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娄星区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及思路

2013-04-07谭均云刘卫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发展

谭均云,刘卫红

(娄底市委党校,湖南 娄底 417000)

当前娄星区已迈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一是环境不断向好。十八大召开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度的加大,我国经济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延伸的趋势正在加快,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进北,为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赢得了更多更好的机会。二是基础不断加强。娄星区既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又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拓展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作为中心城区,近年来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更加明显,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聚集产业;市委、市政府对娄星区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项目向娄星集中、资金向娄星倾斜、目光向娄星关注,市、区步入共建共荣新阶段。三是内生动力不断释放。经过历届区委、区政府的艰苦奋斗,长期积累的势能将持续迸发。娄星产业园的加快建设,融城战略的加快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全区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求富求强的愿望日益强烈,克难奋进的信心日益坚定,干事创业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是推进娄星加速赶超的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娄星区现有基础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明确未来5 年娄星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以保证“黄金发展期”的真正实现,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娄星区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工业化正在加速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未来5 年娄星区发展的主旋律。逐渐改善的交通区位条件,较强的工业基础和人文资源,较好的生态环境以及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为娄星区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娄星区仍然面临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配套能力较弱、科技人才支撑不足、发展理念落后、体制机制改革压力大等问题。

(一)发展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成效

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 年至2012 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28.1 亿元增加到290 亿元,年均增长13.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1.4 亿元增加到4.3 亿元,年均增长30.4%;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5.6 亿元增加到32 亿元,年均增长5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 941 元增加到20 036 元,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 048 元增加到8 416 元,年均增长15.8%。

二是工业经济全面提升。坚持推进“工业强区”战略,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新增规模企业46家,荣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市、区)”。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完成技术改造2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兴鑫合金、朝阳塑胶、金三星煤机等企业日益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环保建材等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娄星产业园成功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完成投资5.1 亿元。标准厂房建设“高溪”模式获得省市高度肯定并加以推广。

三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2 年,农业总产值实现12.6 亿元,是2007 年的1.7 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播种面积呈恢复性增长。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库区移民后续扶持、农业标准化产业示范等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果蔬菌、油茶林、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湘村高科、庆阳牧业、万宝食品等企业不断壮大,省市级农产品龙头企业达到25 家。5 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62 亿元,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四是第三产业繁荣活跃。服务业发展全面加快,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服务业体系。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2012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87.4 亿元,是2007 年的2.1 倍,年均增长12.3%。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万豪城市广场、春园商业步行街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繁荣。“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实施,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全面落实,进一步拉动了城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1.4 亿元,是2007 年的2.9 倍,年均增长18%。

五是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沪昆高铁客运专线、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全面启动,安邵、娄韶长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娄新高速已经通车,S209 线南北段改造竣工通车。扎实开展“社区建设年”活动,改造背街小巷16.5 公里,市容市貌大幅改善。公路村村通、电视村村通、互联网乡乡通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双江水库成功蓄水,恩口煤矿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深入开展“三创”工作,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发展实力上,当前娄星区还只是小基数的高增长、薄基础的快发展、低水平的惠民生,经济弱区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在发展后劲上,新兴产业突破力度还不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园区建设刚刚起步,企业平均规模小,支撑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重大项目偏少,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及运行质量较低。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依然突出,区乡财政依然困难;在发展空间上,经济发展空间相对狭小,对外辐射张力相对较弱;在发展理念上,信心不足,创新意识、效能意识、服务意识有待增强,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仍然存在。

(二)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1.优势条件

随着区域公路交通条件的逐渐改善,地处湖南“田”字形铁路路网轴心的形成,再加上管道运输的成功铺设和即将动工的涟水复航工程的实施,作为湖南省及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日益凸显。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涟钢安塞乐米塔尔薄板工程的动工兴建,钢铁产业上游下游产业的配套服务能力的加强。较低的生产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工业用电价格、地价均低于沿海及周边部分地区。

2.制约因素

一是目前物流成本较高。交通通行能力和运输承载能力有限,原材料购进和产品销售运距长。二是产业配套能力弱。特别是和涟钢钢铁支柱产业关联度小,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导产业配套能力较弱,没有拉长和延伸主导产业的产业链,钢铁产业的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三是科技人才支撑不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缺乏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企业,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四是投资软环境还不完善,投资审批制度和项目落地协商机制有待改善。五是投融资渠道单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六是硬件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从宏观环境方面来看。一是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有利于我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二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正面效应逐步显现,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整体经济运行条件趋好,经济发展环境稳定。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有利于娄星区更多更好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由于受到土地、能源、劳动力、市场等要素的制约,将加速向内地扩散,娄星区在区位、资源要素、劳动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承接优势,有利于较快地接轨产业体系。

