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的教改研究

2013-06-06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实践性课程设计基坑

徐 江

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包括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本课程前承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课程,后接建设项目评估、工程建设监理等课程,因此,它还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性。围绕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这三大特点,我们进行了如下的课程教改尝试。

一、结合典型案例教学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多、覆盖面广,既要讲解基本的施工原理、工艺流程和施工组织,还要补充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质量通病防治和施工安全技术等,这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不小的难度。另外,由于叙述性内容占据了教材的绝大部分篇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基本知识掌握不牢,教学效果也难如人意。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针对重要的分部分项工程,我们尝试采用结合典型案例的三阶段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的三阶段教学法示意图

第一阶段,讲解典型案例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通过这一部分的讲授,使学生熟悉相应的施工方法,明白“如何施工?”。例如,在讲授基坑支护的施工工艺时,首先直接告诉同学们某高层商住楼工程基坑深度8米,其中有三面放坡,基坑坡度为1:1,坑壁表面进行喷浆挂网加强处理,并通过视频和幻灯片展示喷浆挂网的施工工艺流程;接着介绍该深基础支护工程在沿市政道路的一侧打了支护桩。因学生刚接触此部分,可能对有业术语名词和施工不理解,预留五到十分钟和学生互动[1]。注意在这一步骤的讲解中要提醒学生,基坑的支护方式必须要考虑工程地质、施工现场周边情况并要结合基础类型进行选择。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先熟悉常见的深基坑支护是如何施工的,再了解不同施工工艺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初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施工?”。由此,在下一步讲理论时,学生就会抱着积极的态度有准备地听课,想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合理。

第二阶段,讲解教材相关内容。通过这一部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施工原理,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施工?”。典型案例讲解完之后,我们会导入土壁的稳定性问题[2],指出无论是放坡还是打设支护桩,要解决的都是基坑土壁的稳定性问题。首先分析土壁稳定的作用机理,即土壁稳定主要是由土体内摩擦阻力和粘结力来保持平衡的。一旦土体失去平衡,土体就会塌方,这不仅会造成人身安全事故,同时也会影响工期,有时还会危及附近的建筑物。其次分析土壁塌方的原因,主要有:边坡过陡;雨水、地下水渗入基坑;基坑上边边缘的堆荷载、动荷载;土方开挖的顺序未遵循“从上往下、分层开挖;开槽支撑,先撑后挖”的原则等。最后总结防治塌方的两大类具体措施。

第三阶段,介绍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相关条文。通过这一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应内容,明白“如何控制施工质量?”。学生们都知道基坑开挖要放坡,但是,边坡大小留设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坡度达到多大才能保证施工时人员安全;为什么在沿路边一侧是用桩而不放坡,支护桩支护的要求等等,这些质量控制的具体标准学生们就不清楚了,而且面对枯燥的规范条文通常也觉得无从下手。在这一阶段,我们一般用投影仪打出案例的照片和现场文字资料,翻开课本,然后逐条讲解相关的国家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文。

二、重视多媒体教学

建筑施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面对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老师讲课必须要生动,但毕竟再生动也是百闻不如一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中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形象、信息承载量大等特点,能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3]。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时,我们要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交流

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这一原则,避免人为物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课堂中的动态交流,不仅是知识的流动,还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教师的肢体语言、板书是任何“人机对话”不可替代的[4]。教师如果只是静止地坐着讲课,就会变成了一只会按键盘的机械手。

(二)避免课件的“信息过量”与“信息贫乏”

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刻意应用动画技术,为动画而动画,整个画面的动画繁多,文字、图像、声音并用,导致课件的“信息过量”。学生自始至终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集中精力听讲,久而久之,反而容易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

“信息贫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教材,只好将教材上的东西统统搬到课件里,在每一页的幻灯片上只见到密密麻麻的文字,看不到示意的图表,更分不清内容的主次,课件的实质性营养有限;另一方面,在很多课件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采集到的素材很少,课件里更多的只是教材内容的各级标题,课件的营养更为有限。

