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文化圈的巫道文化形态再探讨——从张五郎信仰探讨闾山教与梅山教关系

2013-06-07叶明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盘古梅山

叶明生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1)

1997 年,笔者有幸参加第2 届中国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在安化民间作一些梅山教道坛的调查,会上笔者从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文化形态之比较的角度作《共生文化圈之巫道文化形态探讨》的发言,曾引起宗教学术界之关注[1]。其后10 余年间,闾山教和梅山教研究都分别在福建与湖南两地有更深入的调查,但由于地理条件和交流的不够,两种宗教文化的比较一直未能深入进行探讨。为使闽、湘两种巫道文化形态比较研究有更大的进展,笔者将近来田野调查所涉相关资料作一搜集,并谈一些粗浅之见。

一 福建各地道坛中的张五郎

张五郎,是闾山教与梅山教共有的一尊教派法神,严格说是一尊巫教神,各地道坛均不同程度地提到他,其中在福建龙岩、建阳、古田闾山教等道坛科法中,其科法地位很高,并具有神秘性。

(一)龙岩闾山教道坛之张五郎

龙岩(现称龙岩市新罗区)位于闽西,当地的闾山教较多的保留于原汀州府(今长汀、连城)等地客家道坛中,而笔者曾经作过调查的龙岩东肖镇陈姓广济坛,则是巫道佛并存的道派,闾山教仅是其中教派之一,被称之为“王姥教”[2]。

龙岩闾山教道坛中的张五郎,由于近代正一五灵道科仪和斋科超度道场的盛行,闾山法在该地区已很少应用,其地位与功能受到削弱。但他的相关资料却得到很好的保存。其中一些与张五郎有关的科仪资料,反映了这位法神有着与闽中、闽北道坛中的张五郎有不尽相同的身世,其传说与湖南梅山教道坛中的张五郎则完全相同。

龙岩闾山教中的张五郎,在当地闾山教道坛最重要的《请法》科仪中有突出的地位。“请法”即为古代巫教中的请巫教法神科,是所有带有驱邪保安法事最重要的科法之一。其中要请出3 幅或6 幅横幅式的法神图,其中1 幅即以张五郎为主,表现其“翻坛倒海”的场面。其科仪词云:

角鸣阶前连五声,拜请和番(翻)张一郎、解翻张二郎、游翻张三郎,翻河倒海师公叶四郎,海上翻坛张五郎。各各衙前请出五龙当仙法,仙符仙法当仙神。去时翻神翻鬼去,轻时翻转生人魂。①

这里的张五郎的功能虽被分析出多个人名及和翻、解翻、游翻多个部分,但“海上翻坛张五郎”仍为其中主体。而最能体现张五郎身世来历的,是其道坛中的“五郎咒”(见图1)。其咒文为:

图1 咒文

焚香奉请:未说三皇并五帝,且说海上番(翻)坛张五郎,要知五郎身出处,是青州一县人。年登七岁去学法,学得十五、十六便回乡。来到龙虎山顶过,思量此处作番(幡)坛。五郎勒马回头看,看见此间好住场。中间一条黄樟树,冬天和暖夏天凉。吹倒此条黄樟树,就将此处立幡坛。便将菜篮来挑水,菜篮挑水洗幡坛。迁作此山壬丙向,海水团团绕四方。家家门中有名字,处处门中挂旗枪。借问何人有此法,海上翻坛张五郎。敕到奉行,火急如律令。②

(二)古田道坛中的张五郎

古田处于闽中与闽东、闽北的交界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是闾山教中“夫人教”的女神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的发祥地,海内外祀奉陈靖姑的祖庙临水宫,即在该县的大桥镇临水村(今临水宫)。

古田在古代是个巫教盛行的地方,闾山教在这里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尽管宋以来在全国及古田本县进行多次大规模的厉禁,但闾山教仍顽强地保存下来,并传承至今。在该地区闾山教道坛中的主神为闾山法主许九郎(即许真君)和临水夫人陈靖姑,而闾山法神张五郎的地位亦仅次于陈靖姑。

在古田闾山道坛中,张五郎又称张青阳、青阳法主,原名张世魁。其被称为法主,是因为他在闾山教科法分工中,主要负责驱邪治病、收妖除怪这一部分的秘法,其科法称“洋坪”,为山地上建法场,与临水夫人陈靖姑之斩蛇收妖、护产保婴、祈雨驱瘟的分工不同。故陈靖姑的法场称“水上洋坪”,张五郎的法场为“山上洋坪”。至于古田闾山教道坛中的张五郎及科法情况,大体如下:

1.洋坪中的张五郎

古田县闾山教道坛,旧有“起洋坪科仪”,专门为治疗患癫邪怪病而举行的仪式,这种仪式统称“起洋坪”。“洋坪”是以驱妖治病为目的科法仪式,有大小之分,其中有多个小科仪组成,《闾山练军科文》即是“洋坪”科仪中的一个科法之一,而法神张五郎在“洋坪”中是具有主要地位的法神,如其科开头即称:

