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训练 提高学生规范写字能力

2013-06-05潘莹

成才 2013年3期
关键词:错别字字形写字

■潘莹

科学训练 提高学生规范写字能力

■潘莹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据调查,目前小学生错别字的发生率逐年递增,大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在小学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的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错别字的频繁出现对学生来说是语文基本功不扎实的反映;但对整个教育来说,就是语文传统知识传承缺失的表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识字与写字”中关于写字习惯的目标,要求学生能把字写对、写美观。作为小语教师,必须设法让小学生正确书写汉字。

一、学生错别字原因分析

学生写错别字,一般是受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1.内在因素

从学生方面来看,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低年级学生的水平较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而且随意性较大,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观察错误较多,常因注意于各种无意义的特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因此,在识字过程中,只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就会忽略。如自己的“己”,往往写成“已”或“巳”。由于在学习中会受到负迁移的影响,学生的字形记忆不准确,多一笔、少一划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镶”少了一撇,“具”少了一横,“蔑”少了一“点”,“初”写成了“礻”旁等。另外,同音字也容易混肴,把“东北”写成了“冬北”,把“立即”写成了“立既”等。

书写不够规范。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笔画不到位,比如“虎”字头没有写勾;(2)字的结构不对,如篷写成半包围结构;(3)书写不规范,如“演”的一竖没出头。

以上现象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浮躁,不能静心写字、专注记字,所以记忆比较模糊,不精确。问到学生发现自己写错别字时的心情,学生用“苦恼”之类的词,反映出学生对粗心的无奈。令人更无奈的是,在学生口口声声认为“认真”就可以避免错别字的情况下,不少人还把“苦恼”写成“苦脑”、“烦恼”写成“繁恼”、“再也”写成了“在也”。这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当然也足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对识字、写字现状的担忧。另外,个别教师教学时对于形近字、同音字的分辨指导不够注重,也是学生书写容易出错的原因。学生不能理解字形的微小差异其实代表了字意的巨大差别,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识字越多,混淆越多,错别字也就越多。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教学时对识字教学的关注不够,课堂上没有拿出专门的时间帮助学生辨析字形,提高识字能力,致使有的学生一开始便将错误的生字记入头脑,先入为主,难以更改。写字训练还不够扎实,也是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原因。很多教师把注意力完全投放在阅读和作文能力的提升上,而把基础知识片面地理解为考试之前将生字、古诗背熟即可。以前常做的如“一字开花“形近字组字”等练习渐渐被忽略。学生学字只顾眼前,不能触类旁通,从而导致了学生错别字书写的增多。

2.外在因素

汉字本身结构复杂,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学生不易掌握。不正确理解和实施新课程也是造成错别字增多的间接原因之一。大量识字和阅读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中低年级的识字量在2500字左右。而这几乎是以前整个小学六年的识字量。识字多,学生阅读量增加了,知识面开阔了,但也增加了字词混淆的几率。中低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但会写的字远远没有认识的字多,很多词会说不会写。当学生有了表达的需要时,就很容易用同音的熟字或形近的熟字来代替。现在的小学生还特别喜欢标新立异,爱写一些没有教过、认识却又记得不是很清楚的字词,自然也容易出现错别字。一般说来,小学生错别字的高峰主要出现在二三年级。因为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就要开始写较长篇幅的文章了。

另外,电脑打字的普及也使学生的书写能力有所退化。长期依赖电脑容易造成“抓笔忘字”。一些电视字幕、户外广告等“生活元素”,为了叫得响亮,错误地使用一语双关的谐音成语,如药品广告咳不容缓,并不在别字上打引号作提醒,使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错字、别字,形成张冠李戴的习惯。网络语言对学生汉语学习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网络语言不讲究用语的规范,大量使用怪词、错字、别字,而小学生对网络语言不仅好奇而且喜欢模仿,从而形成语言规范无关重要,可随意生造、篡改的不良心态。语言是一个积累运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规范用语,需要反复不断地强化才能保持。而学生频频接受和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减少了规范用语对大脑的刺激,干扰了学生的言语习得,也使错别字更加根深蒂固。所以单靠我们教师孤立的力量是很难杜绝错别字的生成的,要杜绝使用错别字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科学训练,提升学生规范写字能力

