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味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伴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观察
2013-06-07周洪武浙江省象山县中医院象山315700
周洪武 浙江省象山县中医院 象山 315700
生脉散加味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伴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观察
周洪武 浙江省象山县中医院 象山 315700
流行性出血热 窦性心动过缓 生脉散加味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地方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该病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为心肌损伤,临床上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常见窦性心动过缓[1],多发生在少尿期、多尿期。笔者应用中药生脉散加味联合阿托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伴窦性心动过缓,并与单用西药阿托品组治疗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63例,均在发病3天内就诊。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5~68岁,平均50.6岁;常规心电图示心率45~55次∕min者21例,心率35~45次∕min者11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33~71岁,平均52.3岁;常规心电图示心率在45~55次∕min者18例,心率35~45次∕min者1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2];②治疗前Holter示:窦性心律,24h心搏次数<8万。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②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③既往有窦性心动过缓病史。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阿托品片0.5mg,1天3次,口服,并根据病情变化予抗病毒、预防感染、改善微循环、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加中药生脉散加味(人参、麦冬、山萸肉、玉竹各10g,五味子8g,炙甘草5g,煅龙牡各20g),1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2周。
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及常规心电图等。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肌酶谱变化、动态心电图。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2]痊愈:用药3天后心悸、胸闷等症状体征消失;显效:药后3天内心悸、胸闷等症状改善或消失;药后5天内心悸、胸闷等症状改善;无效:药后5天内心悸、胸闷等症状无改善。
3.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 两组治疗后24h心搏次数比较 两组治疗后24h心搏次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24h心搏次数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24h心搏次数比较(±s) 次
表2 两组治疗前后24h心搏次数比较(±s) 次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32 31 71866.0±3045.4 71465.0±2161.5 82524.0±3045.4*△81438.0±2161.5*
3.4 两组治疗后心肌酶谱比较 两组治疗后CK、AST、LDH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CK、AST、LDH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3。
4 讨 论
流行性出血热导致的心脏病变主要是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心肌纤维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部分可断裂。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以窦房结较显著,表现为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窦房结细胞变性和脂肪褐素沉积、纤维组织增生[3]。临床以窦性心动过缓最常见。药理研究[4-5]发现,诸多中药有改善心肌缺血及正性肌力作用,因此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伴窦性心动过缓。
流行性出血热属中医“温疫”、“疫疹”、“疫病”范畴。温邪疫毒侵入机体耗气伤阴,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脉,阴虚则不能荣养心血,故易出现脉律迟缓[6]。周仲英教授[7]认为,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各个病期均应滋阴生津,顾护阴液。而少尿期及多尿期,患者均肝肾阴液耗竭,正气亏耗。生脉散加味方中人参补气养阴,麦冬生地滋阴生津,炙甘草补益心气,煅龙牡则敛阴养心,镇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滋阴生津,益气复脉、镇心安神之功,故心气充足,则血脉运行正常,心悸、胸闷症状缓解。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比较(±s)U∕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比较(±s)U∕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n/例CK-MB AST LDH 32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31 治疗前治疗后44.3±6.3 21.3±4.5*△43.9±6.0 25.0±5.3* 133.7±20.2 72.1±13.0*△131.4±20.1 80.1±11.5* 334.0±43.6 199.0±31.9*△332.1±47.0 211.7±34.7*
[1]杨绍基,任红,李兰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3-9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7-203.
[3]唐正远,叶晓光,李石好.103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4,4(6):723-725.
[4]运乃茹.参麦注射液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1,33(8):1253-1255.
[5]Liu YX,Liu ZP,Jiao JJ,et al.Effects of astragaloside Ⅳon myocardiac dynamics and cardiac function with normal and depressant cardiac functi on in rats[J].Chin Tradit Herb Drugs(中草药),2001,32(4):3322-3341.
[6]刘纳文,才真.流行性出血热中医辨证体会[J].新中医,2008,40(5):103-104.
[7]郭立中,金苗文,王志英.周仲英教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学术思想探析(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401-403.
修回日期:2012-08-22
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