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蜀石刻造像之军事体育探微*
——以石门山石刻造像为中心

2013-06-01谭宏徐泉森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巴蜀石刻军营

谭宏,徐泉森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永川204160)

巴蜀石刻造像之军事体育探微*
——以石门山石刻造像为中心

谭宏,徐泉森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永川204160)

为了深入研究巴蜀石刻造像之中军事体育活动,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大足地的石门山石刻造像区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石门山石刻造像的军事文化内容通过造像人物的外形与所持兵器进行了很好的表达,同时在其造像之中有游枪与对练这两个典型的军事体育刻画。石门山石刻造像军事运用了超写实的手法突出了两宋时期的军事文化内容与统治阶级对于军事建设的态度,更突出了当时人们对于南宋军队强兵力武的一种美好愿望。

石刻造像;石门山;军事体育

1 军事体育

我国军事体育的产生应该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当时各个氏族为了争夺资源与生存的地盘,经常发动局部或者大规模的战争,为了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每个氏族首领都对自己部族的士兵进行各种能提升身体素质与搏杀能力的训练,这就是军事体育最早的萌芽。

我国古代的军事战争是古代体育的重要起源之一,军队衍生出来多种体育项目。古代军营之中盛行的体育活动被我们现今体育史学的研究者称为“古代的军事体育活动”。我国军事体育活动的称谓出现在正式文件上是在1952年8月4日青年团中央发出的“关于青年团各级组织建立军事体育部的通知”,而正式在文件中明确反应军事体育内容的是1965年5月4日共青团中央发出的“关于军事体育工作要点”。在这份文件中,提出了射击、投弹、登山、通信联络、“四防”、攀登、军事野营、越野、潜水、游泳等项活动为军事体育活动。这些军事体育活动与古代军事体育有着很大的差别,我国文件上规定的军事体育具有很明显的现代体育特征的同时,也具备现代战争的实用性。从这可以看出军事体育的内容是服务于时代的需要。古代处于冷兵器时期,军事体育的特征就更加趋向于古代冷兵器战争的需要。所以摔跤、武术、枪舞剑舞等活动在古代军营之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古代军事体育与现代军事体育进行比较后发现,虽然其形式内容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其军事体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军队整体的战斗力,所以对于军事可以认为是权利领导者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而采取的一系列与军事战争技能紧密相关,以身体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带有军事战争属性的体育活动。

军事体育是古代军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军营将士的军旅生活与现今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在现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里,军营业余生活十分丰富。而在几百年前的古时,军营生活就显得格外枯燥,士兵在进行完日常的军事训练之余就自发的组织进行一些带有浓厚军事训练色彩的游戏,如:举石锁、游枪练习、模拟实战对练、摔跤等活动。这些游戏活动虽然与军事训练内容吻合,但是意义和形式却有着极大的区别。首先,游戏活动的强度较小,而且士兵在锻炼时有较强的随意性。其次,这些军事体育游戏活动是士兵的自发行为,没有上级的组织,士兵在进行这些体育游戏时往往以一种娱乐的态度来对待。久而久之,这种军事训练色彩的游戏活动就逐渐的带有了体育的竞技性、娱乐性等重要特征。

2 石门山石刻的军事背景

石门山石刻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十七年,其主要开凿时间为南宋时期。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局势背景十分复杂的一个朝代。在宋代时期,并存着辽、金、蒙等巨大的军事政权势力,宋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权与抗击边患,十分注重对于军事训练,在军营里逐步展开了以骑射、相扑、长跑、水戏、武术等军事训练,这种军事训练就是宋代军事体育的一种存在形式。宋代是我国军事体育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首先宋代在军事体育训练中,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固有训练的模式体系。其次是在宋仁宗两次变法之后,军营规范了对不同兵种训练的内容、时间、方式与使用器械的法典,极大地促进了军事体育的规范化。宋代武学考试的优秀者,都以官吏的身份被派往军队进行士兵的训练,这极大地提升了军事训练水平。

