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的创新

2013-02-08程素卿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讲授法纲要案例

程素卿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的创新

程素卿

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性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一要坚持和创新课堂讲授法,二要尝试师生角色互动教学法,三要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

程素卿/平顶山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河南平顶山467002)。

从2007年秋季开始,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的落到实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性。因此,必须针对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过程的情况、教学内容和课程性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一、坚持和创新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介绍情况、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承传下来的教育模式,可以较为集中地进行教学活动,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知识,从上至下地传递大量知识。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特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所决定,课堂讲授法仍然是其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局限性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学生对信息无法选择,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而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现象;再有就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就不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将课堂讲授沦为注入式教学。采用研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但这些方法耗时太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多(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而每周仅有2课时、总共只有36课时,在这种实际情况下,这些教学方法只能偶尔为之,而不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的优点就是主讲教师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预先准备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1]。课堂讲授法虽然有其自身的弱点,但如果教师在采用课堂讲授法的时候,注意做到与注入式教学区分开来,不照本宣科地念讲稿,并吸收一些其他教学方法的长处,仍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讲授一样能使学生与教师的思路同步,产生共鸣。关键是要解决好“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这一本质问题。

我认为,教师在采用课堂讲授法时,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核心。“以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主体,要确立尊重、平等、民主的观念,正确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尊重被教育者平等的人格价值,彻底抛弃“唯师是从”、“听话老实”的传统评判标准。第二,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材施教,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将难懂的知识直观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就课堂教学语言来说,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优美,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不要把原本生动鲜活的历史讲得枯燥乏味。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它传递的信息量大,产生作用、获得反馈快,是最值得教师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用得好,学生就喜欢听,教师的教学自然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2]。第四,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上,要敢于和善于联系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行讲授。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科学地分析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授课之前任课老师应当开展广泛调查,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有哪些困惑?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反复思考,精心确定各章的重点、难点和联系的热点,增强授课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从而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第五,要以饱满的政治激情、循循善诱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自己没有火花,就无法点燃起别人的火焰。”如果任课教师每次都能够以饱满热情进行讲授,全身心地投入,那么一些性格偏内向的同学也会被感染。

二、勇于尝试师生角色互动教学法

如上所述,课堂讲授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它的优点在于可以确定教师的权威和主体地位,使得学生集中精力接受知识的传递,但是它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于挖掘学生潜力、知识的充分吸收、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为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的是单向式的传授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这样做一方面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交流学习,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容易导致知识不能被学生彻底消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下,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树立新课改的教学思维,积极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实践能力。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学生确立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主体者的身份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面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掌握好教与学这一关系转换的“度”,为互动式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积极的引导者身份与学生共同进入学习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3]。基于“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的教育理念。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高高在上”的状态,强调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反映了师生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效果达到理想水平。

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形式主要有:一是主题探讨式互动。即在课堂上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和“学”双方的互动交流。二是归纳问题式互动。即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和“学”双方的互动交流。三是案例式互动。即在课堂上由教师呈现个案,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可行方案。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方式是“问”与“答”。这里的“问”与“答”是多层次的: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二是学生间相互的问与答;三是学生向教师的询问与教师的回答。这种多层次的“问”与“答”,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过程中的教师一人讲、学生只管听的单一、沉寂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一种教师与学生间的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三尺讲台不再是教师一人的天下,同时也是学生展现才华、发表观点的舞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交互作用和影响,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而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交互作用过程。师生互动教学超越以往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而是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能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对于教师而言,有利于其教学理念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应该说,“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有很高的要求,如,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等。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双重角色,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紧凑的实施和进行。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学习,营造一种民主、双向、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就会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于广大学生而言,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增进与教师的互相学习,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记忆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活动,还需要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各种学习器官的功能。久而久之,学生概括总结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三、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到了19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得到普遍重视,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国内教育界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已日趋规范。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平台,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3]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理论和分析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或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理念、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模式”。[4]

案例教学模式结构图如下: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首先,案例的有趣性、可读性,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第二,案例教学法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第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方法是认同的,认为案例评析法能够改变理论灌输的枯燥性、乏味性。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就学习效率而言,视觉学习效率约占80%,听觉约占有10%,其它约占有10%。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它在提高教学效率、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有着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使知识更生动、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但是,多媒体技术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育目标的设定有选择地进行使用,做到喜新不厌旧,百花齐放。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起来,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更好地服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在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片面追求课件的外观形式,忽视内容的实用性判断。二是以机器为第一注意力,导致“人灌”变为“机灌”。因此,多媒体技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运用,要避免直观形象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脱节现象,要注意视听教学的使用效果,还要处理好教师教学风格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

总之,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必须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重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论内容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效,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成让大学生“真心喜爱,受益一生”的课程。

[1]蔡春燕.师生角色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书育人,2009,(33)

[2][3]王培文.浅议高校案例教学的原则及其功能[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2)

[4]袁玉芳.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G642

B

1671-6531(2013)02-0105-02

贺春健

猜你喜欢

讲授法纲要案例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浅析讲授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运用讲授法的辩证认识
讲授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