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情绪疗法在慢性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3-06-13陈小燕刘会玲
肖 玲,陈小燕,刘会玲
(高安市人民医院a.五官科;b.脑外科,江西 高安 330800)
慢性病主要是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慢性病的死亡数占我国人口总死亡人数的82.4%,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1]。 理性情绪疗法(RET)是著名心理学专家埃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笔者对60 例慢性病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基础上辅以RET,以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康复的信心。 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0 年1 月至2011 年1 月高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 例慢性病患者,GCS 评分>12 分,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2]评定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所有患者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除外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 将120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60 例,男38 例,女22 例,年龄18~82 岁,平均(41.97±13.98)岁;其中冠心病28 例,高血压12 例,糖尿病20 例;平均住院时间(25.23±2.66)d。 对照组60 例,男39 例,女21 例,年龄20~84 岁,平均(38.91±14.72)岁;其中冠心病26 例,高血压16 例,糖尿病18 例;平均住院时间(23.13±3.21)d。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受过专业心理学培训并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称的责任护士为患者辅以RET,1 次·(2~3)d-1,30 min·次-1。 1)心理诊断阶段:护理患者过程中,护士通过自己的言行、仪表、态度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真诚友善地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提高依从性,保证有效沟通。利用深入访谈法,了解患者引起焦虑的原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找出产生焦虑的诱发事件,如担心预后、影响工作学习、担心费用给家庭带来的负担等。 2)领悟阶段:根据患者的不同性格特征和能力,分析患者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及患者的信念,帮助患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发现自身错误的认知,并和患者一起探讨这些信念和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 3)修通阶段:通过与患者之间成功经验的交流或实际验证的方法辅助患者转变思维模式[3]。首先对患者不合理的信念提出质疑,然后采取不断提问的方法和不合理信念辩论,改变患者的认知疗法。 4)再教育阶段: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与疾病无关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使患者逐渐养成与不合理信念辨认的习惯,告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患者产生焦虑情绪时,引导患者换位思考,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虽然病情反复,但是得到良好的控制还是不至于危及到生命,还可以照常工作上班,以消除不合理的信念,缓解或消除焦虑情绪,从而产生更合理,更积极的行为方式,积极配合治疗。
1.3 效果评价
1.3.1 评价标准
采用SAS 评定患者的焦虑程度,SAS 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 分,其中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为重度焦虑[2]。 该量表信度为0.696,复测信度为0.777[4]。
1.3.2 评价方法
患者入院2~5 d 后,由受过专业心理培训的护士负责调查,向患者讲解SAS 测评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的同意,采取自填问卷方式进行测定。 常规心理护理、RET 干预后2 周再次对患者行SAS 评定。 SAS 标准分由≥50 分转为<50 分为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程度比较见表1;SAS 评分比较见表2。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程度比较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SAS 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慢性病患者对自身疾病反应强烈,考虑问题多,思想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常向医护人员询问病情及检查结果,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遵医行为差、病情反复等。 理性情绪疗法可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良好情绪,提高患者对自身慢性病疾病的正确认知,采取健康行为,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现代心理健康理论是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密切相关,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5]。 对慢性病患者及时应用RET,对存在非理性认知的患者,依据自身的逻辑和认知进行推导,使其认识到以前认知的非理性,从而用客观、合理的信念面对现实,消除因错误认知而导致的焦虑、恐惧、怀疑、夸大等不良情绪,改变看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配合治疗,对身体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运用RET 理论和方法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干预后,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有明显改善,其焦虑程度明显降低,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ET 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蒋晓璇,郭胜旋.军队慢性病退休老干部心身健康状况的评价及保健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4,13(1):32-33.
[2]郭念锋.心理 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5:194-198.
[3]辛红菊,葛永梅,张蓉,等.合理情绪疗法提高偏瘫康复护理效果[J].河北医药,2009,31(7):1691.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7-108.
[5]孙兴玲.浅谈心理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15(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