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创新——从厦门大学3 位科学家谈起

2013-06-07贺祖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陈景润厦大

贺祖斌

(1.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2;2.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作者按:2012 年11 月17 日,我出席了第3 届全国基础学科(化学类)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相关大学化学学院或教务处的负责人以及教育部有关领导共40多位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上我就“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创新”发表了主题演讲。此文为演讲词。

第3 届全国基础学科(化学类)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并邀请到全国各大名校化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在厦门共聚一堂,我们感到十分荣幸。这些天全国各地都在降温,大家来到厦门肯定有别样的感觉,依旧是夏天的气候,我本来想用“阳光明媚,天高气爽”来形容厦门的天气,可惜今天早上一出门就下起了小雨,只能说明“贵人出门遇风雨”,厦门就这样以迎接“贵人”的天气欢迎大家。在此,我谨代表厦门大学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在这里,我如果去谈化学教育,那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我倒是想起了厦门大学培养出来的3 位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想谈一谈大学的基础学科的本科教育与创新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化学、物理、数学3 大基础学科领域里,有3 位著名科学家,他们是卢嘉锡、谢希德、陈景润。一提起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无人不知! 但他们在哪里接受的本科教育未必每个人都清楚。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告诉大家,这3 位大家都是在厦门大学读本科。在厦门大学校园里,有3 尊塑像,分别是他们3 位,这说明他们在厦大人心中的地位。下面,我占用大家一点时间,分别说说他们的故事。

首先,我先讲卢嘉锡。我们化学领域的大家对他都很熟悉。他是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物理化学学科及结构化学学科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组织上还有一个评价,他是一位科技组织领导者。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协会副主席、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这些职务都是他学术上和政治上成就的一种标志。

卢嘉锡,1915 年10 月出生于厦门市,1930 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34 年毕业,留校任化学系助教3 年。1937 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进入伦敦大学学习,两年后获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1939 年秋,他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结构化学研究,期间,在结构化学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945年获得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颁发的“科学研究与发展成就奖”。1945 年冬,年方30 岁的卢嘉锡受聘到母校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还应聘到浙江大学任教授。1950 年后,他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和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此时,厦大的化学学科在全国重点大学崛起。1960 年,卢嘉锡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1981 年,他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任职近6年。卢嘉锡还有一系列国际荣誉和学衔:1984 年,被选为欧洲文理学院外域院士;1985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后被任命为副院长;1987 年,荣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等等。直到2001 年病逝,卢嘉锡一生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受到太大的政治影响和冲击,这在政治动荡的岁月中是十分难得的。

下面我再讲一讲第2 位大家——谢希德。

谢希德,1921 年出生,享年79 岁,物理学家,福建泉州人,1946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学系。后留学美国,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2 年10 月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历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她还当选过两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上海市政协主席。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8 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专长为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理论研究。撰有《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等专著4 部。她在学术上和政治上的成就都很了不起! 我查阅过她的一些资料,她出身不凡,她的父亲谢玉铭燕京大学毕业并任教,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谢玉铭举家南下,应邀在湖南大学任教,期间谢希德考上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因时局动荡没能如愿就读。1942 年,谢玉铭应聘为厦门大学数理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教务长,当时厦大已成为东南首屈一指的大学,谢希德随后考入厦大数理系。1946 年毕业后,她到上海市沪江大学任助教,后到美国深造。另外,她曾被美、英、日、加等国的13 所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名誉工学博士和人文科学博士。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胡适先生一生获得35 个博士学位头衔外,谢希德在大陆学者中是首屈一指的了。

我讲的第3 位,就是我们熟知的陈景润。

陈景润是中国著名数学家,国际著名数学家,1933 年出生。享年仅仅63 岁,作为一位著名数学家,实在是可惜。他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53 年,他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毕业后1 年左右时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为了心爱的研究,他辞职回到福州老家,生活困顿。当时厦大王亚南校长到福州出差,得知情况后,把他调回厦门大学当图书馆的资料员,兼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1957 年,陈景润得到华罗庚赏识,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在中科院,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震惊世界的成就。我记得那个时候,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陈景润这个边走路边看书、撞到电线杆还说对不起的数学家就成了我们那一代人追求的榜样,其热情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追星”。他的一生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没有安心从事研究的环境和出国深造的机会,再加上当时时局动荡、生活条件恶劣,这些都成为扼杀他研究的现实因素;幸运的是他遇上了王亚南和华罗庚,可以这么说,没有他们,陈景润不可能在国际数学界展露锋芒。

