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hs-CRP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2013-06-14王发胜叶德祥杨明刚
王发胜,叶德祥,杨明刚
(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淮安223000)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危重急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特点。研究证实,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不仅是AIS发生的预测因子,而且与AIS的病情及预后有关[1,2],但由于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差,故 hs-CRP单独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流行病学数据表明[3],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预测脑梗死发生和判断其预后的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检测AI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探讨hs-CRP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对判断AIS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5月我院住院的AIS患者264例(AIS组),男174例、女90例,年龄(64.5±5.3)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并经颅脑 CT或 MRI证实为 AIS。患者既往无卒中史,未行溶栓治疗。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33例,糖尿病67例,高脂血症133例,有吸烟史86例。对照组为同期在血管外科、眼科及耳鼻喉科住院的患者230例,其性别、年龄与AIS组匹配。两组均排除各种急慢性炎症、肿瘤、心肝肾功能衰竭及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1.2 方法
1.2.1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患者入院3 d内采用美国ATL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双功能扫描(探头频率7.5 MHz)。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约45°,二维超声常规显示颈总动脉起始部、主干、分叉部,观察血管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管腔有无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判断标准:内膜中层不均匀性、不连续性增厚,并凸入管腔,边界清晰,其厚度是邻近部位内膜中层厚度的1.5倍;或血管腔某处出现彩色血流缺损,缺损处面积≥10 mm2。根据斑块形态及超声特征综合分析,判断有无斑块、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斑块与周围组织比较呈强回声,且斑块表面光滑;不稳定性斑块:斑块呈低回声和不规则回声暗区,表面不光滑,有火山口样龛影,斑块内有血流信号提示斑块溃疡或出血。
1.2.2 血清 hs-CRP检测 两组于入院72 h内检测血清hs-CRP,AIS组于发病后1、2周时再次检测。采集肘静脉血4 mL,离心取血清,-70℃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试剂盒购自德国Herrenberg公司。
1.2.3 近期预后评定 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BI指数)对患者的近期预后进行评定。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为以下5个等级:0~20分为极度严重残疾,25~45分为严重残疾,50~70分为中度残疾,75~95分为轻度残疾,95~100分为功能良好。预后良好为3个月时BI指数等级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不良为3个月时BI指数等级无变化或加重(包括死亡)。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预后患者的BI指数 根据患者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的BI指数进行预后分组,其中预后良好组186 例,其 BI指数分别为(63.4 ±7.2)和(88.4±4.3)分(P <0.05)。预后不良组78例,其 BI指数分别为(53.0 ±11.4)和(68.3 ±9.5)分(P <0.05)。2.2 不同预后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 AIS组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的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预后不良患者比较,预后良好患者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较低,且无斑块率较高(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AIS患者近期预后与血清hs-CRP水平的关系
AIS组近期预后不良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两者入院1周和2周时的差异更为显著(P均<0.01)。AIS组入院72 h内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AIS患者近期预后与血清hs-CRP水平的关系(mg/L±s)
表2 AIS患者近期预后与血清hs-CRP水平的关系(mg/L±s)
注:与预后不良组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入院3 d 入院1周 入院2周AIS 组 264 8.45 ±3.67△18.34 ±5.54 8.95 ±3.45预后良好组 186 7.67 ±3.43* 10.56 ±3.98**5.34 ±2.08**预后不良组 78 9.32 ±3.89 23.89 ±7.67 12.78 ±5.02对照组 230 2.43 ±1.02— —
3 讨论
研究表明,AIS患者的近期预后(3个月)与患者年龄、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关[5]。颈动脉斑块和 hs-CRP水平是否影响AIS患者的近期预后,少有文献报道。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急性时相蛋白,不仅与感染有关,同时也是与心脑血管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的炎性标志物。脑梗死后脑组织局部过度的炎症反应是造成脑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6]。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对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表明,AIS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且在发病1周和2周时,两组的血清hs-CRP差异更为明显。黄汉宁等[1]报道,AI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随病程而变化,提示炎性反应可能在AIS的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hs-CRP水平有望成为脑梗死评估病情及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本研究结果表明,AIS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较低。王焱烽等[7]研究认为,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在有症状的脑卒中患者中较高[8]。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hs-CRP水平与AIS患者近期预后有关,预后不良患者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和高hs-CRP水平。超声检查具有无创、费用较低的特点,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其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结合血清hs-CRP检测可以提高对高危患者的筛选灵敏度。故临床上对AIS患者应行hs-CRP检测,并结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高危患者,防止病情进展。
[1]黄汉宁,黄丹丹,邓耀芳,等.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3):5-7.
[2]王光胜,王元伟,陈孝东,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6):538-540.
[3]詹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严重性与预后关系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21):4502.
[4]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5]石玉芝,王春雪,李菁晶,等.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5):343-346.
[6]Tanaskovic S,Isenovic ER,Radak D.Inflammation as a marker for the predic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restenosis following eversion endarterectomy—evidence from clinical studies[J].Angiology,2011,62(7):535-542.
[7]王焱烽,陈冰,钱海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及血清hs-CRP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其预后的关系[J].河北医药,2010,32(5):569-570.
[8]Fisher M,Paganini-Hill A,Martin A,et al.Carotid plaque pathology:thrombosis,ulceration,and stroke pathogenesis[J].Stroke,2005,36(2):25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