一声鸣角响铃铃,启告三衙诸尊神。唯愿尊神衙上座,助吾弟子开战场。二声鸣角响苍苍,青杨法主张五郎,唯愿师父衙上坐,助吾法男作洋坪。③

2.青阳法主

张五郎,相传为闾山法主许九郎所赐之称号,其名原称张世魁,而“青阳法主”则是他成为闾山神的封号。在古田道坛中有两种“青阳咒”,其中对张五郎的身世都有所介绍。如古田倪洋福佑坛之“青杨(阳)咒”云:

口吹龙角展成仪,且说青杨起祖时,原是雍州天竹县,地名叫作白马村,父是张家张太守,母是青州李夫人。夫妻二人同结发,阴阳和合得成双,……大唐年间公出世,四月初八寅时生。吾(五)郎原是辟支佛,天下无双第一强。吾公成人并长大,年登七岁入书堂,要(娶)得尚书郭正女,金榜题名作状元。朝廷封魁做知县,山东青州管下民,带领妻子去赴任,两月才能岳山亭。④

其咒很长,有112 句。咒语内容唱述张世魁妻被乌虎所掠,在太白星官的指引下,他到闾山学法救妻,闾山法主授其3 张灵符及翻坛罡决,教其烧1 张灵符,翻1 个跟斗,到乌虎庙救妻杀虎。结果因他救妻心切,3 张灵符一起烧,连翻3 个跟斗,把乌虎庙连妻子烧个精光,后赖太白星官之法救回其妻,其后到闾山谢恩,不愿做官,留在闾山成为救灾救难的法神。其情况与明代嘉靖万历间建阳刊行的陈靖姑小说《海游记》里的张世魁故事内容相同[3]。可见,古田闾山教与建阳闾山教属于同一巫法系统。

在古田沂洋福佑坛科仪本《行持小洋坪》中,亦抄有“张五郎咒”一篇,但其不称“青阳法主”,而称“师主”。全咒106 句,内容大同小异,其咒语本较为为完整,其中云:

夫妻二人仝上马,拜谢法主救命恩。闾山大喜传法旨,封汝官职转家庭。夫妻二人就誓愿,愿救凡间急难人。不问富贵并大厝,穷人草舍一般心,千处有求千处应,万方有请万方灵。大吼三声吾也降,小吼三声我也灵,……弟子当坛焚香请,万里飞云下凡间,此日今时亲作助,助吾弟子出洋坪。⑤

看来古田民间道坛中的张五郎即张青阳,与建阳道坛相同。

3.道坛中的“张五郎断诀”

在古田闾山教道坛“做洋坪”法事中,除有“青阳法主咒”外,还有“青阳师主翻五庙断诀”,诀文如下:

吾身不是非凡身,化作青阳师主真正身。大王驱山来塞海,(注:炁禁),黄龙背后断冤家,(五雷诀把无名过后洞。叶按:以下施诀注语省略),青阳锁住花表树,五里着关锁,七里下七营,金牌玉印劈邪精。云中乌虎锁北庙,雾前铁虎锁东西,锁断南郊草庙门,锁断大王铜铁精,锁住小王短殿精,锁住夫人木军精,六曹案典野猪精,断除冤家咒诅门,押衙判官里社神,冥阳死鬼不得翻,五郎断除天王第一祖……一断当村、二断当坊、三断城隍、四断里社、五断冤家并咒诅,千邪万鬼断踪由。⑥

这种“断诀”,是为了用张青阳的法力断除一切邪神精怪,以确保病家及乡社平安,可见其在教法中的重要作用。

4.“洋坪”中的科法

在古田道坛“做洋坪”仪式中,张五郎的作用十分突出。如科仪本称:

发动人间三师主,太守师主张五郎(诀),拨兵透山岩、透山洞,上至延建邵汀,下至福兴漳泉⑦,不怕山岩高,不怕关锁牢,铜墙也撞倒,铁壁化琉璃,使放人魂转,鬼魂入狱堂,人魂渺渺病身上,鬼魂带锁入狱堂。(用蓆开洋坪)……洋坪师主请下降,魁罡交(跟)斗捉邪魔⑧。

“做洋坪”,是古老的巫术形态,其多保留了古代南巫系统的许多巫术、巫法的表现形式,其收邪去病、除妖灭怪的范畴包括“捉家先”、“捉门神”、“打灶君”、“捉日值”、“捉当境”、“捉外境”、“捉不正禁师”、“捉伤亡”、“捉三玄娘娘”、“捉戴炳姐”、“捉石花娘娘”、“捉猴王”、“捉伽蓝”、“捉五酉”、“捉独角(脚)鬼”、“捉亡僧”、“捉神煞”、“捉迷魂三姐”、“捉古迹”等等不正之神。根据病患的程度及病家经济情况,小型的法事仪式称为“小洋坪”。而大型的仪式称为“大洋坪”,有举“青阳大展”之帜,巡山抓鬼之行为。(图2)有关“大洋坪”早见于宋代洪迈《夷坚志》[4],限于篇幅,不复赘述。