从石门山石刻开凿的宋代军事体育发展的背景可以看出,石门山石刻造像的修建受到了当时军事体育文化的重要影响。巴蜀石刻造像的总体创作风格既然都以宗教为蓝本,但是其许多内容都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石门山石刻与大足、安岳等地的造像区相比,神将、力士的造像比例明显多于其他区域。这些神将、力士其实就是对于当时古代军营将军与士兵形象的一种刻画。因为石门山巴蜀石刻造像的总体为表达宗教内涵与宗教艺术为主,但是石门山石刻众多表达军事题材内容则在巴蜀石刻造像群中是极为少见的,这说明了石门山石刻造像的修建受到了当时军事文化的重要影响。

3 石门山造像中的军事文化

石门山石刻造像是大足地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石刻造像群之一。石门山石刻以其独特的风格傲立于巴蜀石刻造像艺术的巅峰。石门山石刻是佛道合一的造像区,里面既有代表道教文化的石刻造像内容,又有以佛教故事为主体的观音菩萨像。巴蜀石刻造像中,佛道合一的区域十分常见,这也客观的说明了巴蜀石刻造像的内容具有宗教的包容性特征。而在石门山造像群之中,最为显眼的既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内容,而是军事文化内容。

在石门石刻造像区入口处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与顺风耳像(图1),就能感觉到其浓厚的军事文化韵味。二神将的雕刻手法极具想象力,千里眼其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版图筋脉显露,雕刻手法极为夸张。千里眼与顺风耳都是玉皇大帝手下的神将,其身份具有明显的军事元素。对二神将造像观察发现,千里眼手持三尖两刃刀。三尖两刃刀又称杨戬刀,是传统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所使用的兵器,在现实的古代军事战争中,三尖两刃刀是大将马上冲锋杀敌的利器。顺风耳造像既然损毁较为严重,但是从关于石门山石刻造像的典籍中可以了解到其手中所持的兵器为古代军事战争中使用最多的砍刀。而且千里眼与顺风耳的身体上同时刻了十分精细的铠甲,这说明了二将的雕凿与军事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1 千里眼与顺风耳

在石门山石刻的第12号龛,有两尊保存较为完好的武士造像。这两尊武士造像依然采用了较为夸张的雕刻手法,都具有了六只手臂。12号龛左侧武士(图2)有两只手臂已经损毁,其余四臂完好。上面两只手臂分别手持宝剑与照妖镜,在下面的两只手都持弓箭。右侧的神像就显得与众不同(图3)。六只手臂中,只有两只手手持武器:一手持鞭,一手持绳状物体,其余四种只手臂作为合什状于胸前,腹前。从大足石刻研究的文献中了解到,这个绳状物应为古代神话传说中“捆仙绳”。捆仙绳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神仙斗法时所用的一种武器,在神话小说中描述把其武器扔出后,可以将对手牢牢的捆住。在《西游记》、《封神榜》、《搜神记》等我国传统文学小说中都有对于捆仙绳的详尽描述。已经进行神化加工的人,手持着神化的武器,这足以说明了雕凿石刻匠人丰富的想象力。神将双手合十于胸前,左手呈拳状,右手呈掌状相握,成典型的气功手印。下面两只手呈叠加状,右手握于左手放于丹田之上,表现了这尊神像的手型像是在进行某种功法的修炼。

图2 第12号龛左侧武士像

图3 第12号龛右侧武士像

在第10号龛三皇洞中在接近洞口处有两尊神将造像屹立于两侧。左侧的神将(图4)外部损坏较为严重,两只手臂已经遭到破坏,但是从躯干到头部保存依然完好,给人们一种威严。位于右侧的神将(图5)整体保存十分完好,身披铠甲,表情狰狞,右手持剑,左手扶腰带,凌然一副天神下凡之势,鬼神勿近之威。三皇洞是石门山石刻造像区一处重要的表现道教文化的道场,气洞口有如此气势之神将镇守,说明了军事文化内容主导了整个石门山石刻雕刻风格。

