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改革任重道远——从17所试点学院想到的
2013-05-12许兆新严汝建
许兆新,严汝建,许 珊
(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哈尔滨150001)
引言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三个关键词进行搜索,百度网站上可检索出大约1 800万条记录,尤其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及研究人员对高层次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从教育部工作重点[1~3]到大学校长论坛等会议都体现了对高校的立校之本——人才培养工作的关注[4~9],特别值改革之际,人们更多地在创新人才具备的要素、建设良好的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各自的看法,相关问题国人都在探索中。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教育部2011年确定了20 个重点推进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重大项目[3],“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是其中一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性重大改革项目。本文拟通过对17 所试点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工作的分析研究,并与国外著名大学相对比,提出人才培养效用空间等概念,提出需进一步深化、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和机制,全面探索各相关要素对人才培养的效用的建议,以期充分发挥改革成果的示范作用。
一、试点学院改革概况
“试点学院”作为高校教改的“特区”,包括清华大学理学院等15 所985 高校顶尖学院、上海大学(地方大学)钱伟长学院和北京交通大学(行业特色)经济管理学院共17 所学院。这些试点学院都是国内高校相关学科领域的佼佼者,大部分学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建有良好的学科支撑平台(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更有由院士及学术精英作学科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取得了突出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以及引以为傲的人才培养业绩(院士、知名学者、著名人物为校友)等,这些学院已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良好的运转机制(资料来源:清华大学理学院等相关学校学院网站和百度百科)。
1.清华大学理学院[10]
该学院1929年成立,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理科人才为目标,强调现代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2011年4月,理学院启动了名为“清华学堂”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已成立了6 个清华学堂班: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钱学森力学班。这些班都聘请了著名学者如数学家丘成桐、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和张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泉水等担任首席教授,由他们主持制定培养方案,组织协调项目实施。清华学堂集中了清华大学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最重要的是重新定义了培养目标,采用了导师制,学生们可从大一起就跟随从事一线科研工作的教授学习,学校给学生们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清华大学通过这种精英化教育探索培养世界级顶尖人才。
2.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该学院成立于1913年,是我国物理学本科教育的先驱。在该学院学习或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10 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2 位,也是我国高校中校友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最多的物理院系。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提倡不同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拓展,把着力引进和培养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青年后备人才作为重点任务。
3.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该学院秉承“追求高尚,超越平庸;追求真理,直面现实;追求财富,取之有道”的精神,通过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学生活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4.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该学院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有近百年历史,秉持一贯的开放办学理念,与中学、企业和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三大联盟”是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战略之一,通过以中学实验室作为“育苗点”、抓好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各关键环节等手段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培养体系。
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1]
该学院坚持本硕博打通的培养方式,完全从培养角度来构建课程体系,强化数理基础、人文基础、力学基础、热科学基础、系统科学基础、实践实训;硕士、博士课程重点专业,与本科衔接。该学院拟建立多个交叉学科教学科研中心,涵盖材料、制造、新能源、适航、控制、通用航空等学科,形成良性的学科生态网络,补充学院目前已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人事改革与国际接轨,试图建立本学院教师、其他学院和国内相关单位人员,以及按一定比例的岗位面向全球进行公开招聘的师资多元化结构。
6.上海大学自强学院[12]
该学院注重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院坚持他们的学生要学做人、学做事、学担当天下。自强学院坚持“强化基础教育引领多种培养模式”的办学特色,设置教学“四大平台”(基础平台、科学工具平台、人文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面向全校选派和聘任各个专业优秀教师到自强学院任教,同时创造宽松的教与学的环境。他们希望培养这样的人:面对复杂的实际情况,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并善于团结一群人一起努力地去解决问题;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进而引领社会的进步;能够学习和继承钱伟长校长的伟大品格,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关心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具有创新精神和领袖潜质,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7.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该学院是中国最早开始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基地,学院秉承百年发展底蕴,致力于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创造前沿学术新知、服务现代经济社会,恪守“求实、创新、奉献、关爱、和谐”的核心理念,本着加强基础、更新内容、学科渗透和少而精的原则,学校设立了本硕连读试点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思源班等特色班,加强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大幅度的改造,教材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与国际接轨,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人才培养效用度研究