图2 做洋坪

(三)建阳闾山教道坛之张五郎

建阳县,位于闽北中部,靠近武夷山,历史上是神仙道教流行的地区,也是巫教盛行地方。由于明清以来半佛半道的释教流行以及政治运动的打击,其闾山教已近式微,但其闾山教中所包涵的古代巫教的科法还很丰富。而张五郎在当地闾山教道坛中,其地位甚至高于临水陈夫人。

在建阳县莒口镇道坛中,其闾山教之主坛图有左中右3 幅,其中坛图主祀神为太上老君、张天师,左坛图为“青阳法主图”,右坛图为“奶娘法主图”,此不是古代“男左女右”的简单排列,即说明“青阳法主张五郎”的地位比“奶娘法主陈夫人”要高。

建阳道坛中的张五郎的资料比较丰富,科法有“青阳咒”、“青阳诀”等,而以演唱“奶娘法主”为主题的道坛长诗《奶娘宗祖》,其中对于张五郎的身世的描述最为清晰,长达124 句。其传说故事内容及诗句与古田“青阳咒”大体相同,可见同属一个古代巫系。在建阳闾山教道坛中,张五郎原名张世魁,法主名“张清阳”,如《接军全本》中称“破庙张清阳”。其《请神科》中云:

明香虔诚拜请,青竹洞中桃清阳相公,柳清阳相公,清阳法主张五郎,三界破庙长沙王。[5]504

张五郎为何又叫“桃清阳”、“柳清阳”尚待调查,而道坛中常将张五郎与“长沙王”相联系,亦值得讨论。

至于张五郎的身世,在其他科仪本中亦有相关表述。如《铜马本》中有一则“清阳宗祖”词云:

坛前灯火光沉沉,清阳宗祖说分明,温(雍)州有个张百万,生下世魁张五郎。后来读书得高中,郭正小姐是他妻。选任山东作知府,仝妻赴任到青州。高山岭头遇妖怪,南蛟庙里失了妻。太白星官亲指教,闾山罡法好威灵,救得月英还阳界,好似十五月团圆,此是清阳救妻事,从头逐一说言因。[5]962

二 湖南梅山教道坛中的张五郎

1997 年10 月间,笔者应湖南益阳市文化局邀请,参加在安化召开的第2 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后,在安化县第一中学张式弘先生的引领下,从梅城去15 公里外的水溪村李姓道坛访问李寿宝道师,在其道坛神案下,第一次见到倒立的木雕张五郎神像,并发现该坛保存的清乾隆十八年木刻本《海游记》,从中发现该小说中有张五郎的传说,与我当时在建阳道坛刚发现的长诗《奶娘宗祖》的张五郎故事同出一辙。其后也不断看到湖南专家的著述与文章,其中亦有不少张五郎的资料,现不妨摘出一些以观大略。

(一)安化道坛中的张五郎

安化位于湘中西部地区,其与新化都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章惇等奉圣谕开梅山始建县(同治《安化县志》)。由于梅山长期处于“莫山徭”(不纳皇粮)的社会状况,其后虽被开发,但依然保存许多江南巫系的东西,猎神信仰是其余绪。但其猎神称“张五郎”亦名张世魁,即是受闾山教巫书小说《海游记》的影响。其道坛之“翻坛咒”与福建龙岩闾山教道坛的“五郎咒”基本相同。如其咒曰:

志心皈命礼:奉请翻坛张五郎,梅山祖师降坛场。要知五郎身出处,便是青州大府堂。元和年间九月九,生下翻坛张五郎。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行在龙虎山前过,仔细思量无座场。此间有只黄樟树,春日热,夏日凉。鸣角一声天地动,吹倒樟树叶翻黄。大郎当即斗不过,五郎斗法更高强。便把菜篮来担水,菜篮担水洒坛场。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一炉香。家家户户有名号,处处坛前有旗枪。不论神坛和庙社,不论师道降坛场。弟子虔诚来奉请,唯愿翻坛五郎亲降临[6]。

咒语中的张五郎身世,与龙岩闾山教“五郎咒”中内容几乎相同。其“吹倒黄樟树”建立翻坛,以及与其他神斗法“便将菜篮来挑水,菜篮挑水洗翻坛(或洗坛场)”的具体传说细节,至今在闽、湘两地都不见载各类史志文献及道坛科仪资料。可见其传说来自遥远的历史社会即南巫盛行的年代。而在湘西南地区之虎匠信仰有此相同的“五郎咒”,可惜不详此咒的具体运用情况。

但在安化、新化两地道坛,都流行由明代移民带去的道坛小说《海游记》,此为明嘉靖、万历年间刊行于福建建阳的小说,其蓝本为古田、建阳民间传说及道坛唱诗《奶娘宗祖》(详见上述)。遗憾的是,龙岩道坛“五郎咒”与湖南安化道坛“翻坛咒”相同的张五郎“砍倒黄樟树”来建道坛,以及与人斗法用“竹篮挑水洗坛场“的内容,在《海游记》中都不见载。可见,咒语所提示之故事离元、明时已远,而龙岩与安化的张五郎咒,只留下古巫传说的一点余绪。至于湖南后来的张五郎的故事,更多的来自福建闾山教和小说《海游记》,包括湖南傩坛中的《海游记》、《二郎记》,都受明代小说《海游记》的影响。