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来看。一是经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发展,自身实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二是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十二五”是交通大发展、大提升的重要时期,娄底将成为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娄底市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娄星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矿产资源,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三是市区一体化步伐加快,市区两级步入良性互动、共建共荣新阶段。全区经过撤市设区后的几年调整,市区两级在发展中日趋协调,加之财政省管县的实施,市区联动更加紧密,市区共建优势将逐步显现。四是全区上下进一步发展的意识增强,发展要求迫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合力初步形成。

2.挑战

一是地区间竞争加剧。我区作为市辖区,在政府的功能发挥上处于劣势,面对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和周边县市强劲赶超的态势,各地对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的争夺将更趋激烈,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不断加大。二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支撑条件矛盾日趋突出,发展成本提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土地、能源、资金等要素制约将更加趋紧。两型社会的建设,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提出更高要求,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更加繁重。三是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十二五”期间,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艰巨。

二 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和“3+5”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观,围绕“加速赶超、全面提升”总体要求,紧抓“服务大局、加快发展”两大重心,实施“产业兴区、融城强区、生态美区、民生富区”四大战略,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湘中地区工业集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全力打造富裕娄星、活力娄星、宜居娄星、和谐娄星。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是:到2017 年,实现“一个率先”:在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两个高于”;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过去5 年平均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五个倍增”:地区生产总值、区属规模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城乡居民收入均实现倍增。

2.主要指标(2013-2017 年)

——地区生产总值630 亿元,年均增长13.5%;

——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80 亿元,年均增长18%;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9 亿元,年均增长17%;

——区属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20 亿元,年均增长25%;

——城镇居民人均开支配收入突破40 000元,年均增长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8 000 元,年均增长16%;

(三)总体思路

按照紧抓“两大重心”,推进“四大战略”的总体思路,努力推进娄星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紧抓“服务大局”。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首府”意识、服务意识,坚定不移服从服务于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争取市里更大支持,实现市、区共建共荣、一体发展。这不仅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发展所需、群众所盼。

紧抓“加快发展”。要把转型发展作为根本途径,把创新发展作为根本动力,把项目带动作为根本支撑,把发展城乡一体化作为根本目标,把民生至上作为根本宗旨,努力建设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幸福娄星。

推进“产业兴区”战略,努力提升经济实力。力争到2017 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0 亿元以上,税收3 亿元。

推进“融城强区”战略,进一步拓展空间。以全省加快湘中板块特大城市建设为契机,主动对接融城战略,按照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有效扩大城市框架和有效形成娄(娄底)涟(涟源)双(双峰)经济主板块区。

推进“生态美区”战略,努力形成“生态”娄星,绿色娄星,宜居娄星。强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和绿化娄星四年行动计划,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大孙水河治理和涟水河复航工程的建设,努力把娄星建设成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宜业宜居城市。

推进“民生富区”的战略,努力建设幸福娄星。真正做到和实现业有所就,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幸福娄星。

三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以服务涟钢为依托,努力形成钢材上下游产业的“聚集区”

涟钢是娄星区境内最大的企业,也是娄底市境内工业的龙头老大。2012 年主营收入400 亿元左右,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以上,是娄底市的工业巨头、利税大户、就业大户,它发展的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全市工业及至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服务涟钢是娄底市娄星区义不容辞的责任,涟钢发展壮大了,全市经济发展壮大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服务涟钢,一是要大力发展钢材产业上游产业。涟钢现有产能达到800 万吨,年需原料、燃料、耐火材料、备品备件约250 亿元,2015年将达到450 亿元。除矿石因资源缺乏不能组织本地生产外,其它大多数上游产品如耐火材料石灰、石膏、焦炭、氧化锰、备品备件都是可以就地组织生产和供应的。这些上游产品本地实际供应30亿,约是需求量13%左右。由此可见,发展钢铁上游产业大有可为,既可满足钢铁生产的需求,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又可以促进娄星区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可谓一举两得。二是积极发展钢材的下游产业。钢材的下游产业主要有钢结构、钢管(输油管、输气管)门窗、金属办公用品、汽车改装、环保设备、容器、机械设备、起重设备、行车吊车、农机制造等,发展钢材的下游产业,既可延长钢材产业的链条,又可以围绕钢铁产业发展产业集群。三是未雨绸缪积极规划汽车板、电工钢的下游产业的发展。新上马的涟钢安塞乐米塔尔汽车板、电工钢项目。按计划2014 年6 月份投产。那么,在“十二五”期间内,娄星区可以就汽车板、电工钢产品来进行招商。汽车板主要由于制造客车、货车、小轿车,根据娄星区的实际,对汽车板可以进行深加工——向涂镀方向发展,增强汽车板的防腐蚀性能。电工钢主要用于各种电机变压器和镇流器铁芯,是电力电子和军事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软磁合金,娄星区则可以根据电工钢的用途来进行招商引资。一方面,服务涟钢,让涟钢的产品能够在本地找到市场;另一方面,依托涟钢的材料,集聚涟钢的上下游产业,发展钢铁产业集群,壮大娄星区的经济总量,形成服务涟钢、壮大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努力形成服务业的“繁荣区”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任务,也是扩大就业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娄星区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而娄星区作为中心城区,作为“首府”之地,必须促进服务业的大发展,努力成为服务业的“繁荣区”。发展服务业要做到几个结合:一是发展服务业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二是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内需、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对拉动消费和投资的积极作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三是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四是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城镇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五是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围绕提高城市等级、健全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三)以融城发展为契机,努力形成娄底经济的“主板区”

