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自然、女性与语言
2013-08-15高秀雪
高秀雪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
一、引言
关于语言的理据问题,语言学界主要存在两派争论。一派以索绪尔(Saussure)和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认为语言是任意性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另一派以韩礼德(Halliday)和海曼(Haiman)为代表,认为语言具有相似性,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相似性关联。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语言的理据性,因为语言是人类自觉创造出来的符号,必然包含了人的理性因素,理据性是语言符号的本质。认知语言学就指出,语言不是事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基于认知范畴化的结果,语言反映人类的认知。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哲学原则,心智的体验性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思维的隐喻性是指人们利用隐喻进行思维,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1]。语言的认知性必然体现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和语言人的本性,反映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反映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站在反对人类中心论的立场上,以其独特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女性性别视角,对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语言的认知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主要应用于文学批评当中,本文尝试在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探讨自然、女性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对语言系统进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二、生态女性主义概览
生态女性主义是西方兴起的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思想流派,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于1974年最先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标志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开端,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得到蓬勃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是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女性与自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些生态女性主义者相信女性在生物意义上更接近于自然,女性的身体功能与自然相似,“由于具有创造和养育生命的能力(像大自然那样),女性历来比男性更接近自然。许多生态女性主义者则认为,妇女接近自然是因为西方父权社会中女性同自然一样遭受男性的压迫和统治,女性和自然处于被贬抑的地位。另外一些生态女性主义者则认为,女性是否比男性更接近自然这个问题加强了二元对立论。按照二元对立的观点,人要比自然更高贵,女性总是要比男性低一等,因此体现了某种主从的统治关系,男人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和支配是合理的,男人处于优越和主导地位,而女人和自然处于次等和服从地位。总之,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androcentrism),认为男性中心、分析性(analytic)及机械论(mechanistic)的世界观造成了男性对自然和女性的控制和压迫。生态女性主义把女性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紧缚在一起,将“自然歧视”与“性别歧视”联系起来,相信人与其他物种、大地的价值是平等的,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生态女性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的乌托邦,寻求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
三、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自然-女性”隐喻
语言是思想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文化形象的产生主要由男性负责,因此男性把他们的生活体验普遍化,而女性作为语言使用者处于劣势,任由男性错误地描写女性经历和感知。因此,女性主义者认为,我们的语言也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不仅过滤现实、为现实命名,而且歪曲现实,创建了一个一维的现实。