虽然这些试点学院分别从不同的着力角度进行高水平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从生源的选择到课程设置、到教师的培养选聘、到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到有益的培养模式探索,以及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的重新思考等等,也形成了有效的思路和途径,并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比较国外著名大学,我国高校的发展和改革在系统性、科学性、可借鉴性、严谨性等方面还需加强和完善。本文借鉴生态学[13]的思想,试图全面分析人才培养各相关要素,以便通过全角度的对比分析,提出提升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建议。
定义1: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影响其能力素质、学术水平和未来发展的各要素间关系构成的生态网。如下图所示:
高校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包括知识(知识领域、应用能力生成、创新能力生成)、师资(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及团队)、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管理与评估制度)、设备设施(信息化、图书、实验/科研条件及配置情况)、校园文化(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历史积淀、制度环境)、声誉(学术/行业)、经费(渠道及获取能力)、政策(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校友、社会需求、行业前景(技术前景)等,上图中箭头表示信息的交流等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当然,上图中仅仅包含笔者认为的一些主要因素。
定义2:资源的效用度
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可为学生利用的不妨都称之为资源。学生对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称为资源的效用度。“效用度”可通过学生对资源的可使用/占有程度的分级定义来描述。学生对某种资源尤其是竞争性资源如各种实验条件等的可利用情况(程度)可用“缺乏”、“受限制使用”、“按规定使用”、“可充分利用”、“可完全利用”等描述,对可共享资源如学校声誉等均“可完全利用”。一些资源要素如图书、课程体系等,若其具有充分的“杂食性”和“广食性”(品种丰富)将会使其效用度增加,并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一些资源如高水平师资队伍、创新型知识、培养模式等资源的进化发展能力强,同样会对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支撑,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各要素的持续发展和进化能力尤其是各要素间的协调、互动能力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生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定义3:培养效用空间
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一个学生可利用的各类资源的效用度的总体情况称为培养效用空间。该空间中各资源要素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完好性取决于学校的实力,影响着学生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
不同学校甚至不同二级学院的效用空间不同,建议以实际办学实体——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效用空间为基本单位,分析学校的每个学科领域(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其中的各要素具有不同的效用度,有的较高,有的可能偏低,只有空间内各要素共同作用,发挥互动合力,才能更好地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品德,提高学生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或价值。
三、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较的启示
相比之下,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效用度空间较小,空间中的各要素的完整性和功能完好性不强。我国高校包括各试点学院在如下方面尚有很大的思考、建设和发展余地:
1.把学校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提升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质
加州大学前校长田长霖教授曾经说:“在美国,大家有一种认识,哪一个学校的教授力量大,哪一个学校将来就会成为最著名的学校。”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各学校无论科研有多高水平,学科建设有多大成就,都要有意识地把各种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和环境。与国外相比,我们的科研获奖和专利转化为引以为傲的创新知识的较少,重点学科方向引领前沿技术能力不足,越是高水平教师越是中青年中坚力量越没时间教学(而耶鲁大学要求所有的教授均讲授本科课程),各级别实验室越是具有较好的硬件条件越是以科研为主,重要的高水平设备、尤其是百万以上的大型设备,共享程度和利用率较低,支撑学生原理性、探索性实验的小型实验台不足,电子图书、网上视频公开课等网络信息资源较少,普遍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最相关的图书资料的数量和媒体形式也远远不及国外(见下表),可我们的很多实验室的研究条件令外国同行羡慕不已,校舍越扩越大、大楼越盖越多。
国外和国内著名大学藏书量与学生数对比表
2.培养目标和理念尚需深入思考以明确定位,以明确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在耶鲁的校徽上也写着“光明与真知”,芝加哥大学的校训是“益智厚生”,即“提升知识,以充实人生”。芝大对教育观念的“宏观”与实验精神,奠定了它在美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耶鲁1701年的宪章上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使年轻人“能为教会和公共事业服务”。现任校长理查德·莱文也说:“让青年学生们用自己在学术、艺术等专业上的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而工作。”国外大学自成立时起就非常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简朴而清晰,学生们会因此而判断自己应该选择哪所学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去开展,从招生选拔、课程设置、教师聘任、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高校培养目标甚至办学目标都缺乏理念,如某著名高校某学院提出:科学研究是学院的主业。很多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与时俱进的,烙有时代的印记,具有政治色彩,实用性较强,且很多学校大同小异,缺乏特色,空洞无物,如某些重点高校都是类似“建成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与管理制度,与国际化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企业、研究所、本专业需要的人才,可以到有关的设计院、研究所、高等院校、某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等从事设计、研究、管理、教学、开发等工作。”而不是引领国家从事前沿概念探索研究的人。那么何来创新和引领技术前沿?而那所著名高校聚集的是国内优秀学子。培养目标尤其是没有契合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目标,只有部分学校基于较强的人才培养意识和责任才能建立起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有意识地创设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否则大部分学校就会变成人才批产的工厂,所有的学生都用统一模式走一遍过程而已。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可控因素过多,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其实,我国一些著名高校早已有人才培养理念,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等,若能使这些理念深入到师生的精神和工作与学习过程中,那么“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对培养一流人才将起到切实的作用。