图4 第10号龛左侧神将

图5 第10号龛右侧神将

4 石门山造像中的军事体育

4.1 军事体育之游枪

在石门山的孔雀明王经变相龛中,有两组雕刻最为引人注目。首先是孔雀明王像后面的一个人物(图6)。该人物造像既然体积较小,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其身体健硕,神情威武,一副如天兵下凡之象。该人物左手持长矛,右手前向探出,下身成半弓步势,可以清楚的看出是一个将军正在进行游枪的练习。长矛是古代军事战争主要武器之一,关于长矛的练习,以前主要是以军事对练为主,而随着军营体育不断的发展,长矛的练习形成了各种套路,士兵可以按照套路单独的进行矛的练习,这种既有实战性,又具备了表演特征的套路练习也被称之为了游枪。在一些战事较少的和平年代之中,在军营之中对练的方式逐渐的被游枪所取代。古代游枪练习是军营之中较为常见的军事体育活动,许多流传至今的枪法套路都是以古代军营中的游枪为基础发展而形成的,如著名的岳家枪、戚家枪、李家枪等等。在《纪效新书》中写道“士以枪周身而练,逐得其精要”,《练兵实纪》中提到“游枪,军中修之课业”,在宋代著名兵书《武经总要》中有关于士兵在训练之余进行游枪锻炼的描述。有时,军营的将官还会组织一些游枪的比赛,其形式十分类似于现今的武术套路比赛。在军营之中,划一块正方形的场地,各营号之中出一名练的最好的士兵进行比赛,石门山石刻这个练习游枪的人物造像,说明了游枪之术在宋时期的军营中极为流行,这给研究古代军事的游枪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2 军事体育之对练

图6 将军进行游枪的练习石像

图7 神将对练之石像

除了游枪之外,在孔雀明王龛左侧的石壁之上有两个神将进行武术对练的造像(图7)。左侧的造像人物,双手持剑,呈一个进攻的姿势。右侧的人物造像则明显带有神话色彩:是一个有六只手臂的神将,上面的两只手持照妖镜,中间的两只手臂则右手持宝剑、左手手持金刚圈,下面的两只手持着长矛。在该组造像中,雕刻造像的匠人应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对现实中的人物进行了神化,如二将脚下都刻画出了云彩,这表达是在天上腾云进行比武,而且右边的神将有六只手臂,这与民间对于神话人物描述的“三头六臂”正好吻合。两位神将进行对练的造像对军营之中的武术对练场面与形态进行了很好的展现。在古代军营之中,士兵进行武术对练是极为常见的,同时也是古代军营体育中的重要项目。因为在古代冷兵器战争时期,士兵要使用冷兵器,通过相互的搏杀来战胜对方,军营中的武术对练正是提高士兵搏杀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作为军事体育的对练,通常分为徒手对练与器械对练两种情况。徒手对练是士兵赤手空拳进行格斗对抗,在徒手对练的时候,士兵一般都赤裸上身,双拳缠上厚厚的布带进行徒手格斗,其过程十分激烈而精彩,这种类似于现代综合格斗的运动在古时军营十分常见。器械对练通常是指士兵在军营里,手持战斗时所用的各种兵器进行格斗对抗。但是在这种对练过程中,都会对器械进行处理,如:用特制的套子把大刀和枪头的锋利之处包起,或者用没有枪头的枪和没有开刃的刀剑进行搏斗。这种器械对练更能突出其实战的效果,很好的培养士兵在沙场杀敌的能力。在这组造像中明显的刻画出了古代士兵进行对练的场景,让人们通过两名“神化”了的人物来了解当时古代军营之中的体育文化气息。同时,这组对练的造像更加凸显了石门山石刻造像是以军事体育为蓝本进行修建的。

5 从石门山石刻造像的体育遗迹辨宋代“重文轻武”

