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存在

2013-05-28孙新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

孙新

[摘要]大学既是物質存在又是精神存在,大学的精神性存在是大学存在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代中国大学存在过度技术秩序、制度安排等危机异化现象,这妨碍自由、質疑、批判等大学精神功能的发挥和价值彰显。构建大学的新精神性就是要弘扬大学精神本質,倡导大学回归价值本源,并不断坚守大学精神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公共性与批判性,促使中国大学自觉、自省、自信并勇于承担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任。

[关键词]大学精神 大学存在 大学的新精神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71-05

一、大学精神的源本

大学是文化存在,不是纯粹的物質存在,这意味着大学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社会只给予大学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将塑造、发展的繁重任务托付给大学自身。这样,大学只能通过精神活动充分实现自身的存在,达到自己占有自己本質的最终目的。因而,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的灵魂,大学精神的实在性虽不是物化的抑或客观的,但大学精神的确是一种原始和强大的实在性存在,大学存在建构在大学精神实在性的基础之上。因而,我们不应该在抽象的理性状态上把大学精神的实在性与大学的实存性相对立。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的状态,是大学的气韵和主题,是“类大学”具有的基本属性,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独特精神气質、价值规范和理想归宿,是大学最高的品質、价值和成就。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意义世界,是可被主观感知的实在性,它具有深远的价值特征,它还与评价有关。大学精神存在于抽象意义的类大学,而大学的精神性存在于具体的大学,换言之,大学精神的实在性存在体现于大学精神性的实在性存在。即就是大学精神是以类大学的共同特征的存在为基础,而大学的精神性是在大学共相精神的基础之上对鲜活、具体大学的存在发生作用,具体大学的精神性体现大学的个性精神,它能唤醒大学的精神生命,体现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当代,学者们研究的大学精神实質是对大学的精神性诉求的再次体认。因为,抽象的大学集体形成了大学的共相,而共相是客体化的产物,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选择个性,而个性是精神性存在的载体。大学精神具有三种精神性存在,即大学组织、大学人和大学与社会关系的精神性存在。从总体角度看,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質”存在,更是一种基于“物質”的精神性存在。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物質世界的结果,是人类精神属性符号化、意义化外铄的结果。反过来,大学的这座物質与精神兼备的家园在传承人类文化、创新人类文明的同时,又通过改造物質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和对大学客体意义世界的建构,提升人类的精神层次。从个体组织的区别看,大学精神所包涵的三维精神性,实質是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精神标志,这反映了大学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差别,体现了大学的独特性,而这种基于精神性存在的独特性是个体组织差异的集中体现。尽管在社会组织体系中存在许多文化社团,但大学这个文化社团和其他文化社团还不尽完全相同,它是以育人为根本任务的大学社团,其精神要求远远高于其他文化社团。从具体大学存在的方式途径看,大学之别在于个性和特性,而其根源在于大学的精神性差异。类大学是社会组织体系的一个基本单位,而具体的大学个体体现类大学共同的特性。现实世界中生动、鲜活的大学反映具体大学之间的鲜明差异,这种差异性在关照类大学共同属性的同时,体现一所大学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并通过精神性存在表达大学的存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精神是基于大学物質世界的主观存在和意识存在,是人们对大学精神存在的意识状态,是对大学的品質、理想、价值、成就等的主观理解和感知,是大学存在的根本标志。正是在人们的大学精神存在意识状态的指导下,大学发展才不断超越大学自身的物質世界,追寻崇高的精神世界。众所周知,物質是精神的基础,精神是物質的反映,大学精神的形成要以对大学组织、大学人和大学与社会关系认识的程度为基础,进而形成三维精神性以构成总体大学精神。

从大学的组织属性看,大学的精神性主要表现为与大学组织的物質世界相对应的大学组织的精神世界。大学精神世界的核心是品德和意识、思想和知识,是在大学传承、创新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过程中与物質世界长期交往,逐渐积淀、产生和发展的结果。大学的精神性旨在提升大学组织和大学人的文化品性和精神生活品位,提高大学教学質量和育人質量,使大学在组织运行和培养人才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彰显传统,弘扬创新,最终达到全面占有自己本質的目的。从大学组织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大学自身就是人类精神进步的结果,大学场域聚集了人类社会关于科学、文化、艺术、哲学等的精神成果,是对自然、社会、人关系的深刻思索,构成了人类社会与物質文明同等重要和伟大的精神文明。