罗奇(Roach)指出,当女人被认为比男人更接近自然时,女人就不可避免地被认为是不够完整的人,因此就产生了“他者”这个概念,他者是父权社会中有利于男性主体的客体[2]。父权社会中男性视女性和自然同为他者,都是被男性所利用的,女性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象征关系。根据认知语言学,我们的思维方式是隐喻的,相应的语言也是隐喻的,父权社会中形成“自然-女性”这一鲜明隐喻是必然的,这种隐喻关系不是基于自然本质、女性生理基础上的关系,而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根深蒂固的信念。
(一)自然女性化
语言中有许多习语反映了自然女性化,最为显著的是“自然-母亲”隐喻,如母亲河、祖国母亲、大地母亲等。自然和女性的隐喻关系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把原始生态的自然比喻成人类的母亲,大地孕育万物类似于人类的母亲孕育生命。远古时候的母亲形象是崇高的,人类对母亲是崇拜的,古代神话中出现了许多创世女神,如中华始祖女神女娲和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大地之母盖娅(Gaia),二者在东西方地位相当,不同的是女娲创造了人类,而盖娅则创造了众神,是西方人类始祖的鼻祖。
随着人类进入父权社会,女性地位开始跌落,渐渐成为男权中心之外的“他者”。女性-自然的隐喻在西方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构成了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的象征性联系。父权文化中传统上女性仍被看作母亲,但母亲的神圣性、高尚性等美好形象变得模糊,母亲形象主要代表抚育、关心和给予。
16世纪初,西方流行的有机论还认为自然是哺育生命的母亲,母亲和自然具有仁慈性和奉献性。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用机械论取代有机论,自然作为人类征服对象的观念变得日益突出。17世纪欧洲大陆兴起的科学革命产生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崭新眼光,即以二元论的观点将自身作为观看的主体,而将外在世界当成被观看的客体,自然和主体的人分开了,自然成为一个被动的、静态的、可以被控制、被观察的物件,大自然沦为从属和被动的形象[3]。地球和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和性质是相似的,把地球比喻为母亲传达了这样一种概念:人类对地球可以索取而不用回报,地球资源是无限的。自然在灾害中表现出的野性和无序与女性的任性和淫荡相似,产生了自然-女巫的隐喻,人们对洪水、暴风雨、火山等自然现象称为大自然的淫威。
自然和女性被男性征服和占有的现实很好地体现在“强奸”比喻中,掠夺自然如同强奸妇女,对地球的一切形式的强奸,已成为一种隐喻,就像以种种借口强奸妇女一样[4]。西方的强奸概念背后隐含了女性对男性的诱惑,认为女性穿着暴露等女性自身的原因造成男性不可控制的行为,强奸行为是违法的,但可以理解,女性下意识地渴望被强奸,这种渴望也映射到自然上。“强奸地球”隐喻代表着对暴力和主导的认可和接受,反映了人类滥用自然界和男人角色的内在性。强奸比喻假设自然如女性一样可能愿意与男人合作,狮子和老虎愿意被枪杀,天空和海洋愿意被污染。Spender指出,“强奸”这个词没有反映女性的经历,只是反映了女性的沉默、男性对该行为的理解及命名[5]。强奸比喻加强了这个词语和行为的合法性,强化了自然和女性都可以被男人所利用的观点。
“强奸”比喻体现在其他一些习语,尤其是对土地的占有中,与对女人身体的侵犯常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强奸土地(the rape of the land)、处女林(virgin forest)、处女地(virgin land)、刺探荒野(penetrating the wildness)、刺探地球母亲(penetrating Mother Earth)等。
(二)女性自然化
女性自然化是指把女性比喻成自然,尤其是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和食物,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主导和对女性的歧视,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语言性别歧视。男性把女性和自然作为自己利用的对象,对女性的描写和评判都是基于自己的好恶,往往是一方面男性轻视女性,另一方面希望女性性感、美丽、依附于他们并取悦他们。女性是男性的占有物、征服物,为男性的生存而存在。
1.女人是动物。英语中最常见女性自然化的隐喻是把女性和动物相连,把妇女常比作猪、狗、母狗、海狸、兔子、老蝙蝠等。动物概念隐喻常常都隐含了贬义,贬低和丑化女性,凸现女性的懦弱、胆怯、罗嗦、柔弱等特点,有时也强调女性的性感。Lamb(羊羔)、chicken(小鸡)、pigeon(鸽子)、bunny(小兔子)等一类温顺的动物隐喻柔弱温顺的女性或年幼而天真无邪的人,英语习语中有as coward as chicken(胆小如鼠)、be as mild as a lamb(驯如羔羊)。Cat(猫)、hen(母鸡)、bitch(母狗)、vixen(雌狐)、cow(奶牛)等这一类动物隐喻女性丑陋的一面。cat为长舌妇,心地恶毒的女人,hen为爱讲闲话、爱管闲事的中年女人,bitch为荡妇,vixen为悍妇,cow为肥胖邋遢的女人。还有一类强调女性的性感,如kitten(小猫),指非常性感、乐于调情的女人。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母老虎、狐狸精、小猫咪、河东狮吼、蛇蝎美人等。
2.女人是花卉。女人是花的隐喻比比皆是,女人如花卉般多姿、鲜艳和芬芳,令人赏心悦目。不同于女人是动物的隐喻,花卉隐喻大都被认为褒义,凸现女性的美丽。古往今来,中外文人墨客总是把美人比作花,如 rose(玫瑰花)、lily(百合)、jasmine(茉莉)、violet(紫罗兰)等,as fair as a lily/rose用于形容女性美到极至,roses in her cheeks描绘女性白里透红的面颊,shrinking violet指羞怯、腼腆的姑娘。