宋代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创作于两宋时期,特别是诗词与书画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文官当权,武官被排除在了上层建筑之中,忽视对于军队的建设发展,导致了士兵孱弱,战斗力下降,最后造成了亡国的惨剧。不可否认在北宋中后期确实文风压过了武风,无论在各个阶层的社会中,都有重文轻武的现象出现,但是历史真实情况是宋朝统治者对于军事的轻视程度并没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巴蜀石刻造像修建高峰是在宋代,如果宋代重文轻武之风真如各种史料所记载,那么就不会在石刻造像中加入如此之多的军事体育内容。巴蜀五个核心石刻造像区中,都有关于军事体育的刻画,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而是对于真实社会情况的一种反应。特别是石门山石刻造像区,军事体育特征极为明显。北宋政权被金国所亡,徽钦二帝及其王公大臣家属3000余人被俘,成为了中原汉人的一大耻辱,虽然南宋赵构履行的是带有浓厚投降色彩的绥靖政策,但是也没有放弃对于军队的建设。南宋政权建立不久,内有政局不稳,外又有金兵的威胁,在这种局势下能够立国的根本就是加强军队构建与士兵的训练。从《南宋军事史》中描述南宋军队士兵战斗力对比于北宋时期的军士有着明显的增强,南宋士兵注重日常军事训练的同时,更加重视训练之余的军事体育活动。据其宋史记载,南宋的许多名将都重视军事体育活动的开展,如韩世忠在军营之中经常组织士兵进行摔跤比赛而提升士兵的手搏能力。吴玠在战事稍缓的时期里,亲自教授士兵进行武术游枪和对练的练习。刘琦对于注重士兵力量的训练十分看重,在军营之中时常举行举重比赛来提升士兵的战斗力,而刘琦本身也十分喜爱举重活动。宋代既然屡遭外族侵略,但是其政权依然存在百余年之久,而且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宋代尤其在南宋时期的立国之本就在于对军队活动建设的重视,这种政治因素直接的影响到了石刻造像的雕凿。从石门山石刻造像之中所表现出的军事体育遗迹可以看出,宋代既“重文”,对于“武”的价值和作用也是十分看重的。

6 石门山石刻造像军事体育所表达的诉求

石门山石刻之中存在众多神化了的造像人物,这些造像既突出当时石刻匠人高超的雕刻技艺,又表现出了宋人对于强兵勇武的迫切愿望,同时更是南宋人们对于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最好诉求。据《大足志》中记载,这几尊神化了的神将造像都是南宋时期由民间捐资雕凿的。南宋建国之初,大片国土被金人所占,可谓是亡国之齿,国破之仇,但是奈何当时北宋重文轻武,士兵战斗力孱弱以及领导层的无能,人们对于金兵充满了仇恨,但是又无奈于自己的军队无法与之抗衡,造成了在南宋之初中原汉族人士只能把强兵力武的想法注释到虚幻之中,这就使得巴蜀一带开凿于南宋时期石刻造像中的神将力士的风格都带有一种神话的色彩。石门山石刻造像的军事体育遗迹就是在这种神话色彩与浪漫主义元素的影响下得以显现的。在石门山石刻造像之中三头六臂,千里眼、顺风耳、托塔天王等神将参与体育活动的造像应有尽有,从这可以看出石刻匠人把能有一只强大军队的美好愿望表达在了石刻造像之中,也是对于国家能够拥有一直强大军队的最好诉求。

[1]刘德佩.军事体育的由来与军事体育的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3):1-3.

[2]张景,黄亚飞.我国古代军事体育的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149.

[3]赵贵林.大足石刻[M].深圳:广东旅游出版社,2011.

[4]潘晓波.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道家思想[J].中州体育,2011(2):11-14.

[5]马爱军.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中州体育,2011(4):1-4.

[6]周伟良.少林武术“非遗”保护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体育,2012(12):9-12.

Military Sport Embodied in Bashu Stone Figures and Engravings

TAN Hong,XU Quan-se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Center,Chongqin Arts and Science Inst.,Yongchuan 204160,China)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study,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stone fig⁃ures of Shimen Mountain in Dazudi.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ilitary sport culture is fully embodied by the shape and the weapons held by the stone figures in Shimen Mountain and the stone engravings also show two types of typi⁃cal military sport.The stone figures and engravings show the military culture and attitude of the ruling class towards military construction in Song Dynasties as well as people’s hope of strong military power at that time.

stone figures and engravings;Shimen Mountain;military sport

G85

A

1672-268X(2013)04-0052-04

2013-04-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TY050)。

猜你喜欢

巴蜀石刻军营
西狭颂摩崖石刻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军营游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在军营下棋的岁月(一)
军营里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