突破纠正错别字的难点,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汉字本身的规律、特点和学生的识字规律(心理)。教师要深入地了解这两方面因素,教学中既要坚持科学的汉字观,又要遵循学生的汉字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识字任务不能孤立地完成,应和阅读、作文紧密结合起来,字连成词,词连成句,形成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识记汉字、书写汉字。

1.态度认真,有效预习

平时要规范笔画的训练,不少学生为了赶作业,作业时书写不到位,一段时间后,再书写时偏旁的记忆就模糊了。因此,作为教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习惯,养成遇到字形生疏或字义不懂的字就查字典的习惯。第一次遇到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一定要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查字典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有些老师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大量抄写生字词,这样会适得其反。由于有的字学生没有学,加之粗心求快,没有仔细观察,第一次抄写新字词就看错了,写错了。其实,教师可以教学生先读通课文,然后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看清字形再下笔抄写。写字时要让学生坚持“四到”:一是“眼到”,注意观察字形,分析笔画,掌握笔顺和间架结构;二是“口到”,做到边读边写,加深印象(主要是低年级);三是“心到”,专心书写,用心记忆;四是“手到”,遇到字形生疏或意义不明的字,勤查字典。应按照上述要求,对学生反复训练,培养习惯,让学生把字记牢、写对。

2.了解构造,强化记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表意丰富,历史悠久,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汉字的产生也有它独特的演变过程。许多汉字的结构和写法,与它的含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组织一些识字趣味活动,通过对汉字起源的认识,从根本上激起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同学们对不写错别字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明确字义记忆、编顺口溜记忆、利用造字原理推断归纳记忆、探究词源记忆、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记忆、根据字音特点记字形、发挥想象记字形等办法,强化记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正确的字形,杜绝写错别字。

3.及时订正,反复巩固

遇到错别字要及时订正,但有的教师让学生通过大量罚抄长记性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反复练习可使儿童更好地识记,保持记忆,但不能盲目多练。实践证明,一般一个生字平均练习3次,在默写中就足以使错误率降低到7%以下,与生字练习抄8遍的效果基本相同。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他们的粗心大意容易导致错别字的产生。有意注意的维持依赖于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对活动的深入理解。因此,我们通过让小学生理解书写正确的规范字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感受汉字的字形美,培养小学生正确、规范、工整写字的兴趣,来延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从而减少错别字的书写概率。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还缺乏精细的分析能力,他们短时记忆占优势。为了减少错别字,必须经常性地复习巩固,以便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研究发现,螺旋式的识字复习法是较有成效的识字巩固方法。其做法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复习前面教过的生字,如今天复习昨天的,下周复习上周的。如此波浪式地前进,到下一个阶段(如期中)再复习一次。除此之外,多阅读课外读物,开拓识字领域,在阅读中增加生字复现的频率,也可以让学生少写错别字。

4.教师示范,科学指导

写字课是专业指导课,在写字课上,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观察笔画、结构,让学生掌握练字方法。我们可以找准重难点,教给学生观察之法;抓住关键点,教给学生评字之法;体现结合点,教给学生赏字之美。评说、评写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看、读、议、练、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模仿能力,不断巩固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我们也可以通过写字指导初步培养学生对书法笔画线条之美和结构之美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之情。

在写字课上,教师亲自范写,是最直观、最经济的课堂教学资源。小学生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老师当堂书写,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不仅是最好的示范,而且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示范。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当堂书写,而且书写规范,间架匀称,具有神采,富于美感,就能令学生羡慕、敬佩,进而让学生对写字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探索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途径,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提高识字写字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黄陂路小学)

责任编辑王爱民

猜你喜欢

错别字字形写字
诗嘲错别字
我学写字
错别字的自述
学写字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