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岛上无悔的驻守走近四川省南部县董家小学特岗教师罗春燕

2013-05-14张筠

中国西部 2013年9期
关键词:董家特岗孤岛

文/图 本刊记者 张筠

看着贫困孩子的家,罗春燕感到揪心。

这是一所近乎与世隔绝的“孤岛学校”,学校操场中间还有两座坟,孤儿学生分布于学校每个班级成为一种常态。

3年前,二十出头的花季少女在这里埋下了教育梦想的种子,并不断地生根、发芽、生长。

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经常有蛇虫光顾她的寝室。没有集市,她只有利用双休日到离学校很远的县城买好一周的菜,甚至吃得发霉;没有浴室,连洗浴都成为了她的一种奢望……

20112年12月的一天,我们在四

川省南部县教育局采访无意间获悉:董家小学有一名叫罗春燕的优秀特岗教师,于是执意前往采访。

从南部县城出发,经过近两个小时车程的颠簸,终于到达去董家小学的必经之地——南部县富利镇嘉陵江码头。简易码头的对面,一艘机动船正从对面驶来,“嗒嗒”的马达声在空旷的江面若有若无。“到了!”董家小学校长魏明从船上跳下来向我们问好。简单寒暄之后,大家一同上了船。

董家小学地处南部县边陲,与仪陇、蓬安毗邻,是南部县唯一一所不通公路,远离嘉陵江,没有场镇的“孤岛学校”,偏僻的地理位置,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这里本没有这么宽的江面,因为下游的仪陇县新政电站竣工储水,一下子让这儿的水深达到了50米以上,平时这艘机动渡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一旦天气恶劣,比如下雨、起雾,就会停渡。一到洪水季节,十天半月无法通行,学校就要断粮缺菜,学生上学只能绕行很远才能到达,更多的学生只能暂时住校,很不方便。”在船上,魏明向记者讲述着董家小学自然生存的现实。

冷风拍打着江面,一阵寒风吹来,我们把衣服裹得更紧了。

大约15分钟,船晃悠悠地行至“孤岛”码头。“这就是你们需要了解的主人公罗春燕。”其实,罗春燕拿着手电筒与另外一名教师早已等候在“孤岛”码头上了。

夜,很静,透过黑夜隐隐约约能看到乡村里农户斑驳的灯光。

走过一段曲曲折折的山路,我们来到了董家小学。孩子们正在自习。放下行李,来到学校的食堂开始吃晚饭,馒头、包子、鸡蛋、稀饭另加一份泡菜,罗春燕不停地招呼:“多吃点,多吃点,辛苦你们了!”

一边吃饭,记者聆听着罗春燕讲诉自己作为一名“孤岛学校”特岗教师生活的现实故事——

追寻教育梦想的港湾

那是2009年8月28日下午,罗春燕从南部坐车来到董家小学,颠簸的行程没有改变刚出大学校园的她稚嫩而又朝气蓬勃的活力,满怀理想抱负,激情荡漾……不知不觉终于靠近了心目中的“山水之乡”——南部县董家小学。

下车后,罗春燕的神情快速地变化着——欣喜、惊异、凄凉。她没有想到梦想中的所谓 “山水之乡”,竟是另一番景象——宽阔的嘉陵江面一片平静,除了乱石、崖湾的常年守候,更是人迹罕至,只有那缓缓的江水无声地流向远方……

顿时,罗春燕心里酸酸的,好想哭出来,可她强忍着,被江水阻隔在彼岸的学校又咋样呢?……带着些许猜疑与迷茫,破旧的渡船把她送到了对岸,学校老师们迎接他们的摩托车队早已等候在江边。 她再无心浏览身边农田美景,摩托车队扬着灰尘,时而刨起拳头大小的鹅卵石,一路颠簸将她送进了董家小学。

这所坐落在孤岛上的袖珍学校,看上去是那么苍老而孤独:低矮的瓦房紧挨着一片竹林;坑坑洼洼的操场中间还有两座土坟,四周长满了荒草;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更是简陋之至。这里没有商店,没有医院,没有汽车,连场镇也没有……

想起大学时城市的繁华,课余生活的多姿多彩,亲切的家人和一直优越的生活条件,罗春燕这个从来没在农村待过的城市姑娘顿时犹豫了。

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还是回去吧!回岳池县城去,即使不当老师,也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多好啊!” 她向妈妈诉苦。妈妈也说:“孩子,回来吧!我们另找出路。”但是,当老师这可是罗春燕从小的梦想啊!真的就这样放弃吗?她怎舍得放弃呢?

