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恙虫病一例

2013-05-18苏忠兰夏济平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立克次体恙虫丘疹

张 倩,苏忠兰,夏济平,骆 丹

临床资料

图1 恙虫病患者右腕部皮损

患者,男,57岁,江苏南京市区人。主因发热、全身红色风团、斑丘疹伴瘙痒1周,于2011年11月6日就诊。患者发病前2周曾去市区郊外河边垂钓,归来后发现手臂处有一红色丘疹,未予重视。1周后自觉全身乏力,牙龈肿痛,午后发热,体温38.8 ℃,且全身开始出现红色风团、斑丘疹,自觉瘙痒;在社区诊所诊断为“急性荨麻疹”,静脉滴注喜炎平、维生素C、口服正柴胡治疗3 d后,牙龈肿痛好转,但午后仍持续发热,体温在38~39 ℃,仍有新发皮损。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余,倍他乐克47.5 mg每日1次口服,血压控制在130~140/80~90 mmHg;否认传染病史和化学物质接触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体温38.2℃,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叩之不大;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痛。皮肤科情况:四肢、躯干散在暗红色斑疹、斑丘疹,大小不一,压之褪色。右侧腕部内侧可见一直径约2 cm左右椭圆形红色斑块(图1),表面有焦痂,中央凹陷,周围有红晕,边缘略隆起,无红肿热及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1×109/L,中性粒细胞 1.87×109/L[正常值 (2.00~ 8.0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56.5%,淋巴细胞计数3.2×109/L ,淋巴细胞百分率46.30%(20.00%~40.00%),丙氨酸转氨酶63.6 U/L(0.0~45.0U/L),天冬氨酸转氨酶54.4 U/L(0.0~45.0U/L),乳酸脱氢酶5.2 μmol/(s·L)[1.8~4.2 μmol/(s·L)],C3 0.71 g/L(0.9 ~ 1.8 g/L),C 反 应 蛋白 15.60 mg/L(0.0 ~ 10 mg/L),血沉 35 mm/1 h(0 ~ 20 mm/1 h)。肥达反应鞭毛 H 抗原阳性,外-裴氏反应变形杆菌 Xk 抗原阳性(1∶340)。腹部B超示:脾稍大,肝胆未见明显异常。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恙虫病。治疗:给予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400 mg 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9 d;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 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8 d;维生素C 注射液2 g加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 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9 d;氯雷他定10 mg 口服,每日1次,连续9 d。治疗2 d后,体温恢复正常,原皮损基本消退,未见新发斑丘疹出现;第5天焦痂脱去,留有淡红色斑块,直径1.5 cm左右。第9 d血常规及肝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复查肥达反应阴性,外-裴氏反应Xk 1∶80,痊愈出院。

讨论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本病主要发生于我国台湾及沿海各地。恙虫病由恙螨传播,恙螨幼虫叮咬处形成溃疡和焦痂为本病的特征,有 67.12%~98.67%的患者出现该特征[2]。该病潜伏期4~21 d,起病急剧,高热、头痛、 咳嗽、全身乏力、全身淋巴结增大、肝脾增大、全身皮损为主要体征。

该病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包括:①外-斐试验以患者血清与变形杆菌OXk抗原进行凝集试验;②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高,阳性持续时间5年左右,但必须以当地代表毒株为抗原;③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可分别检查患者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病原体分离步骤为:取发热期患者全血2~5 m1接种于豚鼠腹腔,观察1~2周,开始发热后留取脑、心、脾、肾上腺或睾丸鞘膜刮片染色检查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检查是用PCR法检测标本中的莫氏立克次体DNA,具有快速、敏感及特异性强的优点。

本例患者有野外河边垂钓史,突然出现高热、特征性皮疹焦痂、脾增大及肝功能损伤等典型表现,同时外-斐氏试验OXk凝集试验阳性,诊断明确。文献资料报道氯霉素、四环素族药物及多西环素对本病治疗效果佳,但由于该例患者已有肝功能损伤,故选择莫西沙星治疗。治疗2 d后,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皮损逐渐消退,说明该药治疗敏感,患者反映良好。

[1]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08-409

[2]陈国仕, 陈敏章, 邵丙杨. 中华内科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100-1102.

猜你喜欢

立克次体恙虫丘疹
“撸猫”需当心感染立克次体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恙虫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春夏季户外谨防与小虫“亲密接触”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与免疫的实验研究
老年恙虫病并多器官损害1例
血必净对恙虫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保护作用
新发蜱传病原体
——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