我今天讲这3 个属于厦大的人物,他们各自代表了一个时代:1930 年代,1940 年代和1950 年代。他们的命运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福建人,都有福建人勤劳朴实的品质;他们都是厦大人,都受到厦大“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精神的熏陶,都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精神。不同的是,他们成长的背景和时代不同,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同,成长的经历不同,所接受的西方教育不同。时至今日,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与那个时代相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不敢说。但这3 位科学家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经历是值得我们今天大学本科教育思考和学习的。

一是国际化视野。卢嘉锡厦大毕业后,到伦敦大学学习并获得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几位大师做了几年研究。谢希德厦大毕业后,留学美国,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这样的研究经历无疑对他们后来的研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陈景润虽然没有机会出国深造,只是曾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学,但他研究的视野是这个学科的国际前沿,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1人。因此,本科拔尖生的培养必须要有国际化视野和学科国际化背景。

二是人文素养。卢嘉锡的父亲是一名教书匠,设塾授徒,家境清寒。卢嘉锡幼时随父读书,禀赋甚高,因为家学渊源,他诗词颇有根底,并擅长对联,具有相当的国学功底。谢希德的父亲燕京大学毕业,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又从教燕京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同样因为家学渊源,谢希德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从小养成的人文素养,为他们后来在科学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及从事社会活动储备了必要的素质,让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如鱼得水,各领风骚。

三是学科交叉。卢嘉锡在厦大学习期间,除主修化学外,同时修毕数学系主要课程,毕业后在化学系任助教的同时,兼任中学数学及英文教员,有很深的数学和英文基础。谢希德的数学功底也很了不起,她出版的专著《群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现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学研究生的教材,使学生较容易掌握群论这样抽象的数学工具,受到师生们的好评。因此,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为他们在学科研究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

四是个性化教学。陈景润的特长不在于讲课,他做中学老师,口才不好,不受学校喜欢。他整天搞研究,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社会交往能力不足。但他善于研究,爱研究,他的特长也在于“研究”,他对数学达到了一种“痴迷”程度。好在有王亚南这么有包容心的校长,好在有华罗庚这么爱才的科学家。如果按我们今天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像陈景润这样的人物很难在科学界崭露头角。因此,我们的本科教育一定要注重个性化教育,挖掘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才会出拔尖人才。

各位专家,厦门大学办学90 多年,培养出许许多多在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今天只是借厦门大学培养的3 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个人成就,谈自己个人对本科基础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教。

下面,我还是回到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介绍一下厦大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陈嘉庚先生,在厦大我们尊称他为“校主”,他在厦大建校之日起就提出“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3 大办学宗旨,并初定“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校训。就是基于这样一种使命,学校一直以精英教育为己任,把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又能脚踏实地之人才作为恒久的追求。刚才上面讲的3 位科学家,就是在这种学风教养之下成长起来的。近年来,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本科教育改革,恢复3 学期制,实施弹性学制、重修制度、双学位教育、本科生导师制等,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更为个性化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学校先后在化学、生物、海洋、数学、经济等8 个基础学科启动国际化拔尖学生培养试点。本计划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若干基础学科动态选拔特别拔尖的本科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名师授课,配备全程育人导师,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依托科研平台,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重视多元化的课外科研训练。在生源、师资、氛围、培养模式、培养条件等方面,大胆创新,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渠道,目前全校共有186 人入选拔尖计划。

我也希望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各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厦大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工作。同时,我还希望大家在会后,到厦大校园去走走,到这所号称中国最美的大学看看,也许你在这“背山面海,风景佳绝”(鲁迅语)校园里的某个地方会找到为什么能培养出这3位大师的答案。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陈景润厦大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数学迷——陈景润
厦航董事长赵东拜会厦大党委书记张彦深化双方合作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执此长情
“厦大”印象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