寂静的夜晚,罗春燕躺在床上,彻夜难眠……

9月1日清晨7点,当罗春燕一推开寝室门,学校领导就早已组织学生在她门外静静地等候着了。

“同学们,这就是你们新来的班主任罗老师。”

“老师好!罗老师早!”……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一双双充满渴求和期盼的眼睛,一声声亲切的问候,罗春燕顿时热泪盈眶。看着孩子脸上写满的天真,感受着家长心中寄予的希望,质朴而厚道、真切而善良,罗春燕的心再一次被深深地触动了!羞涩、惭愧不禁油然而生,良知与责任再次唤起当初献身教育的豪情。

“一定不能放弃当初的选择!”罗春燕在心底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董家小学400余名学生中,有近380名学生是“留守儿童”。大多数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六七年才回一次家。

孩子们有的由爷爷奶奶照顾,有的兄妹相互照应。他们中还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双亡,有的母亲嫌家里太穷丢下孩子走了,多年都杳无音信。这些孩子从几岁开始就操持家务、承担农活、自理生活……这些景象让罗春燕沉默了,心酸了。她在心底里盘算着怎样去帮扶、呵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罗春燕班上有个叫张慧美的孩子,这是个可怜的孩子!有一次午餐时,同学们都去食堂吃饭去了,她却坐在操场花台边,捧着一碗方便面,艰难地细嚼慢咽着,见到此情此景,罗春燕带着酸酸的心情关切地问道:“慧美,为什么不去食堂吃饭呀?吃方便面没有营养长不高哦!”

慧美睁着那双纯真的大眼睛,羞涩地低声答道:“我婆婆每天只给了一元钱,叫我中午泡方便面吃。”

罗春燕心里纳闷了:孩子一顿饭能吃多少钱?中午正餐怎么能吃方便面呢?这家长怎么这么狠心?难怪长得这么瘦小。

事后,罗春燕了解到:张慧美几个月大时母亲就抛弃了她,父亲在外打工时出意外去世了。慧美成了一名孤儿,由70多岁的奶奶抚养着,艰难度日。

每到周末,罗春燕都会约其他教师一同去慧美家家访。看到慧美家低矮破旧的瓦房、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罗春燕的心里泛起一阵疼痛。张奶奶泪流满面地讲述着家里的境遇,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仅仅靠着几亩地艰难地维持生计。“儿子走了,这家中的一老一小日子怎么过呀?”罗春燕悄悄地抹着眼泪。

在以后的日子里,罗春燕发动学校所有特岗教师负担起这个孩子的生活费,每人每月拿出20多元钱来,这微薄的两百多块钱,虽是杯水车薪,但看着慧美一天天健康成长,罗春燕打心底高兴。

2010年冬天,快过年了,罗春燕去富利镇赶集。忽然,她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哭泣,发现一大群人在围观着什么。她使劲钻进人群,看见一个大男人跪在地上,上衣破烂不堪,冷得直打哆嗦,旁边跪着的小孩在说话。那不就是董家小学的学生李永国吗?罗春燕一阵心痛。

只见永国衣着破烂,脸色苍白,嘴唇发紫。颤抖中他发出低促的声音:“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行行好!给我点钱吧!我好饿,我妈妈和爸爸也病了,我在董家小学念五年级。”

机动船和摩托车是通往“孤岛学校”的交通工具

站在曾经生活的寝室前,罗春燕感慨万千。

顿时,罗春燕脑海浮现着这个学生经常衣着破烂、逢场必不上学的景象。原来李永国是董家小学五(2)班的学生,他妈妈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爸爸经常生病,靠父子俩捡废品和行乞来维持生计。