当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加快实施融城发展,对外主动对接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对内积极推进娄双涟一体化、冷新一体化,实现城与城之间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抱团壮大和互利共赢”的基本构想,娄底融城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作为娄底中心城区的娄星区,既是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又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拓展区,更是娄底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核心,在区域发展中起着引领、集聚和辐射的作用,要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按照建设湘中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和有利于形成娄双涟城镇群,并辐射冷新城镇群的构想,拉开中心城区发展的总体框架,按照“工业向北向西,生活向南向东”的开发格局,拓展城市空间。所采取的空间拓展战略是:南拓北延、东优西联。南拓:利用沪昆高铁、娄怀高速、益娄衡高速、潭娄城际铁路、益娄衡城际铁路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城市快速向南拓展,城市发展重心南移,形成城市发展的新城区。北延:利用对接长韶娄高速的交通优势和平缓的用地,向北推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利用新星路等城市主干道的延伸,实现与南部建成区的快速对接。东优:利用益娄衡高速公路良好的交通条件和水府庙水库良好的生态资源,合理优化东部地段的用地布局。西联:加强中心城区向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西连接涟源并延伸至冷水江和新化,打造娄底现代制造业走廊。按照“山水相依,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一心三组团”。“一心”:中心城区。以现有城区为基础,提升优化城市品位,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商务商贸、教育科研、生态居住等。“三组团”:万宝组团。以沪昆高铁娄底南站为中心,主动融入中心城区,突出综合商贸、商服居住、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等,补充完善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打造形成城市次中心。北部组团。以娄星工业集中区和涟钢北边区域为主体,着重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及其配套、轻工、生物医药和生产资料为主的仓储物流等产业,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区。百亩组团。以百亩、石井、黄泥塘等区域为主体,重点发展新材料研发、环保科技和生活资料为主的现代物流等产业,建成配套完善的生态居住区域。娄星区要充分发挥“首府”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利用市委市政府对娄星区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引进、承载大项目,以融城发展为契机,努力形成娄底经济发展的“主板区”。

(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工业与农业、城镇居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制度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十八大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十一五”期间,娄星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8%,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3.5 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上了新的台阶。但是,2012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8 416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0 036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38 倍。到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规划要达到18 000 元,年均增长16%。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今后五年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努力将娄星区打造成娄底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一是抓好城乡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三规”统一起来。二是创新土地管理制度。要在宅基地的整理上做文章,在承包地的流转上做文章,在生产地的调整上做文章,促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城乡一体化重点在农村,动力在城镇,城镇既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平台,还是一个网络,城市功能的辐射要以城镇为载体,产业人口的集聚要以城镇为平台,公共服务的保障要以城镇为网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四是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到农村,全面提升区域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现代化水平。五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目前为期五年(2013—2018 年),建设规模304.60 万亩,估算总投资68.86 亿元的娄邵盆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娄星区、涟源市、双峰县,均属于全省新增粮食产能核心县,分别有基本农田6 万亩、67.6 万亩、66.7 万亩,共计140.3 万亩,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对促进集中连片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打造湘中优质粮食和农副产品产业带产生重大作用,娄星区要抓住机遇,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城区、辐射周边县市为重点的城郊型农业,着力发展果蔬业、畜牧业、花卉苗木、农产品加工及休闲农业等,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努力争取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等一体化新格局。

(五)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努力形成区域协作的“样板区”