(二)湘西南会同虎匠的张五郎信仰

会同县属怀化地区所辖(现属洪江市),处于与贵州接壤的湘西南之地。该县建于宋崇宁二年(1102),人口约30 多万,主要居民为汉、侗、苗族,侗、苗人口超过半数。会同县民间宗教信仰除儒、释、道、巫傩等形态外,还有以猎户(或称虎匠)为主体的以梅山神信仰系统的“梅山教”。这里梅山教中的张五郎,是虎匠坛中的主祀神之一。据李怀荪先生介绍:

梅山虎匠坛供奉的倒立张五郎神像,由当地雕刻神像的民间工匠,用野葡萄的藤雕刻。神像的高度一般为20 至25 公分。雕刻时,要以靠根的部分雕刻神的头部。因为张五郎的神像是头朝下的[7]。

在湘西南,张五郎称“翻坛倒洞张五郎”,虽名“世魁”,但姓陈不姓张,在当地又有一个“陈十五郎”的名字,据梅山教科仪本称:

……翻坛倒洞张五郎,瑞州府高安县,乳名陈十五郎,书名陈世魁,号大帝。……明朝二年,虎匠龙公正、杨顺万同在瑞州府高安县陈世(五)郎手学法。[7]268

由于虎匠科仪本常以其小名称之,故这位“翻坛倒洞张五郎”,又被称为“翻坛倒洞陈十五郎”,变成了猎神化的道坛神。并且这种猎神之“张五郎”信仰,与梅山教中张五郎信仰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实,会同梅山教中的“五郎咒”与安化的“翻坛咒”是相同的,其咒语云:

奉请翻坛老祖张五郎,祖本二师下坛场。要问五郎身出处,甲子年间九月十九生下张五郎。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身往龙虎山上过,龙虎山上放毫光。手执牛角一声天地动,吹得江水都变黄。只见花篮来挑水,花篮挑水洒坛场。洒了七天并七夜,一心挑水下长江。左脚顶载一碗水,右脚顶载一炉香。左手提起飞毛箭,右手提鸡敬五猖。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7]65

其咒语中,提到了龙虎山,提到了“花篮挑水”,提到了7 天7 夜的洒坛场,提到了“挑水下长江”,以及以左脚顶水、右脚顶香等行为,都属南巫科法行为,与狩猎无关。可见,张五郎信仰在湖南湘西有一个被转化及衍变的过程,这很值得我们去探讨。至于虎匠将张五郎转化为“陈十五郎”,大约与南巫系统中“盘古法”系的一支巫系猎神陈六信仰有密切关系,此系在闽北各地称“车山派”,虽同属闾山教范畴,但其与“翻坛倒洞张五郎”并无多大关系。显然,自明代之后,已将张五朗与猎神作了明确的分野。

(三)将张赵二郎误认为张五郎

此外,在湘西南等地,还出现另版的张五郎传说,即将张五郎说成是太上老君的女婿,张与老君之女儿急急私奔,老君追杀之,而与太上老君斗法云云。此传说为将张五郎与张赵二郎传说相混淆,是流传中的以讹传讹的现象。不仅在安化县,而且在会同县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李怀荪先生书中即云:

张赵二郎,亦称为“翻坛倒洞张五郎”。此间巫傩有传说,巫傩的一切法力,都是由张赵二郎到太上老君那里学来的。(传说略)……湘西南巫傩庆坛、冲傩、还愿,设立傩坛时,下坛通常要供一张彩绘的倒立神像。巫师称此为“梅山”,实则为张赵二郎,又称翻坛倒洞张五郎。此神在梅山兵马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7]122

张赵二郎为南巫系统之重要法神之一,此于明刊本《海游记》中已有揭示,但其并非与太上老君反目,而是与其妻闾山法主许九郎之长女撒坛小姐产生猜忌而一度分手。而到了湘西却衍变为与太上老君斗法的张五郎,此实系讹传的原因所致。同时也反映了汉与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及地域性影响。

另外,湘西民间对于张五郎身世还有一说,即张五郎原名张五即,为楚巫巫法真的弟子。楚庄王时,楚国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遍地饿莩,为解旱情,庄王召巫,令巫法真及其弟子在巫山岭设坛求雨。其中说到:

巫法真率张五即登山入坛,使用何种巫术无史可稽,但确实风雨师使暴雨下了整整一昼夜,解除了楚国的旱情,举国欢欣。庄王惊喜之下,重赏二位师徒。他下令将民间俗称“师教”改为“巫教”,正式承认为正教,赐举国师公均为巫姓,还将张五即之“即”字上加一点,赐名张五郎[8]。

上述故事不见于史载,仅是一种民间传说,姑且不论其历史年代及故事的真实性如何,但可以知道,这是巫傩师公在为自己社会地位正名的一种方式,而借庄王之封,藉张五郎神的地位,使巫傩于社会上取得合法的地位,而不被歧视,我们只能仅此理解而已,别的任何解释都是不必要的了。

