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的特征及其整饰的影响因素

2013-05-24田丽丽陈静波郑婷婷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仪表个体

田丽丽,陈静波,郑婷婷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 510631)

一、引言

教师是强调示范性和引导性的职业,仪表在角色的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符号作用。社会对教师形象历来非常重视。目前对于职业仪表的相关研究较少,部分研究只对职业仪表塑造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了探讨[1]。《现代汉语词典》对仪表的解释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2]。教师的职业仪表可理解为教师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与职业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外表。同时职业仪表也是职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

职业仪表的塑造可以看作是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的过程。印象整饰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个体的自我观念和社会身份是印象整饰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4]。Tedeschi等人认为,印象整饰的动机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符合社会(或互动情境)的期望,使人际互动得以顺利;另一种则是获取有利于自己的评价和酬赏。对于每一个社会环境来说,总有一种社会互动模式可最好地传递环境的认同,该模式被称为情境认同,人们运用情境认同知识建构自己的行为模式[5]。印象整饰过程使个体接近理想自我,并影响其现实自我[6]。可见,社会和自我两方面的因素在整饰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职业仪表是印象整饰的产物。女教师职业仪表的形成,既要通过教师(个体或群体)自身内在特质和行为方式的外化,同时又是一个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仪表评价、规范、期望的过程,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角色行为对社会期望的适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7]。可以推测,教师对自身职业仪表的整饰会根据社会的期望来调整和完善,并以此来影响社会对教师职业仪表的评价和期望。

在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教师中,女性教师所占比例为43.25%[8]。随着这一比例的不断升高,高校女教师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独特的女性职业群体。目前对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多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实证研究较少,这直接限制了结论的客观性;二是已有关于教师职业仪表的研究多从外部观察的角度进行,未体现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及态度;三是缺乏对该群体职业仪表形成原因的深入探讨,实践应用性相对不足。因此,本研究以高校女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当代高校女教师的主要职业仪表特征,建构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影响因素模型,揭示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中自我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本研究有助于了解高校女教师的职业仪表特征及个体对其进行整饰的过程,有利于调整社会对教师仪表的刻板化期望,制定合理的职业仪表规范。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根据不同学科及不同年龄层的分布,共选择广州市各大学55位女教师为被试。其中文史、理工、文理综合、艺术类各为20、14、12、9人;被试年龄分布为35岁以下22人,36~50岁25人,50岁以上8人。共收集25份访谈资料和30份问卷。

(二)研究步骤

采用结构式访谈并辅以开放式问卷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1.预访谈:在正式对高校女教师进行访谈前,研究人员对4位高校女教师预访谈,修订访谈主题,形成正式访谈提纲。

2.访谈准备:通过电子邮件及手机短信预约教师,说明研究目的,邀请她们参与并确定访谈时间。

3.实施访谈:对所有被试,均采用一对一的结构化访谈。访谈前先向被试介绍说明访谈的目的、意义、访谈资料运用方式等,并提出录音诉求。访谈主题有4个:(1)用至少5个词描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塑造的职业仪表形象;(2)用至少5个词来形容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业仪表形象;(3)影响自己塑造职业仪表的因素有哪些;(4)社会对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的看法及自己对这些看法的态度。每位被试的访谈时间为15~25分钟。访谈结束后,了解受访教师对本研究的感受与建议。

4.资料整理与编码:对访谈录音资料进行逐字转录,根据每位受访者的情况,逐一画出思维导图。通过微观分析及开放式编码进行主轴编码,建立初步编码类别、主题描述、主题索引和主题编码描述等,形成《编码手册》,得到16个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特征及15个主要影响因素。由两位研究人员按照《编码手册》对访谈资料进行独立编码。

5.资料分析:利用本体语义分析技术程序,借鉴其对语义分析的形式化表达方法,通过对每位受访者的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勾画出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影响因素路径图,并将这些图用三元组的形式加以表达。这些三元组的表示形式是(P,X,Y)。其中P为受访者编号,X、Y为影响因素。对于某女教师P,如果因素X影响因素Y,则记作X→Y,称X为影响因素,Y为被影响因素。在所有的被试P中,要求统计出相同的X→Y的个数,从而实现对访谈资料的深入分析。张景焕在其关于科学创造人才关系结构的研究中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11]。将编码结果导入SPSS 13.0,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编码信度分析

参照温特的动机编码手册中的计算公式①计算编码一致性系数[9],本研究两位编码者对职业仪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编码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3与0.78,达到可接受水平。

