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新诊断部分性发作患儿疗效比较

2013-06-09潘晓波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左乙抗癫痫拉西

潘晓波

两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新诊断部分性发作患儿疗效比较

潘晓波

目的比较两种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OXC)和左乙拉西坦(LEV)治疗新诊断部分性发作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于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0例新诊断部分性发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OXC和LEV两组各50例,OXC组给予奥卡西平片治疗,LEV组给予左乙拉西坦片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发作例数和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后作觉醒/睡眠脑电图记录。结果两组大部分患者完成全部疗程(48/50,49/50),在癫痫发作频率的下降和痫样放电减少方面,两组数据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LEV组出现脾气暴躁等不良反应4例,OXC组出现头晕3例,嗜睡1例,认知功能减退4例。结论OXC与LEV两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新诊断部分性发作患儿疗效相似,但考虑到严重不良反应因素,LEV安全性更高,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新诊断部分性发作;儿童癫痫

多年来,奥卡西平(OXC)作为国内儿童癫痫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凭着其疗效良好和价格较低的优点已在世界新诊断部分性发作患儿治疗指南中上升为A级推荐使用。然而,近一两年来相关工作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该药物副作用较多,且偶有在临床疗效完全控制的患儿身上表现出严重不良反应,例如与患儿认知功能退化相关的脑电图恶化等。因此,开发另一种安全性更高的治疗部分性发作患儿的抗癫痫药物势在必行。据国内相关文献报道[1],左乙拉西坦(LEV)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通过OXC和LEV两种抗癫痫药物对2012年2~8月于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0例患儿进行比对治疗,旨在比较两种药物治疗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于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新诊断部分性发作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OXC组,男女分别为24例和26例,平均年龄(7.7±2.9)岁,病程(7.6±3.4)个月,治疗前癫痫平均发作频率为2.1次/月;LEV组,男女分别为27例和23例,平均年龄(8.1±3.1)岁,病程(8.2±2.7)个月,治疗前平均发作频率为2.3次/月。上述100例患儿脑电图检查结果中均有痫样波放电,符合国际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标准和分类,且排除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占位性病变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基础因素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OXC组患者第一周每天每次给予奥卡西平片(商品名:曲莱150,厂家:意大利Novartis farma S.p.A公司,规格:0.15g)5mg/kg,口服,2次/d,往后每周以每天5mg/kg的剂量递增至最小有效量,但每天剂量不超过60mg/kg;LEV组患者第一周每天每次给予左乙拉西坦片(商品名:开浦兰,厂家:比利时优时比公司,规格:0.25g)2.5mg/kg,口服,2次/d,往后每周以每天5mg/kg的剂量递增至最小有效量,但每天剂量不超过60mg/kg。研究时长均为6~12个月,治疗前均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和血糖等常规检查,治疗1个月后复查1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发作例数和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后作觉醒/睡眠脑电图记录[2]。

1.3 评价标准依照癫痫发作下降率(Y)的大小分为四个级别:完全控制(Y=100%)、明显好转(75%≤Y<100%)、好转(50%≤Y<75%)、无效(Y<50%)。有效=完全控制+明显好转+好转。

1.4 脑电图评定依照根据痫样放电下降率(Z)分为四个级别:正常(Z=100%)、明显好转(Z≥50%)、好转(25%≤Z<50%)、无效(Z≤0)[3]。有效=正常+明显好转+好转。

1.5 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两组比较以方差χ2检验表示,且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1.1 癫痫发作频率的改善情况两组患者大部分完成全部疗程,平均随访时间为8.2个月。其中,OXC组的实际完成率为96.0%(48/50),2例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脱组,完全控制率为70.8%(34/48),总有效率为91.7%(44/48);LEV组的实际完成率为98.0%(49/50),1例因经济负担过大而退出治疗,完全控制率为77.6%(38/49),总有效率为93.9%(46/49)。LEV组在癫痫发作频率下降方面稍优于OXC组,但两组数据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发作频率下降方面的疗效比较(n)

2.1.2 脑电图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完成疗程情况同2.1.1。OXC组总有效率为72.9%(35/48),LEV组总有效率为73.5%(36/49),详细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后者的痫样放电减少较前者多,但两组间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痫样放电减少方面的疗效比较(n)

2.2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LEV组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如脾气暴躁等4例,而OXC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中度头晕3例,中度嗜睡1例和认知功能减退4例。另外,OXC组中2例患者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原因不明的严重头痛)而中途脱组。

3 讨论

部分性发作癫痫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只要通过准确的诊断和采取及时的治疗,大部分患儿能停止或大大减轻病情。OXC多年前在治疗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痫疗效显著且价格较低,一直得到国内患儿的青睐,同时采取OXC治疗也一直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近年来因发现其与认知功能减退相关的脑电图恶化这一严重不良反应[4],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寻求毒副作用更小的替代药物。笔者采用LEV和OXC两种抗癫痫药物对治疗新诊断部分性发作患儿进行疗效比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本文研究表明,LEV治疗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痫患儿的疗效理想,在癫痫发作频率的控制和痫样放电减低方面与OXC效果相当,两组间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LEV为吡咯烷酮衍生物,具多靶点作用机制,且与机体组织的分布有关。例如,治疗剂量的LEV主要通过抑制机体内钙离子的浓度来实现神经元的调节,而长期服用量的LEV则通过特异性结合突触囊泡蛋白SV2A,通过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达到抑制癫痫发作的目的。有研究表明[5],SV2A是调节癫痫产生放大效应的重要蛋白,敲除后可导致1周龄小鼠发生严重的癫痫发作。同时,LEV还可以影响脑内多种离子通道的活性。另外,LEV的缺点是价格比较昂贵,目前不能满足国内绝大部分人群的使用。但是,考虑到用药安全性因素,笔者仍然认为作为OXC的替代药物,LEV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的研究空间,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1] 肖侠明.左乙拉西坦在儿童癫痫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1(01):96-103.

[2] 梁超,郑帼.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06):466-468.

[3] 张兰,陶拉娣,郑岚婷,等.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对癫痫部分性发作患儿脑电图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2,7(8):8-9.

[4] 张晓敏,胡登科,任惠.抗癫痫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04):92-94.

[5] Crowder KM, Gunther JM, Jones TA, et al. Abnormal neurotransmission in mice lacking synaptic vesicle protein 2A (SV2A)[J]. Pra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9, 96(26):15268-15273.

R971+.6

A

1673-5846(2013)06-0111-02

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珠海 519000

潘晓波(1968-),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神经心理、神经康复。

猜你喜欢

左乙抗癫痫拉西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及预后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对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抗癫痫药的干预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抗癫痫Ⅰ类新药派恩加滨获准临床研究
冰糖葫芦
癫痫患者采用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