三 川北端公坛中的梅山教信息

2009 年6 月13 日,笔者为了调查川北端公戏,到川北广元市旺苍县三江镇,对当地何姓道坛(称何家班)作道坛科仪与傩戏调查。于海拔近2000 米的一座华盖山上的玄祖庙观摩端公戏的演出。并对何家班道坛进行考察,其中发现与张五郎以及梅山教的相关资料。

(一)旺苍何家班道坛

何家班道坛,自称何家班,相传已16 代,约创自明中叶,但传至何姓的道坛为罗姓,故称其道坛为“罗公班”,相传这位端公(即巫师)之名已无人所知,仅知其小名为“猴仔龙神”,其地名大茅坡,地处三江后坎小溪沟。

罗公坛神案供奉一张7 层神图,因年代久远,其神像被烟熏已无法辨识,仅最高层之如来(中)、观音(左)、坛神(右)尚依稀可认。其神图下端还画有3 神像,中为二郎龙神,左为翻坛老爷,右为掌坛神。其间最值得注意的是“翻坛老爷”,这位神像倒立的神,道师也不知其名,实际上他即是梅山教与闾山教中的“翻坛倒洞”张五郎(见图3)。

图3 “翻坛倒洞”张五郎

何家班的道坛法器,与梅山教、闾山教巫师的法器大体相同,有师刀(即铃刀)、龙角、神鞭(竹制)、宝剑、小盂、小磬、木鱼、磬、神佛桥(布制)等。这些法器仪式中多置于神案桌上。在华盖山玄坛祖庙神案桌上,我们还看到“三清道坛云府高尊”神牌位(木制)1 座(中),在右摆文疏印板,前方安2 尊小神像,左为“翻坛老爷”张五郎,右为镇坛龙神。科仪桌前为法器。

此外,还有傩戏脸子(面具)七、八个,其中有二郎、引兵土地、师娘子、龙王、耍坛、道士、道童等人物面具。

我们观摩了端公“造茅船”仪式,其中有“请神献帛”、“敕水敕鸡”、“造茅船”、“走刀桥”、“过火海”、“送茅船”、“耍坛”、“铧犁”、“扎坛安神”等科仪。

何家班端公戏的全部科仪,一般由10 人演出,其中端公7-8 人,后场有专司端公锣1 人,其他伴奏者均由未上场端公承当,而现代则请民间乐手参与吹奏及打击乐之伴奏。端公多取法名,与闾山教、梅山教一样,以“法”字为标志,如法雷、法照、法通等。均为家传之巫系端公子弟。

(二)道坛传度牒文之梅山教信息

在红星村何家班班主何元礼先生家,我们看到了1 幅长达3 米多的度牒疏文。该度牒系为一位姓熊的端公经过6 位启教祖师和10 位六曹祖的考试及证明下,经过仪式后,成为“三清门下掌教”和“掌印”道师的凭证。此牒高约40 公分,疏文之衬纸较厚,前后均有木版夹裹,为折叠式,其中文字抄写于竹纸或宣纸上。由于年代久远,有相当部分已毁失,全部文字无法通读。疏式中有灵符、秘咒、诀语、神名、科仪文字等内容。其中有一些神名及地名值得我们关注,现摘录部分文字如下:

……上元法主张天师,中元法□□(梁)天师,下元法主李天师,南前侍后仙□,□(董)仲仙师。万众仙师,长□步哪吒太子、□王,千里长沙王,万里魏将军。

……统兵之帅、岸兵先师,开路仙□、□□郎君,翻坛到座张五郎,呼鸡唤鸭南□五猖,黄鹰打鸟五猖,吃生五猖,吃熟五猖……

叩请、关请李君坛上□□□前,李君万三三郎,洪武开枝胡(湖)南坨□□。你是老君亲弟子,抚州拜法救良民,行兵□□……身到。叩请梅山法主李世柏,生于乙巳年□□廿七日未时生,在于戊申年十二月廿二日寅□□入了梅山院内……

……淮南张赵二郎,岭南圣王三郎,淮□三七郎,驴(闾)山九郎、张五郎,张□□⑨

上文提供了几方面重要信息:

一是文中提到“长沙王”、“张李梁三天师”、“张五郎”、“驴山(闾山)九郎”、“张赵二郎”等,都是梅山教重要的神名,也是闾山教中的主要法神。

二是疏文中明确提到“梅山法主”、“梅山院内”,已明显标出与梅山教的关系。

三是疏文中有两三次提到“抚州”这个地名,可见与江西有密切关系。

四是疏文中,2 次提到“生于元朝”和明代“洪武”年号,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洪武开枝湖南”,说明该道坛地系明初从外地迁徙湖南的。