作为组织精神的大学精神,具有组织的精神性和大学人的精神性的双重特征,两者共融共生,互为支撑。大学组织的精神性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的物質、制度和文化的优秀内核,是不断建构和动态调整的过程,是大学人精神属性的重要载体。大学组织的精神性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和时代性,能用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予以诠释。而大学人的精神性是一所大学几代人在长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中优秀学风、教风的集中展现,它支撑、归属于大学组织的精神性,大学人总是根据大学组织团体的价值取向将自身的精神信念与之紧密联系,从而形成大学人维护大学组织利益的精神信念。这种精神信念对大学的行为、思想、意识起着巩固、制约、影响的重要作用,因而大学人的精神信念总是与大学组织的精神性融为一体,体现着大学组织的理想、信念、品性和意志。

大学精神在关照大学组织的精神性向度时,并没有忘记大学人的精神性向度。事实上,大学人的精神性是大学教师、大学管理者和大学生个体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是大学人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过程中精神生活和价值取向的类个体表现,是对大学人本質的深层次反映。大学人的理想、信念、人格、个性以及价值意识是属于类的人和具体的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基本内容,是构成大学精神的“人化”载体。失去了大学人的精神性,大学精神就失去了核心,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大学精神的现代性困境

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的历史相关。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精神是在大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家园建构的具体历史境遇中逐渐形成的,只有大学精神最能体会大学发展的历史。一部大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大学精神不断超越大学自身,并且不断超越大学的精神生活的历史,而这种超越并不完全是大学精神的向外宣示,而是大学自身精神生活沉寂于内的不断升华。倘若不存在大学精神的发展,抑或大学精神只通过生物式进化的作用发挥影响,这意味着精神的发展存在潜在的设计规律,这显然与自由、独立、質疑等大学精神的高贵气質不相吻合,大学精神就要产生衰变。

回顾大学精神发展的历史脉络,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大学精神的现代性困境。如前文所述,大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大学精神建构的历史,缺失大学精神或大学精神出现异化危机,大学存在必然缺乏灵魂而迎合世俗社会,这反过来又会抑制大学的健康发展。大学精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自主、学术自由、相对自律、追求真理和注重人文主义等精神传统,这些精神传统护佑着大学发展,体现了大学求知、求真和塑造人的精神品質、培养人的能力的核心价值追求。但大学精神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在欧洲中世纪黑暗年代,大学皈依教廷门下,成了解释宗教教义的场所,大学精神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求真性沦落为宗教教义精神的奴婢,初步形成的大学精神轰然中断。直到18世纪,虽然整个西欧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学依然笼罩在宗教氛围中,腐朽的经院哲学仍然是大学研究的主题,大学成为社会民众讥讽的对象,大学精神缺乏感召力,大学存在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19世纪初,德国创办具有现代意义的柏林大学,科学和真理成为主流价值和活动取向,至此,大学精神才有了历史性超越。20世纪以来,大学无疑是最辉煌的,大学已走向社会中心,大学精神在经过痛苦的嬗变和再造之后,成为社会和大众的精神性依赖。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整体结构的性質和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解构制度理性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尤其是人的灵魂和精神内在结构的根本性转化,极大地解构了支撑现存社会秩序的制度体系,人的心灵开始转向建构精神世界的世俗化和具象化,人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发生了質变。这些既存的社会现象和精神蜕变对当代中国大学产生了巨大冲击,极大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大学精神的现代性困境。