3.积极探索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国内近年来的创新教育思路大都是融合了大类培养的培养方案和广泛举办的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大类培养一般地是指学校设立了理工、文史、社科和经管等不同学科大类,某个学院归属于其中的某一类,各大类成立课程建设小组,负责本大类平台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为本大类的各院系学生重点建设1—2 门基础平台课程,并开放了一批专业课作为大类平台课,大类平台课主要面对同学科大类的学生,且课程有限,学科交叉力度不够,如理工院校往往局限于理科与工科。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通识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主修和副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在通识教育中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更注重通识教育的整合性、目的性和确定性,并随着技术发展补充信息类课程,由专门的研究小组精选十余大学科领域的15 门甚至更多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供学生选修。课程门类齐全,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给学生提供多种途径参与知识的前沿探索[14~21]。
哥大师院至创办以来,一大批蜚声海外的大师级学术领袖与知名人士曾在师院任教或求学,不仅造就了多个教育学术流派,还荣获了多个全美教育第一,为师院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学术与文化底蕴。它的课程中包括大量常规性课程、一部分非常规课程、专题学术会议型课程、短期工作坊课程、田野研究课程、海外寒暑假游学课程及50 余门在线学习课程。从教师授课的角度,一方面每位教师均会依据各自的研究方向与最新研究成果,在整个学年中至少会开设2 门专业课程,至少2 个周期性专题型研讨会(seminar)供学生选修,除课堂教学之外,学院非常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科研工作,积极引导教师与学生开展各类跨学科性、具有理论前瞻性与创新性,或具有重大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并提供充分的财政与学术资源支持(学院成立了近百个实验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支持教员开展各类研究,并为全美尤其是纽约周边地区提供各类科研服务)。引导学院教科研服务创新集群的发展,各类科研成果极其丰硕与卓著。而国内某最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教育基本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能力、熟悉中外教育发展史和国内外教育改革最新进展、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教育学专门人才、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人员以及教育新闻、出版和媒体开发的专业工作者,所以它的教学模式是分类的课程教育而已。
四、结论
现任哈佛大学校长凯瑟琳·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就职演说中对大学下了新的定义:“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单或者仅仅是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
通过上述虽不全面但有较强的代表性也覆盖了改革方方面面内容的一些改革措施的阐述,可以看出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尤其是试点的顶尖高校抓住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这一办学根本,致力于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各方面问题,并已获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借鉴国际上一流水平大学的成功做法,慎思我们的培养目标和理念,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意识,完善我们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弥补我们的不足,基于学校已有的基础,踏踏实实地用心于培养人,便可切实转变我国的教育发展方式,推进人才培养能力科学发展。在改革项目完成之际,把这些经验和培养模式加以推广,试点学院覆盖面再进一步扩大,经验的普适性更强,则必将有力地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办学质量,试点学院必将成为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星星之火。
[1]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0-02-10.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政法[2012]2 号)[EB/OL].新华网,2012-02-03.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 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1-01-12.
[4]世界大学校长论坛——教育国际化有标准吗?[EB/OL].光明日报,2011-08-19.
[5]钟秉林.校长论坛:借鉴国外经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EB/OL].新华网,2007-01-17.
[6]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已确定——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J].中国民族教育,2011,(1).
[7]北京论坛2007 院士专访一: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EB/OL].科学时报,2007-10-23.
[8]杨玉良.学科壁垒培养不出未来人才[N].人民日报,2010-05-27.
[9]王胜今.转型期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教书育人,2010,(33).
[10]清华大学全面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新计划”[N].北京日报,2011-04-15.
[11]张雪琴.我院召开“试点学院”改革工作组第一次组长会议[EB/OL].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网,2011-12-02.
[12]徐晓夏.钱伟长校长倡办自强学院[EB/OL].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网站,2010-10-18.
[13]李军.中国高等学校软实力——生态竞争力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14]程永波,罗云.启迪与借鉴:关于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实践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15]董俊虹,董芳,王润孝.国内外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
[16]胡甲刚.美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管窥——以华盛顿大学“城市生态学”IGERT 博士项目为个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17]涂娟娟.我国高水平大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杨桦,付朝霞.中美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和目标体系比较[J].商业时代,2007,(13).
[19]必须构建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N].科学时报,2009-02-13.
[20]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21]宋克勤.国外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库,2010,(6).