五是疏文中还提到“元皇教”,而据说湖南安化梅山地区也有“元皇教”之称,并有《元皇申发科》,当地道师李寿定称“元皇教就是巫教”,而此教“又叫庐山教”[9]。

六是疏中还提到“……五郎左行兵陈七郎,右行兵杨四……”,其中“陈七郎”应与福建猎户所供之猎神“陈六、陈七、陈八”有关。

四 关于闾山教与梅山教关系的探讨

张五郎信仰,其固然是讨论闾山教与梅山教文化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这个信仰产生的历史宗教背景及其相关的文化命题,此不仅是对文化生态大背景视野非常重要的审视,同时也对我们讨论的张五郎这一命题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此,我们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目的性的讨论。

(一)关于闾山教问题

闾山教,不仅是福建巫教的名称,从目前调查情况分析,它还是分布于闽、浙、赣、粤、湘等地的一个巫教系统,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及宗教的生存环境,它在福建全境分布最广,其中包括闽中、闽东、闽北、闽西等大片土地。与分布于浙南、赣南、粤东、粤北及湘西南相比较,其地位较为突出,以致人们认为闾山教是福建的巫教。

其实,闾山教与各地巫教同属南巫系统,这一南巫系统自汉唐即已滥觞,而至宋代已成蔚为大观的巫教体系,揭示这一体系的文件有2 件,一为北宋仁宗天圣二年禁巫的诏书(见《续资冶逐通鉴长编》,本文略),一是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海琼白真人语录》。如其《海琼白真人语录》中云:

元长问曰:巫法有之乎?其正、邪莫之辨也。答曰:巫者之法始于娑坦王,传之盘古王,再传阿修罗王,复传于维陀始王、长沙王、头陀王、闾山(原注:山在闾州)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此后不知其几。昔者,巫人之法有曰盘古法者,又有曰灵山法者,复有闾山法者,其实一巫法也。巫法亦多窃太上之语,故彼法中多用太上咒语。最可笑者,昔人于巫法之符下草书太上在天,今之巫师不知字义,却谓大王在玄。呵呵![10]

上文给我们的重要信息在于,在南宋著名全真派道士白玉蟾的时代,民间巫法盛行,其中提到两方面:一是巫法之神,一是巫法流派。所列巫法之神,并非巫法全部之神,仅是其中突出之神的一部分,其神来自两个派别:一个是唐宋间盛于世的佛教瑜伽密宗与巫教融合的瑜伽教之神,其中所提娑坦王、阿修罗王、维陀始王、头陀王皆为此类神;一个是唐宋盛行的江南各地的巫教神如盘古王、长沙王、闾山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至于教派即巫系中的构成支系有三类,即“盘古法”、“灵山法”、“闾山法”。此三类教法中的“灵山法”已很明确,即“瑜伽教”。今完整的“瑜伽教”已不存在,仅有一部分教派形式存在于闾山教道坛或半佛半道“释教”道坛中。“闾山法”即“闾山教”,是一个完整巫系教派形态,主要流传于闽浙两地及赣、湘、粤等地与客家人迁徙的地区。

上述南方巫系情况,在湖南亦同样存在,如李怀荪先生在会同县民间收集到的《管兵大牒》中,所请之梅山法神即有长沙王、张赵三郎、赵侯三郎、横山七郎、闾山九郎等神,其中一则云:

一请庐山九郎、横山七郎,正法一阶,度弟子臣刘法泰行用,火急奉行。[7]273

其中所请之“庐山九郎”即“闾山九郎”,为闾山教之法主。

而在梅山教中,闾山教的影响远不只这些,其中有一些明确标有“闾山”标志的符诀,如“闾山九郎符”、“闾山紫微符”等。该教派中很重要的是,福建闾山教主法主神之首的临水夫人陈靖姑的信仰及科法资料在湘西梅山教中也有保留及遗存。如胡健国先生说到《梅城巫书》中的“王母咒”云:

王母咒 请福州古田县王母神,“或在人间救产难,或在地下救良民”,“救男须是男成对,救女须是女成双”。[8]221

其中所述“福州古田县王母神”即为福建闾山夫人教之法神临水夫人陈靖姑。在会同梅山虎匠科书中,还直接点出临水三夫人,如其《请圣》科仪本中即详载有:

再来迎请,刘君坛上,刘君一郎,福建湖(福)州府,黔(泉)州海口,

李三(闾山)九郎、陈林李三位夫人,和合仙姑,请赴坛前,排方圣座,受领宝香。[7]246

由上可见,湖南梅山教与闾山教是同源的南方巫系,而从湖南梅山教中还可以发现福建闾山教对梅山教历史上曾有过一定的影响,至今遗留许多闾山教文化的东西。

(二)关于梅山教问题的思考

至于湖南的巫教是否即是梅山教,梅山教是否为湖南巫教的总称,拟或为巫教的一支?此问题暂不列入本文讨论。本文仅从猎神信仰及其巫法的一部分来探讨梅山教相关问题。

1.梅山教相关问题讨论

在闽浙等地道坛很少见到梅山教这一名称,直接用“梅山教”来称巫教的情况尚无所见,“梅山教”除湖南外,于四川、贵州等地亦有称之。

如在四川,笔者于川北广元市旺昌县的“巫牒长卷”中即发现两处提到“梅山”,如上已述之“梅山法主李世栢”、“梅山院内”⑩。从其牒文中,确有“梅山”的存在,而所谓“梅山法主”、“梅山院”,都与“梅山教”有关,梅山教除湖南本土存在,在周边地区亦有影响。显然,作为一个教派其理论依据是可以成立的。