娄星区在加快自身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服从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特别是要处理好与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万宝新区的关系,使娄星区与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宝新区共生共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在服务好开发区和万宝新区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壮大和发展。一是承担好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优势,建立自己的产业体系。市经开区已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基础较好,目前以打造千亿园区为目标,产业定位主要是三大块:依托汽车板、大丰和、京华车辆等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依托三一液压、华南煤机等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创一、众一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除此还有商贸物流和休闲旅游。万宝新区以“两中心一基地”确定自己的产业定位:即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休闲中心、新材料产业基地。娄星区要建成新型工业聚集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特别是娄星经济园区要利用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的平台,以服务对接涟钢、市经开区、万宝新区为基础,重点发展与涟钢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和循环经济,延伸涟钢产业链条。现在为涟钢配套的多为耐火材料、洗煤、冶金等上游产业,配套下游产品还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重点培育发展煤机制造产业、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五金日用品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产业等,使全区工业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努力形成娄底现代新型“工业区”。二是完善区域协作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全面合作”的方针,建立相互发展、相互协调、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形成一套“信息联通,管理连接,服务联动”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宝新区的区域协作。通过联席会议、部门对口等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产业、交通、环保、金融、信息、能源资源、社会管理等重要领域合作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引导区域合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实现“三个区”的合作共赢发展。三是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促进娄星区范围“三个区”的企业在市场、技术、人才、管理、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积极消除区域间市场障碍,打破区域封锁,推动区域内“三个区”的信息共享,促进资源有效整合,进而使娄星区成为区域协作的“样板区”。

(六)以生态建设为保障,努力形成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目标。娄星区地处娄底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把生态宜居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为此,一是要规划引导先行,深化生态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按照“两型”要求,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城市生态体系,科学利用城区山体、水源、绿化等资源,重点对城市中心和公园旁边实行保护性开发。规划好涟水河的复航工程,按照市交通局总工程师孙泽仁同志的介绍,涟水河复航工程到涟钢,设计通航能力为1 000吨,水深2.2 米,城区内水深要达到4 米和拓宽河床。娄星区应以涟水航工程为契机,加强涟水的两岸的绿化和生态建设,形成水运、旅游观光经济带,充分发挥涟水河在城市中心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孙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的通知(娄政发[2012]13 号),通过涟水复航工程的建设和加大孙水河的保护,真正让娄星城成为山青水秀的美丽新城。同时要突出“两型”发展理念,坚持把两型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支点,完善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构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引导钢铁产业、煤炭深加工产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渣滓、废汽、废水的排放。二是开发与保护并举,提高环境质量。娄星区经过多年的努力,曾经荣获过全国十大宜居城市的称号。今后,更要注重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生态保护,树立生态价值观,在城市化过程中,坚持“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的自然生态理念。树立绿色消费观,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强化生态治理,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推进“环保行动计划”,努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城区品位和整体形象。三是监管与激励并重,构筑生态宜居的保障机制。推进生态建设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健全生态评估评价体系,健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严格的项目环保审批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生态文明投入保障,逐步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七)以民生建设为重点,努力形成社会和谐的“幸福区”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幸福娄底的基石。加强民生建设,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全面完成化解城区大班额四年行动计划,有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娄星教育品牌。二是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同步。到2017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6%。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基本实现全区人民住有所居。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实施“城中村”改造5 年行动计划,继续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年度任务,使全区人民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六是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等措施的到位,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八)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形成便捷高效的“活力区”

要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思路和方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未来5 年,娄星区要着力深化改革,打破常规,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切实解决发展动力和活力问题。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以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导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减少政府管理对微观经济运行的介入,形成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要突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变管制为放开、变审批为服务、变收费为扶持。同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形成协同办公、共享资源、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

创新对外开放机制。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和行业,集聚一切能集聚的资源和要素,破解一切能破解的羁绊和束缚。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建立统一的招商平台,探索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新模式。在承接产业转移上,重点鼓励承接本地配套比例高、技术含量高、生态环保的加工贸易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强投融资能力,有效破解发展资金难题。一是完善投融资平台。二是丰富投融资模式。进一步优化民间资本发展环境,尽可能采用BT、BOT 等建设方式吸纳社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建设领域。三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开发、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监管到位的投融资促进机制。

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以有效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重点,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和土地利用监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高效、透明的土地交易市场机制,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耕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制度,创新征地模式,推广土地立体开发节约集约用地模式。

四 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娄星经济发展的未来。全区上下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统一思想,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来落实娄星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真正将经济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真抓实干,争取早日将战略变为现实。

(二)加强目标落实与考核

总体目标一旦确定,区政府就要实行“定领导,定部门,定任务”,将总体目标逐一分解到每一个领导,每一个部门去实施,建立实现总体目标的跟踪机制,及时发现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准解决各种问题的具体办法,有效地推动总体目标的逐步实现。并将责任目标纳入领导干部和每一个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一级抓一级,事事抓落实,不能停留在报告中、文件上,每年统一组织对目标任务进行考核,严格实现奖惩。

(三)创新体制机制

全方位推进娄星区体制机制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重点推进行政管理、土地管理、投融资、人才激励、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扩大公众参与

做好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公众参加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参与娄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要依靠社会力量,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娄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