罗春燕的眼泪像放闸门一样,刷刷往外流。她走到他们父子俩面前,父子俩缓缓站了起来,永国支支吾吾地叫了一声:“罗老师,对不起,我……”。罗春燕把自己的羽绒服脱下,让他穿上。随后,她把李永国父子俩叫到餐厅吃了一顿热乎乎的午餐,等父子俩吃饱饭后,她又去给他们买了些防寒衣服,叮嘱父子俩早点回家,并对他父亲说:“都快过年了,孩子马上要期末考试了,这样下去不行,会耽误孩子的前途,再艰苦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

回到学校,罗春燕把李永国的情况书面报告给了学校,学校立即倡议全校师生为其捐款,李永国终于重返课堂,学习更加刻苦努力。采访中,李永国在谈及罗春燕的倾心帮助时,眼睛里闪动着感激的泪花。

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儿童,罗春燕把董家贫困儿童的资料放在了QQ空间,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好心人士的共鸣。

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一学生李雪,家庭贫困,爸爸妈妈都离开了人世,她与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靠着几亩地过活。尽管学校为她免去了一切费用,但也难以改变他们日子的艰苦。李雪的情况引起了网友关注,一位湖南的好心人打来电话询问,并承诺愿意资助张雪直到大学毕业,这天降的好消息让他们高兴得几晚都没睡着。

几天后,好心人为李雪汇来了一个月的生活费,当他们把钱交到李雪爷爷手中时,老人泪流满面:“感谢你们呐!好人啊!”以后的每个月,这位湖南的好心人也不间断地汇钱过来。去年的寒假,还亲自来到南部,带着李雪到处玩耍,给她买衣服、鞋子、学习用品……如今,董家小学已有五个孩子通过网络得到了帮助。

罗春燕和学生们在一起

洒向山间都是爱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春燕傍晚散步,路过一座三层楼的院落。虽是楼房,却也有些年头了。

铁门虽然生锈,但院内还很整洁,却不见一人。出于好奇,罗春燕在院外轻轻地叫了一声“有人吗?”,声音在院内回荡,久久没人应答。

当她即将离开的时候,院里出来一位老奶奶,衣着破旧,头发凌乱,她用低微的声音应答道:“姑娘你找谁呀?”。

“我是董家小学的老师。”老奶奶将她引进大院,老奶奶介绍:“这是敬老院,住了11位老人,都在各自的房间里。”院内好久没有来过陌生人,老人们一下子都凑过来,他们纷纷询问罗春燕到董家的生活是否习惯,家长里短,当离去的时候,老人们仍依依不舍。敬老院的老人们没有亲人在身边,生活没人照顾,心灵的孤寂无人诉说,他们需要一份关爱、一份温暖。每逢周末闲暇的时候,罗春燕会邀约所有的特岗教师来到这里,为他们送去一些关怀。帮着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陪他们聊天、谈心,像儿女一样去照顾老人,为他们排解孤独。

罗春燕利用假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

很快,他们的事迹传遍了整个董家的山山岭岭。为了支持罗春燕的善举,学校也挤出了部分资金投入到“爱老助老”的行动中。

罗春燕的“敬老爱心接力”在董小蔓延生长,他们的队伍渐渐壮大,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一次送爱心行动:全校师生一起去看望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冷清的敬老院变得热闹了,这里充满了孩子们稚嫩的笑脸、童真的歌声;也有老师们儿女般亲切的问候。

“多亏春燕老师,是她温暖了我们这些老人的孤独心,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世界还有好人,我们从心底感到幸福。”敬老院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感激地说。

一生无悔“孤岛”从教路

董家的日子是艰苦的:买菜要到富利镇,洗澡要去仪陇城;董家的交通是闭塞的,进出只能靠坐摩托和坐机动船;董家的日子是枯燥的,没有任何娱乐消遣;董家的日子更是艰辛的,每到夏天,寝室里甚至有毒蛇出没。特别是夏天雨季来临的时候,原来的宿舍还是瓦房的时候,屋顶落雨都会把被子淋得透湿。若遇到停电连饭都吃不上。然而,每到困难的时候,罗春燕都会发动其他特岗教师一起想许多办法予以排解。