2.广西梅山教简况

据胡健国先生研究,广西也是梅山教流行的地方,其教派属巫系,主祀神为“盘古”。其中引黄师宪《射虎行》诗:“手执开山西利斧,询之神名梅山祖。”[8]147以这位手执开山斧的盘古来做“梅山教”的主神,其渊源十分古远,因为他不仅是“开天辟地”神话中的人物,还是打虎之“梅山教”之教派神。此为宋代南巫之“盘古法”为猎神之巫法之重要依据,也解开了盘古法与梅山教以及福建猎神信仰关系之谜。

3.福建之“梅山教”余绪

在福建道坛中,没有“梅山教”一词,但是梅山教的重要定义在闾山教道坛中普遍存在,那就是猎神崇拜。福建是个多山地区,闽东、闽北、闽西都属于高山峻岭、山林密布的地带,其中虎豹横行、虫蛇出没,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由此,以狩猎为生的猎户自古以来就衍承不绝,并且其狩猎行为一直与传统的闾山巫法保持密切的关系,成为闾山教中的一个小巫派,其名曰“车山道”或“车山派”。

车山派之巫师于家中设道坛,安车山公神位,一些地方的车山派师公去世后,还建有“车山公庙”,其车山神即是亦巫亦猎的师公。在福建之车山坛,供奉的是“陈六师公”,有的地方为“陈六、陈七、陈八”,有的还有“陈五”。但不管是1 人或4人,显然,他们都与梅山教的“翻坛倒洞”的张五郎和陈十五郎有关,所谓“车山”其词义即为巡山、翻山,与“翻坛倒洞”同义。此“陈六”师公或车山神,与梅山虎匠“翻坛倒洞”的陈十五的联系更为密切。

至于猎户之“车山坛”,又称“车山营”,是一种巫系的祭坛,据猎人解释,过去猎户打虎,要先设坛“禁虎魅”。所谓虎魅,即是依附于猛虎害人的恶鬼,即成语“为虎作伥”中的伥鬼。伥鬼一旦被禁扼,则恶虎六神无主,就会被围捕猎杀。起“车山坛”要立车山神位,其神位有两种:一种以“盘古神王”为主神,一种以“车山坛上陈六师公”为主神。其间除了供奉三牲福礼,还要由巫师行“请神”、“奏表”的科仪,这里选屏南县墘头村谢姓车山坛“投状文”,从中可悉建坛之内蕴。其文称:

具投状 切据

福建省福州府△△△奉圣车山三元吹(催)山师父。祈安保宁猎子谢△△,恭就当门拜请车山营内一切师父,同到猎子炉内,打猎驱邪,猎场兴旺保平安。洪造恭陈意者,言念生居尘世,忝处人伦,备乃恭就当门会营保安。今则有仗神力堪投,涓取今月是日(夜),虔备菲仪,命猎子△△人,恭在当门启请车山会营神供一筵,于去秽、想变财食,迎请圣驾光降华筵,证明修奉酌献花,软陈供养。于中催营打猎、驱邪保平安清吉,车山会上三十六营、七十二阵,伏乞一切圣贤。

太岁△年△月△日

信士猎子谢△△人合家叩首谨状以拜。

至于起坛所请之神很多,其中有“车山、罗山捉地陈五、陈六、陈七、陈八师父”、“车山转石林四郎”、“云头发箭许九郎”、“吹螺号犬师父”、“盘古一郎、盘古二郎、盘古三郎”等。这里要特别提到“盘古神王”在巫教及狩猎神中的地位。在梅山教中,盘古地位极为特殊,如梅山虎匠“藏身”时曰:

弟子头上化为上元盘古仙人,身中化为中元盘古仙人,脚下化为下元盘古仙人,左宫盘古仙人,右宫盘古仙人。左眼化为日,右眼化为月,天是吾头,地是吾脚,五湖四海吾肚脏,十万山河吾腰带,化为巡天张大帝,掌管天下鬼爷娘,人见我怕,鬼见我愁,阎王见我不敢抬头。[7]244

上述“藏身”秘法中的盘古,在闾山教道坛有很重要的地位。如龙岩闾山教中的“盘古符”、“盘古诀”、“盘古咒”与“三元盘古”相近的内容,其中最突出的是3 张“盘古符”,其3 张“盘古符”中,“盘古一郎”注明具有“隔瘟瘅”、“隔山中禽曾、隔虫耗、隔白蚁、隔精怪、隔邪鬼、隔妖精、隔人瘟、隔六畜瘟……隔老狼山猪野兽”等功能。(图4)显然,此符法之用正是宋人所说巫法中的“盘古法”。而盘古信仰神话,最早见载于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众所周知,盘古神话比其他古神话晚出,大约一直潜隐流传于民间,至汉末三国间才为人所记录或揭示出来。而学术界普遍认为盘古传说源于两粤,今广西等地少数民族地区仍有盘古信仰。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盘古信仰以及盘古教的传播则与闾山教的由东传西相反,而是由西向东传播,从楚地经梅山教之传播几经周转才将“猎神”信仰传到闽浙等地来的。(见图4)