花被认为是女人最好的象征,一方面女人如花般鲜艳和美丽,但另一方面又脆弱和短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女人如花的隐喻折射出整个社会对女性外在美的重视,男性希望女性像花一样取悦男性,并把这个观念强加于女性身上,正如女性还经常被比喻为玉和冰一样,男性要求女性冰清玉洁、冰雪聪明、冰肌玉骨,认为如玉如冰是女性的美德。女人如花的隐喻同时也折射出男性的强势地位,认为女性如花般娇弱,需要保护,也很容易被摧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女人如花的隐喻也包含了语言性别歧视。
女人是食物。把女性比作食物也是一种常见的隐喻,西方人喜欢用饼干类食品来喻指女性,把自己的恋人、配偶或性伴侣叫做蜜糖、甜心,cookie(小甜饼)喻指俊姑娘,甜姐儿,cheese-cake(干酪饼)喻指富于性感的裸体女人,tart(果馅饼)喻指放荡的女人。女人还经常被比喻为水果,如peach(桃子)和tomato(西红柿)喻指漂亮的姑娘。汉语中也把女性比作食物,有“秀色可餐”的说法,在古人的笔下,美女常常被描写成:杏仁眼、樱桃小嘴、瓜子脸、项如嫩藕、指如葱根。同样也把女性比作水果,如把女性比喻为水蜜桃,形容其可爱甜美。
食物隐喻往往或多或少隐含着性暗示或和性有关联,这种特殊的隐喻被称作性暗示食物隐喻,之所以把食物和性联系起来是因为二者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低层次——生理需求。我们赞同食物隐喻的认知理据,古人早就提出:食色性也(《孟子》)。食物隐喻大都是以女性为本体,也就说明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占有,女人是什么食物的决定权在男性,取决于他们的视觉、味觉、嗅觉等感知。
四、建立一个生态语言系统
一个社会现象的命名反映了社会对该现象的理解方式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式,即命名不是对社会现象是什么的命名,而是对社会现象如何理解的命名。我们对自然世界的体验是基于社会和文化建构的,其中语言在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Spender提出男性文化主导和父权偏见已内化在语言之中[5]。
语言反映文化和社会,同时文化和社会也受语言的制约。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受已经成为社会交际工具的那种语言的支配[6]。女性主义理论家赞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绝对论,认为语言决定我们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正如在男性社会中控制其他资源一样,男性控制了语言,并决定着语言的运用方式、语言的定义,语言固化了男性的神圣和权威。
因此,为了建立一个自然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改变文化和社会观念,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一个生态的语言系统。有人提出要采用科学语言代替隐喻语言,认为隐喻往往误导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是隐喻是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隐喻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隐喻是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7]。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科学的生态隐喻。James Lovelock提出了盖娅假说,其核心思想是地球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假如她的内部出现了一些对她有害的因素,盖娅本身具有一种反制回馈的机能,能够将那些有害的因素去除掉[8]。“地球-盖娅”隐喻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地球,地球更像一位生性凶猛的少女,而非一位仁慈的母亲,从而激发我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自觉抑制对自然界的破坏行为。同样,我们可以建立“自然界-伙伴”隐喻,也可以用“祖国家园”代替“祖国母亲”,家园不像母亲那样一味奉献而需要我们共同建造,共同爱护。我们也要建立男女平等的语言,凸现女性的伟大,避免语言性别歧视,如建立“妇女-半边天”的隐喻。
[1]Lakoff,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468.
[2]Roach,Catherine.Loving Your Mother:on the Mother-Nature Relation[J].Hypatia,1991,(1):46 -58.
[3]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吴国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89,208 -210.
[4]Plant.Judith.Healing the Wounds:The Promise of Ecofeminism [C].Philadelphia:New Society Publishers,1989.1 -8.
[5]Spender,Dale.Man Made Language[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0.142 -143,165.
[6]Hu,Zhuanglin,et al.A Course:Linguistics[C].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6.228.
[7]Lakoff,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6.
[8]Lovelock,James.Gaia:A New Look on Life on Eart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