(三)结合典型案例制作课件

施工课程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如果只是在课堂按教材章节内容依次讲述,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如果能带领学生去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施工现场的深基坑支护、脚手架搭设、预制构件的吊装安装、混凝土的浇筑等等,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5]。但是,工程施工任务往往是由不同专业的施工单位和不同工种的工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或空间里完成的[6]。而课程教学总时数是有限的,去实习基地的次数更是有限,在有限的现场时间里,学生们通常连一个完整的工序也不能看完整。

好在现在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将施工工地搬到课堂上了,但这需要教师提前花费时间,结合典型的教学案例来收集、制作施工工艺的课件资料。

例如,在讲有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时,它的施工工艺是测定桩位、埋设护筒、钻机钻孔、同步注入泥浆并循环泥浆、清孔、吊放钢筋笼、安设导管、水下浇注混凝土、拔出护筒,整个过程抽象难懂。这时可以通过施工录像将整套的施工工艺流程展示给学生看。

再如,在讲钢结构安装时,通过鸟巢工程的钢结构安装动画,对整个的钢结构安装施工过程,从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安装流水段的划分、构件的安装与校正、构件的连接到安全施工措施等,学生们都能充分理解。对于重要的施工部位、典型的工程质量通病和复杂的施工过程,笔者还用数码相机拍摄现场实况照片,然后制作成课件。

又如,在分析现浇混凝土缺陷时,麻面、露筋、蜂窝、孔洞等各种常见的施工缺陷可配上一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学生边看边听,印象直观深刻,教学效果更为良好。

另外,在采集、摄制和加工反映施工工艺流程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会经常深入到施工生产的一线,这样对教师掌握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的最新发展情况,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很有帮助。另外,教师与施工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还能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高度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理论性教学环节

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包括专业理论、生产实习和施工组织课程设计三大部分,后两个部分是紧密围绕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开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提高工程专业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各院校为了教学方便,均是将以上三个环节单独分开进行,存在着实践性环节与理论性环节严重脱节的现象。如图2中的a)图所示。

施工课程教学、施工组织课程设计中有很多具体内容需要在生产实习中解决。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理论课之前,虽然教学大纲已经规定了生产实习的内容,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这时候学生实际上是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等到了理论教学环节时,往往已经遗忘了大部分的工地所见所闻,所以,生产实习离理论教学越近,学生接受的效果越好[6]。另一个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它一般集中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在两周的时间里,学生要根据教师具体布置的设计题目,完成一篇结构完整并与施工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施工组织设计。由于生产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脱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基本只能是闭门造车,抄袭现象较普遍。

这三个教学环节是密切相关的,需要高度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三个教学环节的学时安排和教学要求,我们提出了高度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理论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措施,如图2中b)图所示。

图2 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性教学环节

首先,在学校附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施工工地。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基础类型、不同的主体结构形式、不同的建筑装饰风格的工程,例如,基础可分别选择桩基础、条形基础、独立基础;主体分别选框架结构、钢结构、砖混结构。

其次,将十六周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和四周的生产实习分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两周生产实习穿插安排在第一阶段的课程教学(前八周)之后,第二阶段的二周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二阶段的理论课程教学(后八周)全部结束之后进行。在生产实习阶段,将学生按小组分配到各工地(学生也可以自己联系工地),结合所在工地的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每个学生的生产实习内容和施工组织课程设计题目。带着课程设计选题进行生产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和学习实际工程中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

最后,在第二阶段的生产实习之后,安排两周时间进行课程设计的集中整理。

这样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性教学环节的高度融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减少生产实习的盲目性,避免课程设计的匆忙应付现象,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四、结语

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筑施工与管理课程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任课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理论性教学环节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融为一体,在讲解施工原理、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时,通过典型案例和多媒体手段的帮助,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1]陈卫红,周昕.高职学生施工课教学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25-126.

[2]毛鹤琴.土木工程施工(第三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4

[3]胡志强,孙敬肖.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研究,2004,(4):61-62.

[4]郭泽英,黄秋艳.高职类高层建筑施工课的多媒体教学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70-171.

[5]赵升琼.怎样在建筑施工课程当中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J].高教研究,2006 ,(5):34-35

[6]由丽雯,张锡宽等.建筑施工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教改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8,(5):70-72

猜你喜欢

实践性课程设计基坑
微型钢管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全套管全回转咬合桩在基坑支护中的技术应用
基坑开挖及加固方法研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基坑开挖对邻近已开挖基坑的影响分析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