图4 猎神

(三)闽湘巫道文化交流与融合

福建与湖南虽远距千里,中间还隔着一个江西,在农耕社会时代,按理说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十分困难,但是两地巫道文化的交流确实存在。上例两地的“张五郎”共同信仰情况、闾山教在湘西南的存在情况以及湘西南梅山教猎神陈十五信仰及盘古信仰和盘古法的流传情况等等,都说明存在着闽湘巫道文化在历史上的交流及其文化融合现象。

两地巫道文化的交流,无疑是通过移民活动进行的,如前引四川旺苍端公坛之《度牒疏文长卷》中,其道坛于“洪武开枝湖南”,其中多次提到的“抚州”就是移民的始发地。福建客家县宁化、建宁、长汀等县即与江西省的资溪、黎川、南丰、广昌、石城等县毗邻,这些县以往均属抚州府,其与福建往来频繁,许多福建历史上的文化即是通过抚州经吉安(赣南)而经移民传入湖南。而湖南的民间文化也是通过这条移民古道而进入福建,如湖南地方戏祁阳戏(今称祁剧)即由湖南传闽西,至今民间社火仍在演出即是一例。至于民间宗教文化的交流也是这样,龙岩道坛中的“盘古符”、“盘古法”等盘古信仰及其巫法文化,也有可能是通过江西经赣南这条客家人迁徙路线而传到福建来的。

至于福建、湖南、川北都有“元皇教”之称,可见三地之巫教同属于一个巫系,即南巫系统,同具南巫特征。此外,闾山教中还有一些如“长沙王”、“五湘三郎”等明显带有湖南标志的巫法人物及其咒诀形式,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显然这是宗教融合及相互影响作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待日后深入调查研究。有关南巫系统的研究是个大课题,只有在两地学术界对闾山教、梅山教等巫系进入携手深入研究后,才能真正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注释:

①陈春来1987 年抄本《请法一段》,载叶明生《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闾山教广济坛科仪本汇编》,第201 页。

②叶明生《福建龙岩市东肖镇闾山教广济坛科仪本汇编》载,民国罗东林抄本《咒语卷》,第475 页。

③民国五年,岁在丙辰(1916)仲春花月,玄灵祖坛魏鉴盘抄本《闾山练军科文》。叶明生、黄建兴辑《古田闾山科仪本汇编》第四册。灵兴坛《请神科文》也提到“青阳法主张五郎”。其阳为“太阳”之阳,与建阳道坛相同。

④清·嘉庆乙亥二十年(1815),沂洋福佑坛叶法会抄本《道场密咒》,第15 页。

⑤清·沂洋福佑坛倪法升同治十三年(1874)抄本《行持小洋坪》所附《启请青阳师主咒》。

⑥清·古田玄灵祖坛魏氏抄本《闾山练军科文》抄本,黄光辉先生提供。

⑦叶按:延(平)、建(宁)、邵(武)、汀(州)、福(州)、兴(化)、漳(州)、泉(州)为福建八府之简称。

⑧清·古田沂洋倪法升同治十三年抄本《行持小洋坪》,倪承源先生提供。

⑨本《度牒》长卷资料,系2009 年6 月14 日凌晨3 时,由旺苍县三江镇端公何元礼先生提供。

⑩明·无名氏《受职掌教度牒》长卷,旺苍县三江镇端公何元礼先生提供。

[1]叶明生.共生文化圈之巫道文化形态探讨: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之比较[J].宗教学研究,2005(4):118-124.

[2]叶明生.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闾山教广济坛科仪本汇编[M]//王秋桂.中国传统科仪本汇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

[3]无根子.海游记[M]//叶明生,校注.民俗曲艺丛书.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0.

[4]洪迈.支丁志·卷3:李氏红蛇[M]//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986.

[5]叶明生,劳格文.福建省建阳市闾山派科仪本[M]//王秋桂.中国传统科仪本汇编:10 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7.

[6]张式弘.揭开梅山文化神秘的面纱[M]//中国梅山文化学术讨论会暨湖南省第二届梅山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安化:内部资料,1997:24.

[7]李怀荪.湖南省会同县金龙乡岩溪冲梅山虎匠科仪本[M]//王秋桂.中国传统科仪本汇编:5 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35.

[8]胡健国.巫傩与巫术[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86.

[9]张式弘.张五郎传说述评[J].湖南人文科学院学报,2005(1):35-38.

[10]涵芬楼影印本.道藏:第33 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22-124.

猜你喜欢

盘古梅山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
盘古
梅山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梅山铁矿矿泥选别工艺优化
盘古山
梅山钢铁公司高炉助燃风机节能改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