(二)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特征的编码结果

根据编码手册,对高校女教师主要的职业仪表特征进行分析。总共得到16个职业仪表特征,累计频次为257,占总数的93.40%,结果见表1。

表1 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特征(N=55)

(三)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影响因素

1.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影响因素的编码结果。根据编码手册对影响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共得到15个主要影响因素,累计频次为224,结果见表2。

2.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影响因素的分类结果。采用内容分析法,根据各影响因素的来源将影响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因素划分为4个维度,这4个维度分别为社会因素、个体因素、教师职业特点和不可控因素,结果见表3。

表2 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影响因素(N=55)

表3 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影响因素的分类结果(N=55)

3.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基于上述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开放性问卷进一步探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鉴于各种关系的纷繁复杂,这里只列出被提及4次以上的因素关系(不小于被试总数的15%)[10],结果见表 4。

表4 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N=50)

利用软件MindManagerX5将以上关系表现为图形的形式(见图1)。

图1 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影响因素的关系图

从图1可以看到,直接影响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因素包括职业规范、教学需要、学生期望、自我期望、个性特点、个人喜好、不可控等;而个性特点、个人喜好也可通过影响自我期望来影响职业仪表;学校教育、成长环境则是通过影响个人特征来影响职业仪表的;社会舆论、社会期望、社会认可、群体氛围等一方面通过影响教师职业规范制定来影响职业仪表,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自我期望进而影响职业仪表。而社会舆论、社会期望、社会认可等对教师群体氛围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部分是通过影响群体氛围,最终对教师职业仪表塑造起作用。

4.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中自我与社会的互动。在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的职业仪表不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分析高校女教师的职业仪表选择的差异,可探讨高校女教师在职业仪表整饰中自我与社会的互动过程。这里只对提及社会舆论与期望的50位女教师的访谈数据进行分析。高校女教师知觉到的社会期望内容主要有大方、端庄、得体、知性、稳重成熟、严谨庄重、传统保守等。这里我们只列出社会期望和个人期望不一致的频数在8次以上(不小于被试总数的15%)的特征。由表5可看出,在温柔美丽、时尚个性、休闲舒服、严谨庄重4个特征上个体更倾向选择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职业仪表;在传统保守这个特征上个体更倾向于坚持自我期望的职业仪表。

表5 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中自我与社会的互动分析(N=50)

四、讨论

(一)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的特征

本研究中,高校女教师主要的职业仪表特征大多符合社会对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的认识,高频词大方、亲切、整洁、端庄、得体、朴素自然等特征都是常见的教师职业仪表规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12.7%的高校女教师在工作中展示了时尚个性的风采,从中可以发现高校女教师不同于普通中小学女教师的一些仪表特征。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具有其独有特点可能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多数高校女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科研任务,因而更加注重塑造能够展示自己学识和创新能力的仪表特征;其次,高校女教师接触的是思想自由、崇尚个性的大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可自然需要迎合他们所崇尚的特质;最后,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而言,职业地位是衡量其个人价值大小与社会角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11]。

(二)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1.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影响因素。通过编码与分类得到来自4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分别为社会因素、个体因素、教师职业特点和不可控因素。研究中来自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被提及93次,来自个体特征的因素被提及67次,这与本研究的假设是一致的,即影响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主要因素来自社会与个体方面。可以说,个人通过整合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自己的职业仪表。人的行为规范及角色的社会化受到社会文化、家庭、学校、群体、大众传播工具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同时他也强调自主性因素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自我导向作用[12]。在这里,自我期望、个性及喜好等个人因素起了主观能动作用,它们是决定个体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此外,由于高校女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特定的职业行为规范再加上教学本身的需要,必然会对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最后,教师的职业仪表还受时间、经济条件的限制及所处时代潮流的影响,由于这些因素可控性较低,在此不做赘述。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女教师的职业仪表整饰过程是社会、个人、职业及不可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各因素对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对影响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因素对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影响路径具有差异并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在个人因素方面,个人喜好和个性特点可以直接影响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同时也可以通过该层面的另一重要因素——自我期望,来影响职业仪表。在社会因素方面,社会舆论、社会期望、社会认可、群体氛围同样通过影响自我期望而影响职业仪表。另外,这些因素也通过影响教师职业规范或者通过影响教师群体氛围,最终对教师仪表起到塑造作用。而社会因素的其他方面,如学校教育和成长环境同样也是通过影响个人特点来影响其职业仪表。

个人因素对职业仪表的影响比较容易理解。个人的喜好和性格特点,直接影响女教师的神态表情、行为举止,以及对于服饰饰品的选择。同时个体对自己的外在表现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一定程度上也结合了社会标准的要求。

