全覆盖,建起了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但是,由于我国基本医保完全是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很难进入,因此无法形成竞争性的医疗保险体系。其结果是:一方面,广大居民不能“用脚投票”选择保险机构为其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医保管理经办机构由于专业化水平低和缺乏竞争,它既没有监督医疗机构的动力,也没有监督的专业能力。
筑牢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大厦”的对策建议
一国的医药卫生体制一定程度上决定一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筑牢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大厦”意义十分重大。笔者认为,现阶段,必须坚持“匡正发展理念”、“纠正制度偏差”、“补齐体制短板”相结合,稳固我国卫生体制“大厦”根基。
第一,牢固树立“健康管理”理念。基本思路是,以“维护健康、减少疾病、保障公平、控制费用”为目标,加快建立以居民健康评价、公共卫生、全科医生和医疗机构服务评价为核心内容的卫生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卫生工作重点从“重医轻防”回归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上来,把我国的卫生体制由“疾病管理”转到“健康管理”的轨道上来。
第二,坚决纠正两大制度“偏差”。首先要推进“管办分开”,打破垄断,促进各类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总的思路是,把政府“办医”职能从卫生部门分离出来,近期可将公立医院管理权移交给财政部门,未来条件成熟可成立专门的医院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让卫生部门成为真正的行业监管部门,实现由“办医院、管医院”向“管卫生行业、管医疗行为”的回归。通过“管办分开”,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其次要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彻底消除医疗机构逐利动机,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这其中有三项重点任务:一要建立稳定长效的补偿机制,保障公立医院正常运转;二要下决心打破价格管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以公益性为核心、以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第三,加快补齐三大体制“短板”。一要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在加强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近期重点应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改革服务模式和执业方式,建立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发挥好“守门人”作用,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减轻城市大医院压力。二要加大卫生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比照教育支出标准,大幅度提高医疗卫生支出比重,重点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培养、医务人员待遇、基本医疗保障和卫生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同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特色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三要加快建立竞争性医保体系。去年我国开始引入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今后,可以进一步开拓思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探索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基本医保业务,利用商业保险机构专业化优势,通过有序竞争,提高医保基金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医保”对“医疗”的监督调控作用。
笔者相信,只有牢固树立健康管理的理念,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大厦”才不会偏离方向;只有坚决纠正管办不分、以药养医两大制度偏差,“大厦”才不会倾斜;只有尽快补齐人才、投入、医保三块“短板”,“大厦”才能够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