暖春,罗春燕发动大家到嘉陵江边学习垂钓,一条条欢蹦乱跳的鱼儿在他们齐声欢呼声中随竿而起。学校的自留地成了他们感受“自力更生”的实践乐园。松土、植种、浇水、施肥,有门有道。山乡的田野一片青绿,他们会利用闲暇去踏青,采摘满地的无名野花编织花篮、装点校园。

盛夏,清澈的江水是罗春燕与同伴们纳凉的乐园。浅水湾,感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江畔,远望对岸车流,闭目倾听久违的汽笛,仿佛在欣赏天然的交响乐。入夜,他们在操场中间观赏夜空点点繁星,畅谈未来,其乐无穷。

金秋,罗春燕和同伴们与学生一道,用麦秆编制灯笼、花篮、动物、壁挂……教室成了“才艺展厅”。学校周围的农田也是他们感受劳动苦乐的基地。汗水、笑声、卷起袖管的忙碌,是她的另一种乐趣和享受。

寒冬,万木萧条。罗春燕带领孩子们拾起山坡的枯枝落叶,在空旷的野地升起熊熊篝火,围坐一起,歌舞青春,山野间不时传出阵阵爽朗的笑声。他们还会就地取材,搭建土灶,享受独特的“土火锅”。淳朴的农家邀请她做客,用农家人最真诚的待客方式款待她。拉家常,谈国事,摆龙门阵。孩子们会围坐一旁,用满含钦佩的眼神凝视着她,时不时插上一两句,满屋都是笑声一片……

每逢周末,罗春燕和其他特岗教师成立义务宣传队走村入社,将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带给勤劳朴实的农家,用最真实的表演颂扬党的教育惠民政策。田间地头、院落土坝,荡漾着罗春燕和同伴们与老百姓在一起无数的欢歌笑语……

三年特岗生活,如今,罗春燕已转为正式教师。

三年来,罗春燕只是寒暑假才回一次家。家里的父母甚是想念,希望她能回老家工作。然而,罗春燕又何尝不想念父母呢?

2011年6月,岳池县举行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罗春燕在父母的敦促下报了名。拿着录用通知书,罗春燕再一次陷入了矛盾中:回去,还是留下?回首在“孤岛学校”的特岗生活,她忘不了孩子们的稚嫩、纯真、可爱和对知识的渴望的眼神;忘不了各级领导隔河渡水远道而来送给他们的关怀和慰问;忘不了亲如家人的老师们对他们生活上的照顾和工作上的帮助指导;忘不了村民们隔三岔五为他们提来新鲜的时令蔬菜与土特产。

“留下吧!”让青春依旧在“孤岛学校”驻守,罗春燕暗暗下定决心,她发出了对自己灵魂深处的叩问:“孩子们有出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就是我一生的愿望吗?人生不就是应该这样去体现它的价值吗?城里农村都是教书,而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我必须留下!”罗春燕放弃了到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留在了董家小学,守望着对乡村教育的那一份赤诚与宁静。

滚滚嘉陵东逝水,浪花淘尽特岗路。漫步嘉陵江畔,踩着柔软的沙滩,把玩着被江水冲刷得一尘不染的鹅卵石,聆听江水拍击水岸的声响,罗春燕时而凝望着阳光下波光粼粼的宽阔的江面,时而眺望远方,她若有所思,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和期望!(文中涉及未成年人姓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猜你喜欢

董家特岗孤岛
A nonlinear wave coupling algorithm and its programing and application in plasma turbulences
大功率激电测深方法在豫西董家埝银矿床勘查中的应用
不再是孤岛
Effects of trapped electrons on the ion temperature gradient mode in tokamak plasmas with hollow density profiles
《岛上书店》:与书相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辽宁:特岗计划驰援卫生院
“特岗计划”边远地区教师补充机制的探索
湖南:推进“升级版”全科特岗计划
湖南的全科特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