具体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途径,可借鉴态度的形成影响因素来理解。凯尔曼认为,个体态度的形成是从模仿、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态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个体已有的经验和人格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态度的形成[13]。因此,社会舆论、社会期望、社会认可等可通过模仿、暗示、从众、服从、同化及内化等心理因素来影响高校女教师对自身职业仪表的整饰。女教师会根据社会关于职业仪表的期望及舆论来调整和完善自身的行为,以此来获得社会的认可。一方面,这些社会舆论、社会期望等会影响教师群体的氛围,特别是成为一种群体规范、职业规范时,个体出于安全或者忠于集体的考虑,会迎合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塑造自己的职业仪表,并通过从众和社会学习代代延续,但个体可能仍仅停留在服从阶段。另一方面,大多数个体的自我期望总是以社会期望为参照体系的。通过对社会期望、社会舆论的“同化”和“内化”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此时,社会舆论、社会期望才真正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此外,个体的成长环境(主要指家庭、社区环境)对其形成自身的职业仪表态度也起着重要作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的自我期望在整个职业仪表管理的结构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联结各因素的一个重要变量。

3.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中自我与社会的互动分析。通过对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的职业仪表不一致的情况下高校女教师对自身职业仪表的选择倾向的分析,可探讨高校女教师在职业仪表整饰中自我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在职业仪表的不同特征上,个体的选择不同。在温柔美丽、时尚个性、休闲舒服、严谨庄重4个特征上个体更倾向于选择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职业仪表;在传统保守这个特征上个体更倾向于坚持自我期望的职业仪表。

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当个人发现有两种认知无法协调一致时,就会感到心理冲突而引起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一种认知,而迁就另一种认知,从而消除冲突,恢复协调一致的心理状态[14]。当高校女教师自我期望的职业仪表与知觉到的社会期望不一致时,她们可能选择改变自我期望来获得心理上的协调,也可能通过强调个人特征来实现协调。而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关于个体化与社会刻板印象的研究发现,个体化条件能够作为一种自变量抑制与自我有关的消极刻板印象激活的行为[15]。在本研究中,对于高校女教师来说,她们的开放性和自主性都比较强,传统保守观念显然是一个消极信号,此时,她们更愿意通过强调个体特征来获得协调,以实现反刻板化。

此外,高校女教师的不同个性特征也会导致她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主要表现在自我监控水平上。个体行为方式的选择依赖两种信息,一是关于特定情景中如何表现更为适宜的信息,二是关于内部状态、个人特点的信息。高自我监控者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能迎合社会情境需要和他人期望的行为规范做出精细的行为调整,以求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而低自我监控者与之相反,他们有一个原则性的自我,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真实的性情和说话方式[16]。大多数女教师最后都选择了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职业仪表,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大多数高校女教师都以较高的自我监控水平保持了与社会情景要求的一致。

五、结论

基于本研究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的主要特征为:大方、亲切、整洁、精神干练、端庄、庄重严谨、得体、朴素自然、传统保守、稳重成熟、高雅、简洁等;(2)影响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个体、职业和不可控因素;(3)高校女教师职业仪表整饰的各影响因素对其的影响路径不同,且存在交互结构。教师的自我期望在整个职业仪表管理的结构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计算公式:CA=2S(T1+T2),公式中S表示评分者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T1表示评分者甲的编码个数,T2表示评分者乙的编码个数。

② 重要程度排名根据提及频次来排序。

[1]阚丽.论高职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9,(2):62 -6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

[3]于晶.形象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宋广文,陈启山.印象整饰对强迫服从后态度改变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397-403.

[5]李琼,郭德俊.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心理科学,1999,(6):488-491.

[6]Leary M R.The Interplay of Private Self Processes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in Self-presentation[A].SulsJ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Vol.4,Hillside[C].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3.

[7]卢旭.社会变迁中的教师形象——基于《人民教育》杂志的内容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8]生云龙.从教师结构看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J].妇女研究论丛,2009,(1):26-31.

[9]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10]张景焕,金盛华.具有创造成就的科学家关于创造的概念结构[J].心理学报,2007,39(1):135 -145.

[11]国云丹.高知女性、生育与职业发展——以上海市21位女性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09,(3):26-31.

[12]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1 -46.

[13]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44-151.

[14]李美玲.个体化对女性消极自我刻板印象激活的行为效应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15]Snyder M.Self- monitoring of expressive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4,30(4):526-537.

[16]陈启山,温忠麟.印象整饰的测量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5,28(1):178-179.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仪表个体
◆ 仪表
仪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奔驰E260车行驶过程中仪表灯熄灭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