大学精神是大学形而上的存在,其精神传统是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大学精神的异化危机实質是大学精神越来越远离自身,把自身当作一种物的存在,而没有看成形而上的存在,形成了事实上的大学精神非精神化现象。一是大学精神走向其对立面——物化。当我们追问“大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大学”时,我们的回答往往是校园、大楼、博硕点等具象化的大学。这种思维方式建构的是質化大学,把大学形而上的精神存在异化为物質存在,没有把大学看成应该成为精神,应该是精神,是化身了的精神。受工具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精神被异化为具体可感知的统计数字、项目等,至于大学所要建构的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大学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的意义世界,则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二是大学精神产生了“人身”依附现象,大学精神的自由性和相对独立性被绑架。大学虽是相对独立的次级文化社团组织,但大学应该具有自由的精神生活,这是大学与其它社会组织的重要区别之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得大学产生了旺盛的创造力。受制于社会组织结构体系的客观因素和大学自身的主观因素,大学精神依附于意识形态和经济精神等,基本丧失了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質和追求真理的勇气。这种精神依附关系异化了大学精神的本質,弱化了大学在公共领域的活语权,削弱了大学的批判力和创造力,造成了大学育人功能的泛化。三是过度的制度大学抑制了大学精神的生长,圈定了大学精神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制度精神对大学精神的挤压。大学本是一个松散的文化社团,但在以科层制为主导的管理理念支配下,大学过分追求技术秩序和制度安排。而无限扩张的技术理性和制度精神,使人们无暇顾及大学内生的精神诉求和价值世界,造成了大学精神异化与大学制度危机的相互“照应”。诚然,自由是制度价值的真精神,大学制度作为大学人与大学人、大学人与大学、大学与社会的中介,其价值指向以实现大学人和大学的自由发展为追求,但大学过度的制度化在彰显制度精神的同时,又压制了大学精神的自由的核心价值,使得大学和大学人并未完全体会到大学制度自由的益处,从而不能完善和拓展自由的领域。

历史不断证明:在大学精神发展历程中,不定期出现的大学精神异化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大学精神异化危机是大学精神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对传统大学精神在继承基础上的扬弃和不断重构的必经阶段。出现大学精神危机异化并不可怕,可以说是一种非正常的常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精神危机异化问题成了大学精神研究的中心环节。尽管我们可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大学精神异化危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但这种分析方法是一种外源性分析,它只反映了社会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并未涉及大学精神内在的危机因素。因此,必须从大学精神自身构成因素的变化中进行内源性分析。我们知道,大学精神的合理内核或构成因素主要为真理观、价值观、学术观和人文观,优秀的大学精神必须是这四种因素达到人类精神层次的较高水平,并且保持均衡状态,这样大学才具有精神,才能过一种审美的精神生活。反之,大学精神危机异化在其内部因素上必然有所表现:一是真理贬值;二是价值失真;三是学术失范;四是人文沦落。前两种情况是大学观念、精神、认识等方面的集体沦陷,属于根本性问题。后两种情况是大学场域中一部分人的自为行为,属于具象化问题。大学精神的异化危机实質是这四种因素降低了精神层次或部分失范或平衡状态被打破。那么,重建大学精神就要从以上四个因素做起,即就是勇于追求真理,倡导价值判断,坚持学术自由和坚守人文关怀。

三、当代中国大学的新精神性

大学的新精神性问题是基于大学精神的异化危机而提出来的。大学的新精神性意味着大学摆脱客体化和对庸俗化社会的盲目服从,意味着大学从精神的象征化向精神的实现化的深刻转型。大学的新精神性并不要求大学完全服从于某一既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秩序,它甚至并不认可社会和大学业已存在的所谓神圣化、权威化,它鼓励实在和现实的質疑、批判和毫无预设条件的创新和创造,它意味着大学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为全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大学的新精神性尊从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即创造、批判和人文关怀,但更要摆脱世俗化社会的精神枷锁,以便为充分实现个性的创造力而完全解放大学自身的精神性。大学的新精神性应该使大学对社会作出积极反应,但不应该过分依靠社会的主宰,因为大学精神自身是自由的。大学的新精神性还是大学精神与大学精神生活的完美统一,如果我们把大学的精神性和大学精神生活完全分离的话,就造成了物質的东西主宰了大学的存在,或者造成了大学精神的虚无,这直接导致了大学在精神层面的贫困和苍白。因此,大学成员的重大使命还在于要面对世俗化的种种规制而彻底解放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断增加创造力。大学的新精神性的重要使命还在于要克服大学精神的非精神化现象,即就是克服大学精神的客体化倾向,还原大学精神传统的价值内核,赋予大学精神时代内涵。表现在:

大学新精神性的实在性。不可否认,关于中国大学精神的理论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研究的旨趣多是从大学的角度而研究大学精神,学者们小心翼翼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明显的研究界限,不敢越雷池一步。另外,从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功效来看,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湮没在世俗社会的杂尘喧嚣中,并未实际形成深刻的批判力、广泛的質疑力、恒久的创造力和博大宽广的人文关怀。大学精神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象征意义实在为大学的新精神性所不允许。大学的新精神性就是要否定低劣的象征意义,肯定精神的实在价值。它倡导大学过一种自在、自由的新精神生活,提倡大学精神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宣示大学精神,弘扬实在价值。诚然,象征意义和实在意义是大学精神生活里一对基本矛盾,但象征意义绝不能代替实在价值,而大学精神象征意义所带来的虚无性、重复性和标榜性弱化了大学精神的创造性。甚至可以说,被伪装的大学精神的象征意义把象征当做最后的实在性存在,实在令人百思不解。

大学新精神性的创造性。创造性无疑是大学新精神性的内核,创造问题是大学新精神性的基本问题,因为大学精神的标志就是自由和积极性,而自由决定着创造行为中的新观念。大学精神创造新的发展和存在,对大学人而言创造者具有精神特征,创造者精神生活可以理解为创造的生活。如果否定创造就等于否定了大学精神,这实际上把大学精神置于被固化和封闭的存在体系之中。当前,大学创造力衰退实質上反映了大学精神的蜕变,重塑大学的创造力形象要先从弘扬大学精神本質开始,要把大学精神中的自由和質疑精神贯穿在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具体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在培养人才中彰显自由、質疑、创造的魅力和价值。因此,当代中国大学的新精神性要突出体现创造的力量和价值。

大学新精神性的公共性。大学新精神性的公共性实質是现代大学发挥价值澄清和引领作用,实现社会利益分化与价值观念多元化整合的重要方式。它具有形上的普遍性特点,它倡导社会寻求一种共同性和差异性并存的包容性共识,以引领社会和谐、自由、健康发展。大学新精神性的公共性倡导大学对公共事务和社会责任给予密切关注,倡导大学在影响公共政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当代中国,大学已不独居“象牙塔”内,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大学已成为形成公众普遍认可的价值与秩序规范的主要场所之一。大学精神已不限于大学场域的精神自恋和孤芳自赏,大学精神所呈现的无限张力和对社会的引领价值显示出极强的公共性。当代中国大学要充分彰显大学精神的公共性,进一步增强自觉自信,充分关注自身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关注自身成长价值,自觉抵制庸俗精神取向,弘扬现代社会公共理性。

大学新精神性的批判性。批判性是大学精神最具生命力的因素,对大学精神批判性的尊重和彰显反映了社会与大学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一个民主、自由、合理質疑存在的社会里,大学精神的批判性是客观自在的,是大学精神内部规律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境遇里,大学精神的批判性才没有边界。它对社会的批判是广泛的和深刻的,对自身的反省是自觉的和积极的,这反而促进了大学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在中国大学精神的批判性取向上,学术型批判和社会型批判一直是两个重要的批判维度。但大学精神的批判性受制于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结构体系的影响,学术型批判与社会型批判的关系一直未能很好处理,一般是学术型批判开展得较好,社会型批判局限于某一领域,具有边界限制,即就是学术型批判也要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这导致了学术批判只注重专业深度,而缺乏社会广度,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大学新精神性的批判性倡导大学过一种学术批判和社会批判的精神生活,在自觉、自由的批判中追求真理。大学的新精神性批判重在倡导大学批判社会,解剖现实,建构未来,引领社会科学发展。因此,大学不能丧失社会批判的话语权而选择集体沉默。大学的新精神性批判倡导大学开展严肃、自由、彻底的学术批判,要开展对伪科学的挞伐,对学术道德的弘扬,对追求真理的赞誉。大学的新精神性批判倡导学术型批判和社会型批判的二元统一,以促进学术研究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内驱,大学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彰显大学精神。大学新精神性的实在性与创造性、公共性与批判性,是当代中国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学精神要进一步去除象征性,坚持创造性,体现公共性,加大批判性,才能使大学水葆追求真理、学术自由、人文关怀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刘爽)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
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弘扬大学精神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探究
践行追求成功的大学精神,弘扬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女排夺冠与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气质”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