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有病对话四川省教育学院教授姚文忠

2013-05-14粟道中龙春雨

中国西部 2013年9期
关键词:公民德育目标

文/本刊记者 粟道中 龙春雨

新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价值取向的多元,使德育徘徊在十字路口。旧有的德育已经不完全适应新的环境。那么,当前的德育到底存在哪些弊端?又该如何改变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四川省教育学院教授姚文忠。

德育有病亟待改变

姚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的德育在学术界争论很大。有人认为,要把德育转变成公民教育,取消“德育”这个词,用公民教育来代替德育。但他并不赞成此说法,“公民教育应是德育的一部分”。他认为,中国德育体系已接近崩溃的边缘,低效而不起作用,面临着重大改革的需求。

他认为中国德育存在四个主要的弊病。其一,缺乏人情味,把德育当成道理来说,不知道去打动人。他引用陶行知的话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事业。’德育只有从心出发,才能抵达人的内心深处,只有具有人情味,学生才会接近你、相信你。”其二,脱离了生活实际。“德育要结合生活实际,回答生活的问题,解决生活的疑难,让人在生活中能够挺直腰。”其三,忽略了个人的发展历程。“德育应适当关注孩子曾走过的路,回答他们心灵深处甚至潜意识的问题。”其四,没有和个人的愿景联系起来,让愿景落到实处。他举例道,比如某个孩子说:“我就是要做个比我爸爸炸油条炸得更好的人。”那么就不能要求他去努力成为科学家。

缺乏对教育对象的解读

姚文忠认为,目前德育崩溃的原因在于德育工作者缺乏对教育对象——人的本原解读。为什么要进行德育,育什么?他对目前提出的德育目标表示担忧,“培养革命接班人、建设者,这个目标太大了,不能落实”。要想我们的德育目标变得更清晰,就需要把握教育对象的三个特征,即:“人”“背景下的人”“具体的人”。

首先,讲“人”,即“以人为本”。我们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鲜活的个性,培养被社会接纳的个体,培养能为社会服务,在社会上有亲和力的人”。有人用“公民”来代表,就是能完成公民应尽的义务,并担负相应的责任,这其实就是“公民教育”。

其次,仅讲“人”还不够,还得明确“人”所处的“背景”。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在这种背景下,人的任务应该是什么?他担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任务!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是社会的,有自然属性的。

姚文忠认为,我们现在说不清楚德育目标,就是因为我们把人虚化了,虚化成了一个“高大全”“高富帅”。他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我们教育要培养‘高富帅’,可能吗?不可能。”因此,德育应该落实到具体的学生身上。

他举例道,成都在上世纪90年代承担了一个全国的课题——社区教育,其目标是“改变街上的违青——违法乱纪的青年”。他们研究的就是帮助某个“违青”,帮助某个“五保户”,帮助某个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帮助社区中没有职业的人就业。

“明确了教育对象的这三个特征后,再针对每个个体进行具体化,去关注孩子个性、潜能,研究如何引导孩子积极的个性发展,如何扶正其不积极的个性缺陷。有了这个梯度目标后,目标体系就建立了。”姚文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把德育从天上拉回来

姚文忠表示,正确认识到“人”以后,就能革除上面的四大弊病,就能把现在的德育从“天上”拉回到“地面”,变成大家喜欢的德育。由此也就衍生出来四个可操作原理。

首先,德育不能讲成口号。学生不是拒绝德育,而是拒绝枯燥的德育。德育应该是清净的,温润的,具体的,生活中能够触摸的,即德育要故事化。我们讲学习雷锋精神,不是要把所有的好的形容雷锋伟大的词语讲给孩子听,而是要把雷锋的具体事情讲给孩子听。四川省曾经出了一套德育丛书,包含《科学家的道德杂议》《艺术家的道德杂议》《医生的道德杂议》等等,里面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面没有说教,这种书孩子们就喜欢看。

第二,德育要有智能化。讲德育要机智,硬邦邦的不行。现在很多德育教育者都是青面獠牙的马克思主义老太婆,学生都恨死了。德育要说服人,不能强词夺理,要以理服人,有趣味,让学生有主动对话的欲望,机智地处理孩子的困惑。比如,班里有孩子掉了钢笔,老师就去搜查每个人的书包,这就是一种很笨的做法。

第三,德育要与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四川大学合并前的科大有家庭贫困的学生,吃饭的时候只买点米饭就走了,躲在一边去吃,不敢在大厅里当着别人面吃,因为别人吃得好,有肉有鱼还有啤酒喝。当时,有几个德育干部就做得比较好,他们把这几个学生请到一起来,一起吃白饭,以此来回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第四,德育要与艺术联合。德育无艺术作为手段,就会有生涩感。德育要善于利用艺术来为人民道德担纲。

量化评价绝对无出路

谈到德育的评价问题时,姚文忠表示,搞量化评价绝对无出路。他说:“德育是个精神的东西,是思想、情感、意志的传递,对人性的爱,爱如何评价?”“当爱一旦消失,地狱就在门口。”

针对目前学校的量化评价,他提出质疑,“教育是人的事业,是精神的事业,是思想影响,让思想无限增值,是有本事的人的一招一势,如何量化?”“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无限增长,如何量化?”“对一个学生也许一句话影响终生,这时如何量化?”

他表示,德育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教育,精神的感染,意志的督促,不是用量来考虑的。他认为,教育者应该用心去观察,观察每个孩子的成长状态、过程。德育指挥者、管理者、德育教育者应组合起来,用深邃的眼光去观察,而不是打分,不是量化。

他认为,德育一定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指向,以培养正直的、真的、有良好品格的人为价值指向,这样才是中国德育的正确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公民德育目标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十二公民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